外感病诊治经验

关于外感病,由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编写的《中医大辞典》中并没有“外感病”之名,只有“外感”条项,其内容是:“病因分类之一。指感受六淫、疫疠之气等外邪。病邪或先侵犯人体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均自外而入,初起多有寒热或上呼吸道症状,故称。”外感病,顾名思义,即指外邪(如六淫、疫疠之气等外邪)从口鼻、皮毛侵袭人体,出现以发热、恶寒、咳嗽、身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诸多慢性疾病急性加重的先兆。在中医史上,“中风”、“伤寒”和“温病”都曾被用作外感病的代表。

关于外感病的病位,杨老认为主要在肺卫。肺为五脏之华盖,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的这种特殊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外邪侵袭人体以后,多先伤及肺脏,引起肺的生理功能失调和相应的病理变化,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临床中,杨老强调,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前提,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基础。现将杨廉方老中医诊疗外感病经验分述如下。

一、抓主症,分层次诊疗感冒

感冒,感是感受,冒是触冒。感受触冒外邪,就称为感冒。外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但是以风邪为主。《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风者,百病之始也”,指出风邪是外感病的先导。《中医内科学》教材指出:“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里面没有“感冒”这个名称,但有“感”“感于”“伤于”“两感”的记载,均属于“感冒”这一系列的病。

《伤寒论》论外感病的初起,太阳病中有两个证,即中风与伤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里“中风”“伤寒”,都是太阳病的表证初起病证,属于外感病证。

温病学家所论述的“温病”,均讲的外感热病,也没讲“感冒”,根据其主症也可以划入感冒的范畴。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中首先提出:“人有感冒外邪者,当不时即治”,明确提出“感冒”这个病名,指出感受触冒外邪的疾病,就称为“感冒”。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感冒的病名出自北宋的《仁斋直指方》一书,这里就不用深入考究了。现代医学认为,感冒有两种:第一种,是普通的感冒;第二种,是流行感冒。所有的感冒都有轻重不同的传染性,但是,一旦造成大的流行,它就不是一般的感冒了,中医称为“疫病”。普通的感冒好治,流行的感冒变化最快,热变最速,变证多端,诊治较难。杨老中医结合自身临床体会,借鉴长沙熊继柏贤士经验,指出治疗感冒需要抓住主症感冒的四大主症:①恶寒发热,在发热的同时有恶寒,在恶寒的同时有发热,两者并见;②鼻塞,流涕,打喷嚏;③头痛或身痛;④浮脉。临证中,又将感冒细分四大辩证纲要。

(一)风寒感冒

除了感冒的主症以外,恶寒要比发热重,口不渴,无汗,即使有汗,也是少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此时拟定辛温发汗解表的治法,选用主方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治疗。如果患者是老年人,或者是比较虚弱的人,可以选用人参败毒散(太子参30g,独活18g,羌活18g,川芎10g,柴胡18g,枳壳12g,桔梗15g,前胡15g,茯苓18g,甘草6g等)。

(二)风热感冒

常见症状有发热重恶寒轻,口渴,汗出,有时候还喉咙痛,舌苔薄黄,舌边尖红,脉浮数。治疗宜辛凉透表,选用主方桑菊饮或银翘散。一般鼻塞,咽痛,咳嗽,上呼吸道症状明显的,则用桑菊饮(桑叶18g,菊花18g,桔梗15g,杏仁15g,连翘18g,射干15g,山豆根12g,辛夷10g,天花粉18g,甘草6g等);如全身恶寒发热比较明显,周身不适,头痛比较明显的,则用银翘散(金银花18g,连翘18g,葛根18g,羌活18g,荆芥15g,牛蒡子10g,淡竹叶10g,天花粉18g,桔梗15g,甘草6g等)。

(三)季节性感冒

杨老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季节性感冒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夹暑感冒

多从夏至开始至处暑所得的外感病,症见在暑天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心中烦,小便黄,或者有出汗。治疗宜发汗解表,涤暑除湿,选用新加香薷饮、桂苓甘露散、藿朴夏苓汤(香薷10g,厚朴12g,金银花18g,连翘18g,石膏30g,茯苓18g,猪苓15g,泽泻10g,白术18g,桂枝3g,滑石30g,甘草6g等)。

2.夹湿感冒

多于长夏发病,除感冒的主症以外,身重头重,胸闷脘痞不饥,泛恶,不渴,舌苔白腻。以表证为最突出的,即一身酸痛沉重,头重痛,舌苔白腻,恶寒明显的,治疗宜祛暑解表,选用羌活胜湿汤(羌活18g,独活15g,蔓荆子18g,藁本10g,防风15g,滑石30g,藿香10g,甘草6g等);除了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以外,有典型的胸闷不饥,治疗宜宣畅气机,选用三仁汤(杏仁15g,薏苡仁30g,冬瓜子30g,白豆蔻8g,厚朴12g,法半夏8g,淡竹叶10g,通草10g,滑石30g,甘草6g等)。

3.夹燥感冒

多于秋季发病,除感冒的主症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头痛,脉浮以外,还有口鼻咽喉干燥,或咽喉干而疼痛,甚至鼻腔有出血,咳嗽少痰,舌红少苔而且舌面干燥等明显特点。具体又有温燥、凉燥的区别。临床上夹燥感冒常以燥夹热邪,外感温燥为主。治疗宜清宣温燥,选用桑杏汤(北沙参30g,桑叶18g,薄荷10g,杏仁15g,浙贝母15g,栀子10g,桔梗15g,荆芥15g,甘草6g等)。燥夹寒邪,即外感凉燥者,治疗宜轻宣凉燥,选用杏苏散(杏仁15g,苏叶10g,法半夏8g,陈皮12g,茯苓18g,前胡15g,枳壳12g,桔梗15g,甘草6g等)。

(四)气虚感冒

气虚感冒除了感冒的主症以外,还有三大主症。第一,最容易反复感冒;第二,疲乏,自汗;第三,脉虚弱。治疗上宜益气扶正解表,方用玉屏风散或者是参苏饮。杨老尤其擅于运用参苏饮。参苏饮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紫苏叶、陈皮、半夏、茯苓、干葛根、枳壳、桔梗、前胡、木香、生姜、炙甘草、大枣组成。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杨老认为,该方具有散补并行,散不伤正,补不恋邪;气津并调,行气消痰,行津畅气的配伍特点。并认为该方集解表、祛痰、调气、补虚于一体,具有益气解表,宣肺止咳化痰之功。具体而言,方中紫苏叶、干葛根,发散风寒,解肌透邪;前胡、半夏、桔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气;陈皮、枳壳理气宽胸;人参益气,扶正托邪;茯苓健脾,渗湿消痰;木香行气,醒脾畅中;生姜温肺止咳;甘草补气安中,调和诸药,该方恰好切中病机,故疗效较为满意。此外,杨老认为,无论是感冒、咳嗽,还是哮病、喘证、肺胀等,只要符合气虚外感这一病机,均可以运用。常用药物:太子参30g,紫苏叶10g,陈皮12g,半夏8g,茯苓18g,葛根18g,枳壳12g,桔梗15g,前胡15g,木香6g,炙甘草6g。

气虚感冒如果严重,出现明显的恶寒,手足冷,舌淡,舌苔薄白,口不渴,是由气虚感冒进一步发展为阳虚感冒。此时治疗宜助阳解表,方用再造散、桂枝新加汤治疗,常用药物:太子参30g,黄芪30g,桂枝9g,白芍18g,附片6g,细辛3g,羌活18g,防风15g,川芎10g,甘草6g等。阴阳互损,或者是素体阴虚患者,治疗宜滋阴解表,方用加减葳蕤汤治疗,常用药物:玉竹15g,薄荷12g,白薇10g,桔梗15g,柴胡18g,葛根18g,天花粉18g,甘草10g等。

杨老在临证时指出,处方用药治疗感冒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如春天是肝胆之气主司的时候,故春天的感冒,常选用小柴胡汤,并指出小剂量柴胡无效,一般用量以18g为宜。春天治风热感冒,常用银翘桑菊饮,或者选用桑菊饮合小柴胡汤治疗。夏天夹暑感冒,于常规用药中选用冬瓜子、薏苡仁以清暑渗湿;如果患者出现舌苔黄或者黄滑或者黄腻,口苦尿赤等热象,选用黄芩15g,鱼腥草30g,金荞麦30g。秋天,为燥气所主,常于主方中加入北沙参30g,百合18g等。冬天的感冒,多为风寒所致,常用柴胡桂枝汤;如风寒化热,也要加辛温发散的药,如荆芥15g,防风15g,借助其发散作用。

针对小儿感冒,杨老重视以下几点。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小儿感冒传变最快,变证多端,治小孩病要立取速效,如若不然,则有传变的危险,出现惊风等变证,故而选方用药宜轻柔,常取一两剂服用,再行调整,常选用桑菊饮为主方治疗;第二,小孩感冒最容易夹食,如患儿出现腹胀、呕吐,在感冒的处方上一定要加上消导药,如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如兼夹大便不通,则加杏仁、火麻仁、厚朴之属。第三,小孩服药有特殊的方法,要少量多餐。

二、疗咳嗽,重视四季分治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也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但是长期、剧烈、反复的咳嗽对人民生活、工作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病位主要在肺,《景岳全书·咳嗽》:“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大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张氏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临床又以外感咳嗽最为常见。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其位最高,其气宜清不宜浊,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不耐寒热,当外感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时,肺脏首当其冲。风邪常为其先导。《内经》所言“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百病之始也”。风邪或夹寒、夹热、夹夹燥,侵袭肺系,使肺气被郁,肺失宣降,致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咳嗽。其中尤以风邪夹寒者居多,张景岳曾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然临证时,外感咳嗽还常兼夹其他病邪,如兼夹里热、痰浊、宿滞等,故而治疗时须细审兼夹,治当兼治,以驱邪达表宣肺为主,兼夹为从。

春夏秋冬四季均有咳嗽发生,但时令不同,病因病机不同,咳嗽的治疗也不尽相同。杨老谦虚借鉴鲁氏经验,赞赏气提出的春季多感风温而咳嗽,夏季易患风热而咳嗽,秋季多伤燥邪而咳嗽,冬季易感风寒而咳嗽的论点。现介绍如下。

(一)春季多感风温而咳嗽

风温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咳嗽多是温热之邪合风邪侵袭人体肺卫引起,风为阳邪,风性主动、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温也是阳邪,其可灼热伤津,风温之邪相合伤肺,肺失清肃,故而咳嗽。其临床表现有传染性较强,发病急,咳嗽、发热、咽喉不适、恶风,舌红、苔黄。伴有一定程度的头晕头痛、口干、出汗等症状。《内经》提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温病条辨》提出“凡风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所以风温咳嗽当以辛凉宣肺解表法为主,方选银翘散化裁治疗。

(二)夏季易患风热而咳嗽

夏季阳盛,风热之邪,易袭人体。风热袭肺,肺失清肃,肺气不宣,上逆而咳。风热咳嗽如若不及时治疗,常见变证,即兼其他邪气而病,导致咳嗽迁延不愈。风热咳嗽的临床表现为咳嗽,或伴有发热,并有头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口渴、尿少、便干等,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数。《素问》有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取味苦性凉的中药,上焦风热得以疏散,同时药走肺络以清肺热止咳。所以风热咳嗽当以疏风解热、宣肺止咳为主,方常选桑菊饮。如患者素有痰湿,风热袭肺失治误治,演变为痰热咳嗽,常选用小陷胸汤或清金化痰汤治疗。

夏季气候炎热,时令主火,在脏属心。有剧烈咳嗽伴有胸痛者,可加宽胸理气、清心降火药物,如栀子、川楝子、黄连等。发生在夏季的剧烈咳嗽,伴有热象明显者,加黄芩、浙贝母、知母等。痰液浓稠色黄者,加桑白皮、浙贝母、瓜蒌等。风热夹暑湿者,在原方的基础上配新加香薷饮。

同时,临证中需要注意,如果是邪气盛而正气未衰者,不应太早使用滋腻、镇咳、收涩之类的药物。若过早使用,则易闭门留寇,从而使疾病发生传变。

(三)秋季多伤燥邪而咳嗽

根据五行学说燥为秋之主气,对应的脏腑为肺。《内经》记载“清气大来,燥之胜也”,“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木不及,燥乃大行”,说明燥的形成与时令密切相关。燥咳依据时令分为凉燥和温燥。“凉者,寒之浅也”,凉燥多因风寒之邪与燥邪相合,好发于秋季。凉燥袭肺,肺卫失和,肺气失宣,故而成咳。凉燥症状与风寒咳嗽很像,但是凉燥的特征症状是干咳或咳而少痰,唇干咽燥,舌干、脉浮,治疗当以温润止咳为主、辛温解表为辅,临床选用杏苏散为主方治疗。温燥多发生在秋末冬初,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空气干燥,肺喜润恶燥,肺司呼吸,燥热袭肺,失其清润而引发咳嗽。症状多见咳嗽痰黏而少,声嘶咽痒而不适,面赤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干燥,唇干,舌红、苔黄燥,治当清凉甘润、宣肺润燥,常选用桑杏汤为主方治疗。如痰中带血者可加青黛、白茅根等;如津伤太重者则适量加沙参、麦冬等滋阴药物;热重者可加石膏等生津之药。

(四)冬季易感风寒而咳嗽

外感六淫,皆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风为六淫之首,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在初始起病时尤以风邪夹寒居多。张景岳载:“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风寒袭肺,肺卫失宣,肺气壅遏而发为咳嗽。临床表现为头身酸痛、无汗、恶寒发热、咳嗽,伴痰液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浮紧,治当解表散寒、宣肺肃降,方选三拗汤加止嗽散治疗。若风寒咳嗽的表邪解除,则表证缓解或消失,症状仍以咳嗽为主,且痰多色白或咳吐不利、咽痒不适等,舌脉表现为舌淡色青、苔白腻、脉弦紧或濡缓。有医家认为此时肺之寒气未完全去除,虽表邪症状不重,但在治疗咳痰时应着重清除肺寒痰湿。此时虽有咳嗽反复发作,但不应过早敛肺止咳,勿用壅补之方,否则易引起肺气不宣、痰湿不去。咳嗽反复发作,应仍以宣肺祛痰为主,采取祛痰方药和宣肺方药加减配伍。冬季气候寒冷,咳嗽最易发作,此时时令主冬,在脏为肾,而肾主纳气、主水,所以临床可见一些患者咳嗽气逆的同时伴有腰背疼痛,此时应加用乌药、附子、桑寄生等滋补肾气、温阳散寒,而使气机通畅则咳止。

总之,治疗咳嗽,需要根据各个季节发病的特殊性,针对性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缓解咳嗽症状,促进人们的健康。

三、用中药,重药对配伍

杨老临证治疗咳嗽时,常用对药组方,现列举如下。

(一)宣肃肺气类

肺为清肃之脏,以宣通为常,壅滞为病。临床中,治疗咳嗽常常选用宣肃肺气类对药以增加疗效。

1麻黄配杏仁

麻黄其味辛苦性温,色黄中空,长于升散,为肺经专药,能发散风寒、宣肺解表、平喘利水。《本草纲目》载“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杏仁其味苦性温,色白入肺,润肺下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本草便读》载“凡仁皆降,故(杏仁)功专降气,气降则痰消嗽止。”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麻黄配杏仁,一宣一降,宣降有职,刚柔相济,共奏散寒解表、止咳平喘之功。且配伍既防麻黄辛散太过,又助杏仁止咳之功,两者合用,肺气通调,止咳平喘之力益彰。两药相配伍治疗风寒外束、肺失宣肃的咳喘实证。常用剂量炙麻黄5~10g,杏仁10~15g。

但是关于麻黄炮制应当注意,外感初期,皮毛受邪,内传肺脏,出现咳嗽,当以生麻黄宣肺解表;如咳嗽已久,则麻黄当蜜炙,麻黄经蜜炙后性温偏润,其辛散发汗作用缓和,而宣肺止咳平喘之力增强。

2前胡配白前

前胡其味辛苦,性微寒,归肺经,其能升能降,升则可宣肺气,开腠理,散风热,泄肺热;降则能平喘,止咳嗽,宽胸膈,消痞满,祛痰浊。《本草汇言》云“前胡,散风寒,净表邪,清肺气,消痰咳之药也。如伤风之证,咳嗽痰喘,声重气盛,此邪在肺经也。”白前味辛甘,性微温,归肺经。本品甘缓辛散,温而不燥,性味平和,能宣肺降气,下浊消痰,止咳平喘,为肺家要药。《本草正义》云:“白前专主肺家,为治咳嗽降气之要药。”李时珍亦称“白前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凡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无论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新感旧恙,均可用之。前胡与白前,两药均长于下气消痰止咳,有时据证相须为用,其效更佳。两药相配伍治疗肺气上逆所致咳嗽实证。常用剂量前胡15g,白前15g。

3苦杏仁配桔梗

杏仁辛、苦,微温,归肺、大肠经,辛散苦降,以降为主,长于宣通肺气,润燥下气,滑肠通便。《本草拾遗》载“(杏仁)以利咽喉,去喉痹、痰唾、咳嗽”;桔梗辛、苦,平,归肺经,既升且降,以升为主,功可宣通肺气,肺为水之上源,升清降浊,清源利水,疏通肠胃。《珍珠囊药性赋》载“(桔梗)其用有四:止咽痛,兼出鼻塞;利膈气,仍治肺痈;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二药伍用,一升一降,升降调和,祛痰止咳之效甚佳。临床用于咳嗽,痰多,喘憋,或见二便不利等。常用剂量杏仁15g,桔梗15g。

(二)理肺润肠类

1杏仁配苏子

杏仁辛散苦降,长于降肺气以平喘止咳;苏子辛、温,归肺、大肠经,质重沉降,降气化痰,止咳定喘,润肠通便。《药品化义》载“苏子主降,味辛气香主散,降而且散,故专利郁痰。咳逆则气升,喘急则肺胀,以此下气定喘”。二者皆入肺经,属相须配伍,协同为用,能增强降气消痰,止咳平喘之功;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失降易致大肠腑气不通,而见大便秘结或干燥,该药对既能理肺降气,又能润肠通便,故对肺之气逆咳喘兼大便不通者,用之上下并治,最为适宜。临床用于:①外感风寒,痰涎壅肺,肺气上逆之咳嗽气逆,胸膈满闷或伴有大便不通者;②肠燥便秘之因其它因素者,可酌情配伍。常用剂量杏仁15g,苏子10~15g。

2杏仁配厚朴

杏仁苦温而多脂,入肺经而善降气行痰,止咳平喘;厚朴辛苦温,辛散苦泄,下气降逆,燥湿除满。《名医别录》载“主温中,益气,消痰下气”。二药伍用,共达降气定喘,兼有下气通便的功效。临床用于湿邪阻遏上中二焦,气机不利,水湿聚而成痰,上贮于肺之咳嗽,痰多,喘逆,脘闷、便秘等症。常用剂量杏仁15g,厚朴15~30g。

(三)疏肝理脾调畅气机类

1枳壳配瓜蒌

枳壳味辛苦性温,辛散苦降,下气开胸,调肠胃气滞,理气而不燥,更无伤阴之弊。瓜蒌味甘微苦性寒,能荡涤胸中的郁热,散肺经痰结,清上焦之火,且能润肠通便,二药伍用,升降协调,肺与大肠气机通畅,具有行气消胀之功。常用剂量枳壳12g,瓜蒌18g。

2枳壳配桔梗

桔梗,辛,苦,平,有小毒。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的功效。《本草求真》载桔梗“为诸药舟揖,载之上浮,能引苦泻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使清气自得上升,则浊气自得下降”。枳壳味辛苦性温,能行气开胸,宽中除胀,理气而不燥。二者一辛一苦,阴阳平调,辛开苦降,通达运转全身的气机。常用于咳嗽伴胸闷胸胀等。常用剂量枳壳12g,桔梗15g。

(四)运脾祛痰类

1法半夏配陈皮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健脾止呕;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两药均入肺、脾经,既能化痰止咳,又能健脾和胃。其配伍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医宗必读·痰饮》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常用于外感风寒,症见咳嗽痰多、痰白清稀、舌苔白腻夹湿者。常用剂量法半夏8g,陈皮10~12g。

2白术配茯苓

白术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燥湿,益气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茯苓甘淡而平,归心、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益气的功效,《世补斋医书》载“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二药伍用,一健一渗,脾健湿除功效显著。常用于咳嗽,痰多,色白等症。常用剂量白术18g,茯苓18~30g。

(五)辛温宣肺类

1苍耳子配辛夷

苍耳子辛苦温润,上行脑巅,散风通窍,行气活血;辛夷芳香辛散,解表散风,宣通鼻窍,是治疗鼻渊之要药。两者配伍出自《证治准绳》苍耳子散,治疗急、慢性鼻炎均有良效。常用于风寒咳嗽,伴鼻塞流涕较甚者。常用剂量苍耳子9g,辛夷12g。

2荆芥配防风

荆芥芳香而散,发汗解表;防风为祛风圣药,还能祛风止痛,两者合用,相辅相成,并走于上,散风寒、祛风湿。两者配伍称为荆防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两者的药理作用具有相似性,均能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等,相伍而用具有协同抗炎作用。荆芥和防风是常用的辛温解表对药,凡四时感冒症见恶寒发热者,均配伍使用。常用剂量荆芥15g,防风15g。

3细辛配干姜

细辛味辛温,有散寒通窍、温肺化饮、祛痰止咳的作用;干姜味辛热,有温肺散寒、温中和胃、回阳的作用。细辛配伍干姜,相须而用,以细辛温化水饮,外散风寒,干姜温脾肺之寒,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液在体内运行正常而不致停蓄为患,二者协同发挥温肺祛痰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细辛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有较强的祛痰止咳平喘作用,还能强心、扩张血管,干姜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常用于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者。常用剂量细辛3g,干姜8g。

(六)辛凉肺类

1菊花配桑叶

菊花辛凉,辛凉解表,宣肺止咳;桑叶质轻气寒,轻清发散,既能疏散在表之风热,又能轻泄肺热、滋肺燥、止咳嗽。两药为常用的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对药,见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桑菊饮。常用于肺卫失宣所致的咳嗽,身热等。常用剂量菊花18g,桑叶18g。

2金银花配连翘

金银花能清气分之热,又可解血分之毒;连翘散风热、泻心火、消肿毒,二药均为轻清上扬之品,能升浮宣散,主要清解气分风热之邪,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还能治疗疮痈肿毒等症。两药配伍出自于《温病条辨》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是杨老常用的治疗风热诸症的对药。常用剂量金银花18g,连翘18g。

(七)润肺止咳类

1百部、百合

百部润肺下气止咳,对于新、久咳嗽均有良好的疗效。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主治阴虚久嗽、痰中带血,两药合用养阴润肺止咳功效大增。常用于阴虚咳嗽。常用剂量百部18g,百合18g。

2紫菀配款冬花

紫菀苦辛而甘,质地柔润,走气入血,温散而不伤阴,柔润而不滋腻,温而不热,祛痰作用明显,长于润肺化痰止咳。无论寒痰、热痰,均可随证配伍。款冬花辛温,但温而不燥,偏于入血分,止咳作用较强,擅于宣肺气而止咳,且味苦主降,气香主散,一物而两用兼备,专治咳逆上气,如顽咳久嗽尤不可缺。两药合用,化痰止咳平喘效果甚佳。临床上无论寒热虚实之咳嗽皆可使用。《内经》云“燥者润之。”肺属秋金,其性本燥,燥邪最易伤肺。故用于燥邪所致咳嗽更佳。常用剂量紫菀18g,款冬花18g。

3百部配紫菀

百部味甘苦,性微温,入肺经,善于润肺止咳,对寒热咳嗽,新旧咳嗽均宜使用,尤其善于治疗肺痨咳嗽、小儿顿咳等症。紫菀味苦甘,微温,入肺经,能润肺下气,化痰止咳,用于治疗咳嗽气逆,咳痰不爽,以及肺虚久咳等。常用于久病咳嗽。常用剂量百部18g,紫菀18g。

(八)其他

1生甘草配桔梗

甘草生用,凉而泻火,清热解毒,消痈肿而利咽喉;桔梗辛开苦泄,宣肺散结,利咽止痛,为肺脏之舟楫,且可升提气血防邪内陷。二药合用在《伤寒论》中出现在少阴病篇“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但是无论外感或是内伤咳嗽,均可配伍应用,皆可取其利咽止咳之功。常用剂量生甘草6~10g,桔梗15g。

2浙贝母配川贝母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功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浙贝母味苦性寒,功能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两者虽都能止咳化痰,但临床应用各有所长。川贝母偏于润肺,润肺止咳力强,常用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浙贝母偏于清肺,清热散结力大,适用于有表证的风热咳嗽。临床所见咳嗽多为寒热纠结、虚实错杂,且随时间推移病情有所变化,将二贝合用,既可润肺止咳,又可清热化痰,无论风热犯肺之初咳,或肺虚痰结之久咳,皆可运用。常用剂量川贝母15g,浙贝母15g。

3桑白皮配地骨皮

桑白皮味甘、性寒,入肺中气分,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主喘息;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味甘、性寒,走血分,清肺中伏火,功能凉血除蒸、清肺降火。桑白皮清肺中气分之邪,地骨皮清肺中血分之邪,两药相配,一气一血,气血并清,清肺热、泻肺火、降肺气、祛痰嗽、平喘逆。常用于肺热咳嗽,常用剂量桑白皮18g,地骨皮15g。

4知母配贝母

知母既能清泻肺胃之实热,又能滋阴降火,生津润燥;贝母因产地不同可分为川贝母和浙贝母,川贝母偏于润肺,润肺止咳力强,常用于久咳、燥痰;浙贝母偏于清肺,清热散结力大,适用于风热咳嗽。二者伍用,并走上焦,清肺滋阴、降气润燥、化痰止咳,合用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曰二母散。两药配伍有清肺降气,润燥滋阴,止咳化痰之功。常用于治疗阴虚咳嗽发热。常用剂量知母10g,贝母15g。

5当归配熟地黄

当归其味甘、辛,性温,功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又主咳逆上气,补虚而养血;熟地黄其味甘,性微温,功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又可益肾纳气,补血且疗虚损。两药相配,滋阴补血、益肾平喘之功益彰。用于虚损性咳嗽。常用剂量当归15g,熟地黄15g。

6全瓜蒌、黄连配半夏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内阻;全瓜蒌味甘、微苦,性寒,功能清热散结、润肺化痰、滑肠通便。三药合用,共奏荡热涤痰、宽胸散结之功。常用于肺热咳嗽兼有胸闷等患者。常用剂量全瓜蒌18g,黄连10g,半夏8g。

四、典型案例

谭某,男,34岁,年8月17日初诊,主诉:咳嗽10余天。10余天前患者不慎受凉,初起恶寒,无发热,咳嗽少痰,咽干咽痛,稍有鼻塞,纳食一般,夜间休息一般,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中医诊断:感冒—风热犯肺证;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方:桑菊饮。处方:桑叶18g,杭菊花15g,桔梗15g,杏仁15g,金银花18g,连翘18g,天花粉18g,苍耳子10g,辛夷10g,甘草10g。5剂,水煎服。告愈。

按语:患者外感六淫,风热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则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河间六书·咳嗽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四时主气不同,感受外邪则有所不同。所以处方中用桑叶、菊花、桔梗、生甘草以宣肺清热,利咽化痰;金银花、连翘以疏风清热解毒;天花粉清热生津;杏仁降气止咳,兼有润肠通便;苍耳子、辛夷宣通鼻窍。全方疏散风热,清肺化痰,表里同治,升降结合,祛邪利肺而咳嗽自止。

附:杨廉方(—),男,汉族,重庆市垫江县人,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年被评为重庆市名中医,年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年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至今已从事中医医疗工作50余年。杨老积极总结临证经验,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的诊疗方面,经验丰富,疗效显著。

廖成荣,男,就职于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传承工作室秘书,《中国民间疗法》中青年编委,特约审稿专家。师从多名国家级、省级名医名师。参与省、局级课题3项,策划并担任丛书主编《常见病医方·医案·医论系列丛书》、副主编《杨廉方临证传薪录》,参编《不孕证中医诊疗经验集》、《白癜风中医诊疗经验集》、《痤疮中医诊疗经验集》等多部著作;先后在《国际中医中医杂志》、《中医药导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擅长运用中医药诊疗临床疾病,疗效显著。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偏方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gupia.com/dpxt/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