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一方妇科临证医案

医案三

王某,24岁,未婚。年10月26日初诊。患者夙性质纳,寡于言笑,常有胁腹串痛之候。年来经事不调,或五旬一至,或间月一行,量少有块,颜色深紫,少肢胀痛,不喜揉按。平日白带量多,质稠气秽。近1个月来,每感日晡形凛,面热心烦,喜握凉物,体倦神疲,自试体温,腋下37.6~38°C,西医诊为“低热待查”,予对症疗法,迄无显著效果。观其面色晦滞,舌质暗红少苔,按脉细弦略数,诊为气滞血瘀,营阴亏损。治以养血调经,兼退蒸热。

处方:秦当归、紫丹参、赤芍、刘寄奴各12g,香附米、净苏木、怀牛膝各9g,茜草9g,云茯苓9g,紫苏梗4.5g,青蒿12g,醋鳖甲18g,银柴胡6g。6剂,间日1剂。又予成药七制香附丸、加味逍遥丸各6丸,每日上、下午各1丸。丸剂与汤剂交替服用。另以蛇床子9g,吴茱萸3g,黄柏6g。布包,泡水,坐浴,每日2次。

二诊(11月9日):服药8天,月汛来潮,此次距上次月经为32天,量仍少,所下多块。胁肋窜痛,腹部胀感,带下已少、而未净,热势虽降而未清,体温腋下37.4°C。再依前意,原方出入子服。

处方:怀牛膝、刘寄奴、秦当归各12g,赤芍药、川茜草、泽兰叶各9g,川芎片、淡青蒿、牡丹皮各9g,地骨皮12g,胡黄连6g,炒青皮4.5g。6剂。外用药同前。并曰药后每日服丸剂同上,至月经来潮停药。

三诊(12月8日):诉上诊后,汤药服未尽剂,体温即已复常,一直稳定在36.8°C而未反复,自感精神体力有加。昨日月事日期来潮,色、量俱较前为好,略有小块。按脉弦细,舌质淡红,嘱服加味逍遥丸20天,每日上、下午各1付,以资调理。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云:“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可以属虚和属实概之。属虚者,阴精亏虚,血虚不足:阳虚生内寒,寒从中生;阴火内灼,水亏血少燥涩而然。属实者中,可为阴寒由外而入,阴气乘阳,胞寒气冷,血不运行;或气滞痰阻而致血滞等。治法当根据虚实寒热属性而分别予以温补、清补,行气导痰,活血行滞。本案患者素禀沉郁,肝木难以条达,故可见胁腹窜痛。气滞不能造血,经脉滞涩,久必成瘀,逐致经行后期血下多块,腹痛拒按。瘀血内阻,迁延不去,耗伤阴液,虚热内炽,故低热缠绵不已。哈氏所治医案即以通经化瘀为主,用苏木、香附理气行血以止痛,当归养血和血,丹参、刘寄奴、茜草、赤芍、牛膝等活血化瘀以通经,再用青蒿、整甲、银柴胡滋阴清热,兼以除蒸。少量紫苏梗可理脾胃之滞,启运中焦。瘀血潜伏,难以一举除尽,故汤丸并投,缓急相济,病得愈矣。引自《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医案四

于某,24岁,未婚。门诊简易病历。初诊:年3月22日。

主诉:月经稀发3年。

现病史:3年前,时值经期因受寒凉以后,月经周期后错,一般3个月至1年始能来潮1次。量少,色黑,行经1~2天,经期腰腹隐痛,平素疲乏无力,腰酸。

舌象:舌质淡。

脉象:细缓。

中医辨证:肾虚血亏,寒伤冲任。

治法:益肾养血,温经散寒。

方药:当归17g,川芎3g,吴茱萸10g,肉桂3g,红花10g,半夏7g,木香5g,炮姜3g,桃仁3g,淫羊藿(仙灵脾)17g。

治疗经过:10月27日,上方服药5剂后,月经来潮,量较前稍增多。继服上方,隔日1剂,连服2个月。随访观察,月经均能按期来潮,其他诸症亦减轻。

本案为刘奉五治疗月经后期验案之一。月经后期亦称月经稀发,与闭经的病因相伺。轻者月经后错,重者月经稀发,再重者即为闭经,刘奉五认为月经后期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所引起的。多因经期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感受寒凉,寒邪乘虛侵入冲任,血为寒凝,经脉不通所致。本案之月经后期,证属肾虚血亏,寒伤冲任。患者以往月经虽正常,但素体阳虚,气血不足,因受寒凉,内外寒相结合,客于冲任,血为寒凝,经脉不通故见月经后期,量少色黑,腰腹隐痛。腰为肾之府,故肾阳虚可见腰酸乏力。以益肾养血、温经散寒为治疗大法。方中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养血活血;吴茱黄、肉桂、炮姜温经散寒,淫羊藿温肾散寒;半夏、木香降胃气;胃气降,则冲任之逆气也随之下降。逆气降,则血脉通,而经水自下矣。引自《古今名医妇科医案赏析》

|注:本文中所提中药处方,请勿擅自服用,需要在中医师辩证基础上指导使用

|文章摘自《妇科临证医案》,人民軍醫出版社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gupia.com/dpyj/1538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