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不到1%的人
枸杞因茎叶繁茂,果汁甘甜,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往往同时进行,易遭受病虫害的为害,据文献报道为害枸杞的害虫种类30多种。枸杞病害5种。常年对枸杞构成直接危害的主要病虫害有负泥虫、瘿螨、锈螨、木虱、瘿蚊和炭疽病等等。
在枸杞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上)里,我们讨论了枸杞病害及部分虫害的危害,今天我们再次讨论另一些虫害对枸杞的危害。
相关文章:枸杞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上)
枸杞虫害类别及防治方法
1、角红长蝽
拉丁名:Lygaeushanseni
科属:长蝽科(Lygaeidae)
危害植物:宁夏枸杞
危害部位:茎叶
被害状:缺刻变色畸形
分布与危害:
角红长蝽(Lygaeushanseni)属长蝽科(Lygaeidae)别名红跑蜜,分布于宁夏(中宁、银川、中卫、西吉、盐池),主要以成虫和幼虫吸吮枸杞汁液,影响生长发育。
卵和幼虫(c)刘赛
幼虫3(c)刘赛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3mm,宽约1.5mm,是一种较宽而短的盲蜡,全体黑色状部分,与体等长基部黑色,有黄纹,被有淡黄色细毛,有反光;头黑色,甚宽,与前胸相接处无颈后缘黄色;眼大;足基节、转节及腿节基半部黑色,余淡黄色,爪深色;前胸背板黄色,向外突出,黑色;触角4节,末节最短,淡褐色,约与体等长;周缘黑色,中央有2个黑斑;小盾片正三角形,黄色;前翅中央及臀部黑色,余为黄色,楔片尖端黑色。
若虫:红色,形状及构造与成虫同。
(2)发生规律
在中宁枸杞及银川的野生枸杞上于7月间若虫及成虫普遍发生,吸吮枸杞汁液,影响生长发育。成虫、若虫均甚活泼,爬行迅速。成虫飞翔力亦强,如遇惊扰即很快飞去或迅速爬到茎基及叶下藏匿,不易捕捉。卵单产于枸杞细枝条皮下,产卵处稍隆起。因此虫形体甚小,形似蜜虫(蚜),色红善跑,故群众称为红跑蜜。
(3)防治方法
喷洒20%乐果乳油倍液。
2、大青叶蝉
拉丁名:Cicadellaviridislinnaeus
科属:叶蝉科(Cicadellidae)
危害植物:宁夏枸杞
危害部位:茎叶
被害状:变色畸形萎焉
分布与危害:
大青叶蝉(Cicadellaviridislinnaeus),属叶蝉科(Cicadellidae),别名:大叶蝉、大浮尘子等,为广布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成虫和若虫为害幼嫩枝叶,刺吸汁液,造成褪色、畸形、卷缩,甚至全叶枯死。此外,还可传播病毒病。
幼虫(c)刘赛
成虫2(c)刘赛
成虫1(c)刘赛
(1)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9-10mm,雄虫7-8mm。体青绿色,头橙黄色,复眼黑褐色,有光泽;头冠前半部左右各有1组淡褐色弯曲横纹,两单眼之间有2个多边形黑色斑点;触角窝上方有黑斑1块;后足胫节上刺列的各刺基部为黑色;前胸背板前缘黄绿色,其余部分为深绿色,腹部两侧、胸部与腹部腹面及胸足均为橙黄色;前翅蓝绿色,前缘区淡白色,前翅末端灰白色,半透明;后翅及腹部背面烟黑色。
卵:为白色微黄,长卵圆形,长1.6mm,宽0.4mm,中间微弯曲,一端稍细,表面光滑。
若虫:初孵化时为白色,微带黄绿。头大腹小。复眼红色。2-6小时后,体色渐变淡黄、浅灰或灰黑色。3龄后出现翅芽。老熟若虫体长6-7mm,头冠部有2个黑斑,胸背及两侧有4条褐色纵纹直达腹端。
(2)发生规律
一年约三代,以卵块在木本寄主的干、枝条表皮组织下越冬;4月孵化,初孵若虫喜群居,食性杂,成、若虫喜栖息在潮湿窝风处,若虫常群集嫩绿茎、叶上危害,如受惊动后,即横行移动向背阴处逃避,成虫趋光性强。雌虫在苗术茎或嫩枝上产卵.卵痕新月形,每卵块3-15粒。
(3)防治方法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时,在园内设置黑光灯,诱捕成虫。
在发生和危害盛期,每隔10~12天喷一次倍敌杀死、扫灭剂,或倍喹硫磷、杀若虫和成虫。
搞好清园修剪,清除园中杂草,改善通风透光,降低园中湿度,创造不利于大青叶蝉发生和生存的环境,以减轻危害。
3、茄二十八星瓢虫
拉丁名:Henosepilachnavigintioctopunctata(Fabricius)
科属:瓢虫科(Coccinellidae)
危害植物:宁夏枸杞
危害部位:茎叶
被害状:缺刻变色萎焉
分布与危害:
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vigintioctopunctata(Fabricius))属瓢虫科(Coccinellidae),别名酸浆瓢虫。此为广布种,危害植物种类也较多,主要危害叶片。主要以成虫和幼虫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呈网状,严重时全叶食尽,影响枸杞的正常生长。
成虫(c)刘赛
成虫4(c)刘赛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2-7.4mm,宽5-5.6mm,体背面黄褐或红褐色,被有金黄色细密短毛,黑斑上的毛为黑色;头部无斑,复眼黑色;前胸背板上有7个黑色斑点,在浅色个体中,后缘中央最小的黑色斑点可消失或全部消失;在深色个体中,各斑点扩大并连合以至前胸背板呈黑色,仅留前缘及外缘为浅色;各鞘翅具14个黑色圆形斑点。
卵:长约1.2mm,弹头形,淡黄至褐色,卵粒排列较紧密。幼虫共4龄,末龄幼虫体长约7mm,初龄淡黄色,后变白色,体表多枝刺,其基部有黑褐色环纹。
蛹:长5.5mm,椭圆形,背面有黑色斑纹,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
2、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4~5代,冬季以成虫在杂草丛,老树皮、壁缝,松土等向阳处裂隙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天气还暖后成虫开始活动,先迁至龙葵,白英、酸浆上取食野生茄科杂草,在其上发生一代,除部分依旧留原寄主上繁殖或迁至其他杂草外,在5月中下旬至6月间大多迁至马铃薯,茄子等茄科蔬菜上为害,7月夏季天气炎热时,又迁至荫凉处生长的曼陀萝,龙葵、枸杞、酸浆等野生杂草上。以后又在秋马铃薯上为害及至秋马铃薯收获,至12月田问已绝迹进入越冬。
3、防治方法
(1)及时清扫田园处理残株,降低越冬虫源基数。
(2)产卵盛期摘除叶背卵块;拍打植株,用盆承接坠落虫体集中加以杀灭。
(3)药剂防治:50%辛硫磷乳油,―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
4、枸杞血斑龟甲
拉丁名:CassidadeltoidesWeise
科属:龟甲科(Cassididae)
危害植物:宁夏枸杞
危害部位:茎叶
被害状:缺刻
分布与危害:
枸杞血斑龟甲(CassidadeltoidesWeise),属龟甲科(Cassididae),分布于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西、江西等地,主要为害枸杞叶片。以幼虫蚕食梢叶成孔洞缺刻,严重时可将梢叶食光。
枸杞血斑龟甲成虫1(c)刘赛
枸杞血斑龟甲成虫2(c)刘赛
1、形态特征
成虫:长4-5mm,宽3-4mm,黄绿色,周缘淡黄色,体酷似一种绿色瓢虫。触角黄绿色;各足跗节黄褐色;鞘翅中缝上常有3个红色或黑紫色斑块,有时3斑相连或全部消失,无斑个体约占60%;小盾板舌形,其附近的鞘翅基部呈现一平面三角形区,上布刻点,翅面其他刻点成不甚整齐的行列。
卵:长1mm,长圆形,黄绿色,卵面有微细花纹;卵粒外常覆一层黑褐色胶质保护物,表面粗糙,外观酷似1粒虫粪,常2—8粒卵相互挤压在一起,剥开保护物才可见到黄绿色卵粒,卵多产在叶片尖部。
幼虫:老熟时长约5.5mm,宽2-7mm,黄绿色,上下略扁,腹端拖有5个相连成串的褐色脱皮壳,因第一皮壳极小,不易辨认,故肉眼只可看出4个皮壳。皮壳常拖在尾后或卷翘在背部,对幼虫有伪装和保护作用;幼虫的前胸两侧各有4齿,前2齿有细分齿;中、后胸侧各有2齿,齿端均向前指。腹侧各节有l齿,较短,均向后指。
蛹:椭圆形,长约5mm,宽约3.3mm,黄绿色,前胸背板宽扁而色淡,前缘弧形,中央有1缺刻或无,侧缘稍内弯,后侧角延长,有1对小齿。腹部背板散布白色小点,侧缘扁薄而色淡,第一腹节两侧各有1黑色小突起,腹端拖有6个脱皮壳。
本种与枸杞龟甲酷似,且常混生,易于混淆,在宁夏以本种占绝大多数。成虫在田间识别是:本种体表有蓝绿色反光,鞘翅缝一般有3个紫红色斑。枸杞龟甲为黄绿色,仅在小盾板两侧三角区有血红色斑,后胸侧板常有金色闪光。幼虫和蛹的形态,两者区别则明显多了。
2、发生规律
1年3代,以成虫在寄主下土中及枯叶下越冬。4月上旬出蛰活动,取食枸杞新叶,中旬交配产卵。卵产于叶片端部,呈黑色虫粪状,下旬达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初期。成虫寿命较长,可连续产卵至5月中旬,因之世代重叠,虫态混生。第一代幼虫于5月上旬至下旬为害,蚕食梢叶成孔洞缺刻,严重时可将梢叶食光。幼虫有6个龄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老熟,陆续固着叶上化蛹,羽化为第一代成虫,7月上旬为第二代,8月下旬为第三代,10月间以末代成虫在树下枯叶中越冬。
3、防治方法
春季露芽时,结合治蚜,选用50%甲胺磷乳油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倍液等起到兼治的效果。
5、枸杞红瘿蚊
拉丁名:Jaapiellasp.
科属:双翅目(Diptera)瘿蚊科(Cecidomyiidae)
危害植物:宁夏枸杞
危害部位:花果
被害状:畸形
分布与危害:
枸杞红瘿蚊(Jaapiellasp.)属双翅目(Diptera),瘿蚊科(Cecidomyiidae),俗称花苞虫,宁夏地区茨农称之为“枸杞癌症”,此虫年始见于野生枸杞植株上,年宁夏芦花台园林场hm2茨园曾被枸杞红瘿蚊严重危害,造成30%-50%减产。之后,青海、内蒙古均有成灾报道,至20世纪80年代末此虫在宁夏一度大发生,危害面积达到hm2,占宁夏地区枸杞面积的三分之一。
红瘿蚊成虫将卵产于枸杞幼嫩花蕾,卵孵化后以幼虫取食子房,使花蕾呈盘状畸形虫瘿,虫瘿内幼虫有数十头至百余头,致使花蕾不能正常开花结实,最后干枯早落。红瘿蚊世代发育,分土壤中和花蕾、果实内两个阶段,极难防治,当发现危害时已无法补救,危害极为严重,危害率等于损失率,故被喻为“枸杞癌症”。
幼虫2(c)徐常青
红瘿蚊入土(c)刘赛
桃形果(c)陈君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3.5mm,展翅约6mm。黑红色,体表生有黑色微毛;触角16节,黑色,念珠状,节上生有较多长毛;复眼黑色,在头顶部相接;各足跗节5节,第1跗节最短,第2跗节最长,其余3节依次渐短,跗节端部具爪1对,每爪生有一大一小两齿;胸腹背面黑色微毛,腹面淡黄色,雌虫尾部有一小球状凸起;前翅翅面上密布微毛,外缘和后缘密生黑色长毛。
卵:长圆形,近无色透明,常十多粒一起,产于幼蕾顶端内。
幼虫:体长1.3-2.7mm,越冬体长约1.5mm。初孵化时白色,后为淡桔红色小蛆,扁圆形,腹节两侧各有一微突,上生有一短刚毛。体表面有微小突起花纹。胸骨叉黑褐色,与腹节愈合不能分离。
茧:长约2mm,长圆形,灰白色。
蛹:长约1.7mm,黑红色。头顶有二尖突,后有一淡色长刚毛。腹部各节背面均有一排黑色毛。
2、发生规律
枸杞红瘿蚊在宁夏地区1年发生5-6代,秋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次年在枸杞展叶现蕾时,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2天后即产卵于春蕾中危害。其它各代均以卵和幼虫危害花蕾,幼虫老熟后入土并在土中结茧、化蛹,蛹羽化后,成虫出土交配、产卵,继续危害花蕾。
成虫不取食,一般在4月下旬温度大于7℃时,每天上午8-11时和下午7-11时交尾、产卵。成虫寿命较短,雌成虫产卵后1-2天内死亡。卵3-5天即可孵化,幼虫期约13天。初孵幼虫无色、透明,2-3天后逐渐转成桔红色。幼虫在幼蕾内蛀食花器,吸食汁液,同时分泌一些物质造成花蕾畸形肿大,不能结果,预蛹期8天,蛹期2-3天,25-30天完成1代。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其他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分别为第1代6月上旬、第2代7月上旬、第3代7月下旬、第4代8月中旬、第5代9月中旬。5月和8月是幼虫危害高峰期,因成虫发生期不集中,田间常见世代重叠。枸杞红瘿蚊喜欢潮湿环境,在雨天或浇水后数量增加,路边有树荫的地方和离土壤近的花蕾上较多,在碱性大和新开荒地上的枸杞受害重,在疏松、通透性好的壤土上受害轻,分散种植的枸杞地比连片种植的枸杞地受害重。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秋季进行土壤处理,枸杞落叶后,冻水灌溉前,结合整地,进行土壤深翻,将越冬虫茧深埋地下(20-30cm)组织枸杞红瘿蚊破土羽化或将老熟幼虫暴露于土表。春季于4月中旬灌头水后至5月中旬前尽量避免土壤耕作,利用土壤地表形成的板结层防治越冬代枸杞红瘿蚊。
物理防治:5月中下旬发现少量虫果时候,可组织人力进行摘除,结合修剪剪去带有虫果的枝条,集中烧毁或深埋。
化学防治:主要以地面封闭措施为主,防治前调查虫口基数,如在枸杞红瘿蚊越冬羽化时期,可用40%辛硫磷~g/亩+kg湿土配成毒土,把毒土均匀撒施于枸杞园地表,结合耙地进行土壤毒土封闭。成虫一般于上午9~12时和下午4~7时飞翔于树冠下及枝条间交尾并完成产卵,应掌握在此时间树冠喷药防治。
生物防治:田间调查发现,枸杞红瘿蚊有一种寄生蜂(齿腿长尾小蜂属),能够大量控制虫果内的幼虫,被天敌寄生后的虫果会逐渐枯萎,里面的红瘿蚊幼虫也会被天敌捕食而不能落土化蛹。应重视该天敌的保护。
枸杞通,服务枸杞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