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婴献爱心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zhenduanjianbie/24530.shtml
1.内伤发热的病因不包括
A.久病体虚
B.外伤出血
C.外邪内侵
D.饮食劳倦
E.情志失调
2.内伤发热的病机是
A.湿热蕴结
B.气血阴阳失调
C.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D.阴阳营卫不和
3.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其证候是
A.肺热津伤证
B.阳虚发热证
C.阴虚发热证
D.阴阳两虚证
E.气阴亏虚证
4.阴虚发热的治法是
A.滋阴清热
B.清胃泻火
C.生津止渴
D.养阴增液
E.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解析1.C
病因病机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
2.C
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病理性质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3.C
内伤发热的阴虚发热表现为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4.A
内伤发热的阴虚发热证候: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证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治法:滋阴清热。
细目六内伤发热要点一概述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
(二)病机
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病理性质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气血阴阳虚损导致的发热属虚。前者又可进一步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亏损,成为正虚邪实之证。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伤阴,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
要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股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二)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要点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首先应辨明证候虚实,其次辨病情轻重,再次辨清病位。辨明证候虚实。由气郁、血瘀、痰湿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若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表现虚实夹杂证候者,应分析其主次。辨病情轻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症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反之则病情较轻。若内脏无实质性病变,仅属般体虚所致者,病情亦轻。辨清病位。发热每因劳累而起,伴乏力、自汗、食少、便溏,或食后腹胀加重,病位在脾胃;发热常因郁怒而起,伴胸胁胀满,叹气得舒,口苦便干,病位在肝;发热因房室、劳倦太过而起,伴腰膝酸软,两腿无力,夜尿频多,耳鸣,病位在肾。
(二)治疗原则
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三)证治分类
1.阴虚发热证
证候: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清骨散或知柏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
加减: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制首乌滋养阴精;兼有气虚而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编辑:青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