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运用赵炳南经验从寒热辨治荨麻疹探析

医院皮肤科

开放共享积极共赢

每周五

12:00

追更新·右上请标星

及时见·右下点在看

//Share

//Positive

//Improve

王倩

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中医外科学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中医皮肤科著名专家蔡念宁教授和李元文教授,医院进修。在过敏性皮肤病、损美性皮肤病、色素性皮肤病以及带状疱疹、银屑病等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

前言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中医学“瘾疹”范畴,又称“赤白游风”,俗称“风疹块”“风疙瘩”。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荨麻疹多病情缠绵,反复发作,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病的西医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感染、食物、理化因素、药物刺激及自身免疫等相关。西医治疗以抗组胺药物为主,其次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但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且停药易复发。

赵炳南(—年)先生是我国中医皮外科学界的泰斗,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燕京中医皮外科四大家之一,为发展中医皮肤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创立了中医皮肤科疾病辨证论治体系,对荨麻疹的辨证论治也有独到的见解,临证当首辨寒热,风邪是主要条件,可夹寒夹热,又可相互转化,治疗当以祛风为主,再根据寒热,或散寒或清热,可达到良好的疗效。笔者作为赵氏皮科流派传承弟子之一,在学习继承赵先生治疗荨麻疹经验基础上,临床运用其从寒热辨治荨麻疹的经验方剂,屡获良效,现总结如下。

01病因病机

赵炳南先生认为,荨麻疹相当于中医学“?癗”或“瘾疹”,一般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本病的发生多因七情内伤,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而诱发;或因过食膏粱厚味、腥发动风之物,脾胃滞热,再感风邪而发;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血虚生风;或反复发作,气血被耗,风邪侵袭而致。

1.1风为主线

赵炳南先生认为,荨麻疹的发病,其病因离不开“风”,皮疹发于体表肌肤腠理,时隐时现,此起彼伏,瘙痒无度,走窜不定,体现了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的特征。细究风之来源,一为外感四时不正之气;二为津血暗耗,风气内动。《诸病源候论》载“解脱衣裳,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结聚起,相连成瘾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亦载“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均指明了风邪致病。

1.2夹杂寒热

赵炳南先生认为,荨麻疹的发生与风邪密切相关,而风邪致病,最易夹寒夹热,无论风由外感或内生,均当首辨寒热。若因卫外不固,复感风寒而诱发,如《诸病源候论》所云“邪气客于肌肤,复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则为寒证;若脾胃滞热,复感风邪,成风热而致病,则为热证;若为阴血不足,阴虚血虚,生热生风之虚热,亦是热证。

1.3风与寒热相合致病

赵炳南先生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与寒相合,而为风寒之邪;与热相合,而为风热之邪,风寒、风热客于皮毛腠理之间,则起风瘙瘾疹。风寒、风热之邪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

02治疗原则

赵炳南先生提出荨麻疹的治疗总则是疏散风邪、平调寒热、调和营卫、调理气血。在赵先生的内治八法中,疏风解表止痒法的代表方剂一是宣肺散风、和血止痒的“麻黄方”,另一为疏风解表、清热止痒的“荆防方”,分别对应风寒和风热二证。

03辨证用药及加减

3.1风寒证

主要表现为皮疹色淡呈粉白,遇风遇冷加重,口不渴,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或平素畏寒、四末不温,兼有便溏。舌淡,苔白;脉浮紧。治则:辛温透表、疏风止痒。方选麻黄方,方药组成:麻黄3~6g,杏仁4~9g,干姜皮3~6g,浮萍6~10g,白鲜皮6~10g,陈皮6~10g,牡丹皮6~10g,僵蚕6~10g,丹参10~15g。方中麻黄、杏仁开腠理,解肌发汗;牡丹皮、丹参、僵蚕养血润肤,和血止痒;陈皮、干姜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内外兼治,且干姜皮温中散寒,走肌肤;浮萍、白鲜皮散风,祛内伏之蕴湿。随症加减:表虚不固、遇风加重者,加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益气固表;表虚自汗多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若平素畏寒、四末不温,可麻黄加倍,再加桂枝温阳开腠理;若湿浊内生、舌苔厚腻,亦可加茯苓皮、冬瓜皮、大腹皮利湿泄浊、通利肠腑;若病程日久,腰膝酸软,肝肾不足者,可加桑寄生、杜仲补肝肾温阳。

麻黄方特色治疗血虚又外受寒湿之邪传经入里而致的?癗,方中以麻黄、杏仁、干姜皮为主药,辛温宣肺以开腠理,推邪外出;佐以浮萍、白鲜皮走表,扬散寒湿;干姜皮与麻黄相配,又能缓和麻黄辛温透发之性,以免大汗伤正。

3.2风热证

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风团色红,伴灼热,瘙痒剧烈,遇热皮疹加重,可伴或不伴发热、咽喉肿痛,或心烦口渴喜冷饮,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滑数。治则:疏风解表,清热止痒。方选荆防方,组成:荆芥穗6~10g,防风6~10g,僵蚕6~10g,金银花10~15g,蝉蜕3~6g,牛蒡子9~12g,牡丹皮9~12g,浮萍6~10g,生地黄9~15g,薄荷4~10g,黄芩6~10g,甘草6~10g。方中荆芥穗、防风、薄荷、僵蚕、浮萍疏风解表宣肺;牡丹皮、生地黄凉血清热;金银花、牛蒡子、甘草清热解毒利咽;黄芩清上焦之热;蝉蜕祛风止痒。随症加减:口渴口臭,胃热炽盛者,加生石膏、栀子清热泻火;便秘或大便热臭者,加芒硝、大黄泻火通下;若病程日久、夜间加重,易耗伤阴血,可加乌梅、地骨皮滋阴酸敛;手足心热,阴虚内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清透虚热;咽喉不适,肺气失宣者,加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舌苔厚腻,湿浊内生者,加茯苓皮、冬瓜皮、大腹皮利湿泄浊,通利肠腑;若病程日久,腰膝酸软,肝肾不足者,可加女贞子、墨旱莲以平补肝肾。

荆芥、防风、薄荷、蝉蜕为主药,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入气分,驱散风邪;防风,其气不轻扬,能散入于骨肉之风,宣在表之风邪,用防风则必用荆芥;薄荷清轻凉散,善解风热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蝉蜕凉散风热,开宣肺窍,其气清虚,善于透发。主药清热疏风,表散的作用较强,故被视为本方的第一线药组,而牛蒡子、浮萍、僵蚕为第二线药组,作用稍缓。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浮萍轻浮升散,善开诸窍;僵蚕祛风散结,单用也可治风疮、瘾疹,协助主药透达表热之邪。金银花、黄芩解毒、清肺热,泄皮毛之邪;牡丹皮、生地黄理血、和血;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04病案举例

例1.患者,女,26岁。

年3月7日初诊,主因“周身起风团伴瘙痒,时起时消2月余”来诊。既往体健,否认药敏史。刻下症见:周身皮疹伴瘙痒,以夜间为重,遇冷、遇风加重。平素畏寒,纳可、眠欠安,二便调。皮科查体未见原发疹,皮肤划痕症(+)。舌红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荨麻疹

中医诊断:瘾疹,风寒证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止痒

方选麻黄方加减,方药组成:麻黄3g,苦杏仁6g,干姜皮6g,浮萍10g,白鲜皮10g,陈皮10g,牡丹皮10g,僵蚕10g,丹参10g,地骨皮10g,乌梅10g,防风10g。7剂,水煎温服,每次mL,2次/d。方中加用地骨皮,治在表无定之风邪,消其浮游之邪,加之走表又走里,取以皮达皮之意。

年3月14日二诊:夜间皮疹减少,瘙痒明显减轻,畏寒减轻。上方去乌梅,加茯苓皮15g、冬瓜皮15g、桑白皮10g,宣肺利湿。7剂,煎服法同前。

年3月21日三诊:夜间偶有起疹,瘙痒已不明显。继服上方7剂,巩固疗效。随访,患者停药后皮疹未再复发。

例2.患者,女,55岁。

年5月23日初诊,主因“周身起风团伴瘙痒,反复发作、时起时消1月余”来诊。既往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否认药敏史。刻下症见:周身皮疹伴瘙痒灼热,日间加重,无发热及胸闷憋气,自觉气短。纳可眠安,大便不畅。皮科查体可见躯干、四肢散在红色风团、斑片,部分消退呈环形。舌红,苔白;脉滑。

西医诊断:荨麻疹

中医诊断:瘾疹,风热证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方选荆防方加减,方药组成:荆芥穗6g,防风6g,僵蚕6g,金银花10g,蝉蜕3g,牡丹皮15g,浮萍10g,生地黄15g,薄荷5g,黄芩10g,甘草10g,栀子6g,地骨皮15g,桑白皮10g,乌梅10g,合欢皮10g。7剂,水煎温服,每次mL,2次/d。

年5月30日二诊:皮疹减少,瘙痒减轻,仍以夜间易发疹,纳可眠安,大便黏腻。皮科查体:躯干可见个别红色斑片。舌红,苔白腻;脉滑。患者风热渐轻,兼有湿邪困阻,治疗需加强清热利湿,方药组成:荆芥穗6g,防风6g,金银花10g,牡丹皮15g,浮萍10g,生地黄15g,黄芩10g,地骨皮15g,桑白皮15g,陈皮10g,茯苓皮15g,六一散15g,黄柏10g,冬瓜皮15g,生薏苡仁30g。7剂,煎服法同前。

年6月6日三诊:皮疹明显减少,基本不痒,遇热仍发少许皮疹,自觉气短、易怒,未见原发皮疹。舌红,苔白;脉滑。二诊方去冬瓜皮、生薏苡仁,加合欢皮10g、郁金10g、柴胡6g,疏肝解郁。7剂,煎服法同前。随访,药后痊愈,未再复发。

-END-

祝您周末愉快?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gupia.com/dpdf/153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