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伤寒门四十三则
1.冬月伤寒,发热头痛,汗出口渴
2.冬月伤寒,发热口苦,头痛,饥不欲饮食,腹中时痛
3.冬月伤寒,发热口渴,谵语,时而发厥
4.冬月伤寒,大汗而热未解,腹又痛不可按
5.冬月伤寒,大汗热解,腹微痛,腰不可俯仰。
6.冬月伤寒,大汗气喘不能息,面如朱红,口不能言,呼水自救,却仅能一口而不欲多饮
7.冬月伤寒发厥,面青手冷,两足又热
8.冬月伤寒,身热汗自出,恶寒而不恶热
9.冬月伤寒,身热五六日不解,谵语口渴,小便自利,欲卧
10.冬月伤寒,至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或吐,或渴或不渴,或烦或不烦
11.冬月妇人伤寒,发热至六七日,昼则了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按其腹则大痛欲死
12.冬月伤寒,项背强几几,汗出恶
13.冬月伤寒,头痛几几,下利。
14.冬月伤寒,六七日后头疼目痛,寒热不已
15.冬月伤寒五、六日,吐泻后又加大汗,气喘不得卧,发厥者
16.冬月伤寒,汗吐后又加大下,而身热犹然如火,发厥,气息奄奄欲死
17.冬月伤寒,汗下后又加大吐,气逆呕吐饱闷,胸中痞满,时时发厥,昏晕欲死,谵语如见神鬼,知人
18.冬月伤寒,身重目不见人,自利不止
19.冬月伤寒,误吐、误汗、误下,而身热未退,死症俱现
20.冬月伤寒八、九日,腹痛,下利便脓血,喉中作痛,心内时烦
21.冬月伤寒,一、二日即自汗出,咽痛,吐利交作
22.冬月伤寒五、六日,腹痛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
23.冬月伤寒,四、五日后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呕
24.冬月伤寒,四、五日后手足逆冷,恶寒身蜷,脉又不至,复加躁扰不宁
25.冬月伤寒六、七日,经传少阴而息高
26.冬月伤寒,头痛遍身亦疼,宜用麻黄汤以发汗矣。倘元气素薄,切其尺脉迟缓,虽是太阳正治,而不可轻用麻黄以汗之也
27.冬月伤寒,吐、下、汗后虚烦脉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痛,气上冲咽喉,眩冒
28.冬月伤寒,谵语发潮热
29.冬月伤寒,发热而厥,厥后复热,厥少热多
31.冬月伤寒,身热一日即发谵语
32.冬月伤寒,身热二日即有如疟之状
33.冬月伤寒,身热三日,腹满自利
34.冬月伤寒,身热四日,畏寒不已
35.冬月伤寒,身热五日,人即发厥
36.冬月伤寒,身热六日,而汗不解,仍有太阳之症
37.冬月伤寒,至七日而热犹未解,谵语不休
38.冬月伤寒,至八日而潮热未已
39.冬月伤寒,至九日而泻利不已
40.冬月伤寒,至十日,恶寒呕吐
41.冬月伤寒,身热十一日,而热反更盛,发厥不宁,一日而三四见
42.冬月伤寒,身热十二日,而热仍不退,不见发厥
43.冬月伤寒,至十二日之后忽然厥发,发去如死人一样,但心中火热,其四肢如冰,有延至三、四日而身体不腐者
二中寒门七则
1.遇严寒之时,忽感阴冷,直入于腑,手、足、身皆冷,面目色青,口呕清水,腹中雷鸣,胸胁逆满,体寒发颤,腹中觉有凉气一裹,直冲而上,猝不知人
2.严寒之时,忽感阴寒,唇青身冷,手足筋脉挛急,上吐下泻,心痛腹疼,囊缩甲青,腰不能俯仰
3.冬月直中阴寒,吐泻交作,身发热者
4.直中阴寒,肾经独受,身颤手战
5.少阴肾经感中邪气,小腹作痛,两足厥逆
6.猝中阴寒,身不能动
7.猝犯阴寒之气,两胁痛极至不可受,如欲破裂者
三春温门三十三则
1.春月伤风,头痛鼻塞,身亦发热
2.春月伤风,身热咳嗽,吐痰恶热,口渴
3.春月伤风,发寒发热,口苦,两胁胀满,或吞酸吐酸
4.春月伤风,身热呕吐不止
5.春月伤风出汗,胃干燥,渴欲饮水
6.伤风头痛发热,盗汗微出,见风则畏
7.伤风头痛发热,身疼腰重,骨节俱酸疼,恶风无汗
8.春月伤风,身热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
9.伤风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
10.春月伤风八、九日,如疟之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口不呕吐
11.春月伤风,汗多,微发热恶风
12.伤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
13.伤风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下
14.春月伤风脉浮,发热口渴,鼻燥能食
15.春月伤风自汗出,医人又发其汗,小便自利
16.春月伤风,下血谵语,头汗出
17.伤风潮热,大便微硬
18.春月伤风,谵语潮热脉滑
19.春月伤风,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20.伤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利,胸膈满
21.春月伤风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口渴
22.妇人经水适来,正当伤风,发热恶寒,胸胁胀满,谵语
23.伤风身热后,肢体骨节皆痛,手足寒甚
24.伤风后下利,咽痛,胸满心烦
25.春月伤风二、三日,咽中痛甚
26.春月伤风,身热下利六、七日,咳而呕,心烦不得眠
27.春月伤风,手足逆冷,脉紧,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
28.春月伤风,忽然发厥,心下悸
29.春温之症,满身疼痛,夜间发热,日间则凉
30.春温之症,日间发热,口干舌燥,至夜身凉,神思安闲,似疟非疟
31.人有春月感冒风寒,咳嗽面白,鼻流清涕
32.人有春日感冒风寒,身热发谵
33.春温之症,头痛身热,口渴呼饮,四肢发斑,似狂非狂,似躁非躁,沿门阖室,彼此传染
四火热症门十六则
1.阳明火起发狂,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者
2.热病完谷不化,奔迫直泻者
3.口干舌燥,面目红赤,易喜易笑者
4.鼻中出黑血不止者
5.热极发斑,身中如红云一片者
6.热极发斑,目睛突出,两手冰冷者
7.热极不能睡熟,日夜两眼不闭者
8.肝火内郁结而不伸,闷烦躁急,吐痰黄块者
9.头面红肿,下体自脐以下又现青色,口渴殊甚,似欲发狂者
10.眼目红肿,口舌尽烂,咽喉微痛,两胁胀满者
11.寒热时止时发,一日四、五次以为常,热来时躁不可当,寒来时颤不能已者
12.热极止在心头上一块出汗,不啻如雨,四肢他处又复无汗者
13.口舌红肿,不能言语,胃中又觉饥渴之甚者
14.热症满身皮窍如刺之钻,又复疼痛于骨节之内外,以冷水拍之少止者
15.心中火热如焚,辄欲小便,急去遗溺,大便随时而出者
16.大怒之后,周身百节俱疼,胸腹且胀,两目紧闭,逆冷,手指甲青黑色者
五暑症门十一则
1.行役负贩,驰驱于烈日之下,感触暑气,一时猝倒,是中热也
2.膏粱子弟,多食瓜果,以寒其胃,忽感暑气,一时猝倒,是中暑也
3.中暑气不能升降,霍乱吐泻,角弓反张,寒热交作,心胸烦闷,是阴阳拂乱也
4.中暑热之气,腹中疼痛,欲吐不能,欲泻不得,此名为干霍乱也
5.中暑热极发狂,登高而呼,弃衣而走,见水而投,是胃火相助也
6.中暑热症大汗如雨,一出而不能止者
7.中暑热极,妄见妄言,宛如见鬼,然人又安静不生烦躁,口不甚渴
8.中暑热,吐血倾盆,纯是紫黑之色,气喘作胀,不能卧倒,口渴饮水,又复不快者
9.中暑热之气,两足冰冷,上身火热,烦躁不安,饮水则吐者
10.夏日自汗,两足逆冷至膝下,腹胀满,不省人事者
11.冬时寒令,偶开笥箱以取绵衣,觉有一裹热气冲鼻,须臾烦渴呕吐,洒洒恶寒,翕翕发热,恶食喜水,大便欲去不去者
六燥症门十五则
1.日间口燥,舌上无津,至夜卧又复润泽,阴不交阳之症
2.夜不能寐,口中无津,舌上干燥,或开裂纹,或生疮点,心燥之症
3.咳嗽,吐痰不已,皮肤不泽,少动则喘,肺燥之症
4.两胁胀满,皮肤如虫之咬,干呕而不吐酸,肝气之燥症
5.口渴善饮,时发烦躁,喜静而不喜动,见水果则快,遇热汤则憎,胃气之燥症
6.肌肉消瘦,四肢如削,皮肤飞屑,口渴饮水,脾燥之病
7.目痛之后,眼角刺触,羞明喜暗,胆血干燥症
8.双目不痛,瞳神日加紧小,口干舌苦,心包干燥症
9.秋后闭结不能大便,此燥伤肺金,而大肠亦燥
10.夏秋之间,小便不通,点滴不出,肺燥而膀胱亦燥症
11.人有消渴饮水,时而渴甚,时而渴轻,三焦之气燥症
12.大病之后,小肠细小不能出溺,胀甚欲死,小肠之干燥症
13.阴耗而思色降精,小便道涩如淋,心液之燥症
14.阴痿而竭精,大小便牵痛,数至圊不得便,愈便则愈痛,愈痛则愈便,肾水之燥症
15.阴精大泄不止,其阴不倒,精尽继血,水燥之极症
正文:
一伤寒门四十三则
1.冬月伤寒,发热头痛,汗出口渴,人以为太阳之症也,谁知太阳已趋入阳明乎。若徒用干葛汤以治阳明,则头痛之症不能除;若徒用麻黄汤以治太阳,则汗出不能止,口渴不能解,势必变症多端,轻变为重。法宜正治阳明而兼治少阳也。何则?邪入阳明留于太阳者,不过零星之余邪,治太阳反伤太阳矣。故太阳不必治,宜正治阳明。盖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邪入其中,正足大恣其凶横,而挟其腑之气血,为炎氛烈焰者,往往然也,故必须用大剂凉药,始可祛除其横暴也。 方用∶ 石膏(一两)知母(二钱)麦冬(二两)竹叶(二百片)茯苓(三钱)甘草(一钱)人参(三钱)柴胡(一钱)栀子(一钱)水煎服。一剂而头痛除,二剂而身热退,汗止而口亦不渴矣。 此即白虎汤变方,用石膏、知母以泻其阳明之火邪;用柴胡、栀子以断其少阳之路径;用麦冬以清补其肺金之气,使火邪不能上逼;用茯苓引火下趋于膀胱,从小便而出,而太阳余邪尽随之而外泄也。至于人参、甘草、竹叶不过取其调和脏腑,所谓攻补兼施也。或惧前方太重,则清肃汤亦可用也,并载之以备选用。 石膏(五钱)知母(一钱)麦冬(一两)甘草人参柴胡栀子(各一钱)独活半夏(各五分)水煎服。 2.冬月伤寒,发热口苦,头痛,饥不欲饮食,腹中时痛,人以为太阳之症也,谁知少阳之病乎。 夫伤寒未有不从太阳入者。由太阳而入阳明,由阳明而入少阳者,传经之次第也。何以邪入太阳,即越阳明而入于少阳耶?人以为隔经之传也,而孰知不然。盖少阳乃胆经也,胆属木,木最恶金,肺属金而主皮毛,风邪之来,肺金先受,肺欺胆木之虚,即移其邪于少阳,故太阳之症,往往多兼少阳同病者。然则,此症乃二经同感,而非传经之症也。治法似亦宜二经同治矣,而又不然,单治少阳而太阳之病自愈。方用∶ 柴胡(二钱)白芍(五钱)甘草(一钱)陈皮(一钱)黄芩(一钱)神曲(一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水煎服。一剂而热止,二剂而腹不痛,头不疼,而口亦不苦矣。 此方即逍遥散之变方也。盖病在半表半里之间,逍遥散既解散表里之邪,而太阳膀胱之邪何能独留,况方中原有茯苓、白术,以利腰脐而通膀胱之气乎。余所以止加神曲、黄芩,少解其胃中之火,以和其脾气,而诸症尽除也。 此病用舒经汤亦佳。 薄荷(二钱)白芍(五钱)甘草(八分)黄芩(二分)白术(二钱)茯苓(五钱)桂枝(三分)水煎服。 3.冬月伤寒,发热口渴,谵语,时而发厥,人以为热深而厥亦深也,疑是厥阴之症,谁知为太阴之症乎。 夫太阴脾土也,脾与阳明胃经为表里,表热而里亦热,此乃胃邪移入于脾经也。此症最危最急,盖人以脾胃为主,脾胃尽为火邪所烁,而肾水有不立时熬干者乎。治法宜急救脾胃矣。然而救脾则胃火愈炽,救胃则脾土立崩,此中之消息最难,惟当速救肾水之干枯而已。方用∶ 玄参(三两)甘菊花(一两)熟地(一两)麦冬(二两)芡实(五钱)水煎服。 此方名为救枯丹。用玄参以散其脾胃浮游之火,甘菊以消其胃中之邪,麦冬以滋其肺中之液,助熟地以生肾水,庶几滂沱大雨,自天而降,而大地焦枯,立时优渥,何旱魃之作祟乎。又恐过于汪洋,加入芡实以健其土气,而仍是肾经之药,则脾肾相宜,但得其灌溉之功,而绝无侵凌之患。故一剂而谵语定,再剂而口渴除,三剂而厥亦止,身亦凉也。此症世人未知治法,即仲景张使君亦未尝谈及,天师因(士铎)之请,特传神奇治法,以为伤寒门中之活命丹也。 此症用清土散亦妙。 石膏(一两)麦冬(一两)生地(一两)甘草(一钱)金银花(五钱)白术(三钱)水煎服。 4.冬月伤寒,大汗而热未解,腹又痛不可按,人以为邪发于外未尽,而内结于腹中,乃阳症变阴之症也,余以为不然。夫伤寒而至汗大出,是邪随汗解,宜无邪在其中,何至腹痛?此乃阳气尽亡,阴亦尽泄,腹中无阴以相养,有似于邪之内结而作痛,盖阴阳两亡之急症也。夫痛以可按为虚,不可按为实,何以此症不可按,而又以为虚乎?不知阴阳两亡腹中,正在将绝之候,不按之已有疼痛难忍之时,况又按而伤其肠胃,安得不重增其苦,所以痛不可接也。如遇此症,急不可缓,方用急救阴阳汤。用∶ 人参(二两)黄(三两)当归(一两)熟地(二两)甘草(三钱)白术(二两)水煎服。一剂而腹痛顿止,身热亦解,汗亦尽止矣。 此方用参、以补气,使阳回于阴之内;用当归、熟地以补血,使阴摄于阳之中;用白术、甘草和其肠胃,而通其腰脐,使阴阳两归于气海、关元,则亡者不亡,而绝者不绝也。倘认是阳症变阴,纯用温热之剂,加入肉桂、干姜、附子之类,虽亦能回阳于顷刻,然内无阴气,阳回而阴不能摄,亦旋得而旋失矣。 此症用救亡散亦易奏功。 人参当归熟地(各一两)甘草(二钱)附子(一片)水煎服。 5.冬月伤寒,大汗热解,腹微痛,腰不可俯仰。人以为邪在肾经未出,欲用丸加防己治之,非其治也,此乃发汗亡阳,阳虚而阴不能济之故也。夫阴阳相根,此症因汗泄过多,阳气无几,而阴又自顾不遑,不敢引阳入室,而阳无所归,故行于腹,孤阳无主而作痛;肾中之阴,又因阳气不归,而孤阴无伴,不敢上行于河车之路,故腰不可以俯仰。方用引阳汤治之。 杜仲(一钱)山药(五钱)甘草(一钱)茯苓(二钱)芡实(三钱)人参(三钱)肉桂(三分)白术(五钱)水煎服。一剂而腹疼止,二剂而腰轻,三剂而俯仰自适矣。 此方助阳气之旺,而不去助阴气之微。盖阴之所以杜阳者,欺阳气之衰也,予所以助阳而不助阴也。倘用、防己以重损其阴阳,则终身不为废人者几希矣。 此症济阳汤亦可用。 杜仲(二钱)山药(一两)甘草(一钱)人参(五钱)白术(五钱)破故纸(一钱)水煎服。 6.冬月伤寒,大汗气喘不能息,面如朱红,口不能言,呼水自救,却仅能一口而不欲多饮。人以为热极,欲用白虎汤以解其阳明之火也,而不知此为戴阳之症,乃上热而下寒也。若用白虎汤,虽多加人参,下喉即亡矣。方用∶ 八味地黄汤(半斤)大锅煎汤,恣其渴饮。必熟睡半日,醒来汗必止,气必不喘,面必清白,口必不渴矣。 盖此症原不宜汗而汗之,以致大发其汗。汗既大出,而阳邪尽泄,阳气尽散,阴亦随之上升,欲尽从咽喉而外越。以皮毛出汗,而阴气奔腾不得尽随汗泄,故直趋咽喉大路,不可止抑矣。阴既上升,阳又外泄,不能引阴而回于气海,阳亦随阴而上,而阴气遂逼之而不可下,故气喘不能息也。且阳既在上,火亦在上者势也。况阴尽上升,则肾宫寒极,下既无火,而上火不得归源,故泛炎于面,而作红朱之色也。上火不散,口自作渴,呼水自救者,救咽喉之热,而非欲救肠胃之热也。夫实热多成于胃火,而胃热之病,必多号狂呼之状,今气虽喘息而宁,口欲言语而不得,非虚热而何?此真所谓上假热而下真寒也。八味地黄汤补水之中,仍是补火之药。下喉之时,火得水而解,入胃之后,水得火而宁,调和于上下之间,灌注于肺肾之际,实有妙用也。夫发汗亡阳,本是伤气也,何以治肾而能奏功耶?不知亡阳之症,内无津液,以致内火沸腾,我大补其真阴,则胃得之而息其焰。胃火一息,而肾之关门闭矣。肾之关门闭,而胃之土气自生。胃之土气生,而肺金之气有不因之而得养者乎。肺气一生,自然清肃之令行,母呼子归,同气相招,势必下引肾气,而自归于子舍矣。肾气既归,而肾宫之中又有温和春色以相熏,又得汪洋春水以相育,则火得水而生,水得火而悦,故能奏功之神且速也。 返火汤治此症亦神。 熟地(三两)山茱萸(一两)肉桂(三钱)水煎服。 7.冬月伤寒发厥,面青手冷,两足又热,人以为直中阴寒也,宜用理中汤治之,而不知非其治也,此乃肝气邪郁而不散,风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也。若用理中汤治之,必然发狂而死矣。夫直中阴寒之症,未有不从足而先冷者也。今两足既热,其非直中肝经明矣。夫邪既不在肝经,似乎不可径治肝经矣。然而邪虽不在肝经之内,而未尝不在肝经之外也。邪在门外,与主人何豫,而忽现发厥、面青、手冷之症耶?不知震邻之恐,犹有警惕之心,岂贼在大门之外,而主人有不张惶色变者乎。倘用理中汤,是用火攻以杀贼,贼未擒,烧而房舍先焚,贼且乘火而突入于中庭,必至杀主人而去矣。治法用小柴胡汤加减,以散其半表半里之邪,而肝气自安,外邪化为乌有。方用∶ 柴胡(二钱)白芍(五钱)甘草(一钱)当归(一钱五分)黄芩(一钱)半夏(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手温,再剂而厥止,身热尽除,而面青自白矣。 此症用七贤汤亦甚效。 白芍白术(各五钱)甘草(一钱)肉桂(三分)柴胡(一钱)丹皮(三钱)天花粉(二钱)水煎服。 一剂即安。 8.冬月伤寒,身热汗自出,恶寒而不恶热,人以为阳明之症也,欲用石膏汤治之,而不知非也。汗出似阳明,然阳明未有不恶热者。今不恶热而恶寒,此阳气甚虚,邪欲出而不出,内热已解,而内寒未散之症也。此症必因误汗所致。方用补中益气汤∶ 人参(三钱)黄(三钱)白术(二钱)当归(二钱)柴胡(一钱)升麻(四分)陈皮(一钱)甘草(一钱)加桂枝(五分),水煎服。一剂而汗止身凉,寒亦不恶矣。 夫补中益气之汤,非治伤寒之症也,李东垣用之以治内伤之病,实有神功。我何所取乎?不知伤寒之中,亦有内伤之病,正不可拘拘于伤寒,而不思治变之方也。 况此症因误汗而成者,汗已出矣,邪之存于经络者必浅,即有畏寒,其寒邪亦必不重,是外感而兼内伤也。补中益气汤,补正之中而仍有祛邪之药,故兼用之而成功也,况又加桂枝散寒之味乎。倘误认作阳明之症,而妄用白虎汤,少投石膏,鲜不变为虚寒之病而死矣,辨症乌可不明哉。 温正汤亦可用。 人参(五钱)黄(一两)当归(五钱)柴胡(一钱)甘草(五分)神曲(一钱)桂枝(三分)水煎服。 9.冬月伤寒,身热五六日不解,谵语口渴,小便自利,欲卧,人以为阳明之余热未解也,而予以为不然。夫谵语虽属胃热,然胃热谵语者,其声必高,拂其意必怒。 今但谵语而低声,非胃热也。但既非胃热,何以口中作渴,欲饮水以自救耶?然口渴饮水,水不化痰上涌,反直走膀胱而小便自利,其非胃热又明矣。夫阳明火盛,多致发狂,今安然欲卧,岂是胃热之病。但既不是胃热,何以谵语、口渴不解,至五六日而犹然耶?不知此症乃心虚之故也。心虚则神不守舍而谵语,心虚则火起心包而口渴。夫心与小肠为表里,水入心而心即移水于小肠,故小便自利也。治法用∶ 茯苓(五钱)麦冬(一两)丹皮(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一剂而谵语止,二剂而口渴除,身热亦解。 此方名为清热散。用麦冬以补心,用茯苓以分消火热,用柴胡、丹皮、甘草以和解其邪气。心气足而邪不能侵,邪尽从小肠以泄出,而心中宁静,津液自生,故渴除而肾气上交于心,而精自长亦不思卧矣。倘疑为胃热,而用白虎或用青龙之汤,鲜不败衄矣。 凉解汤亦可用。 茯神(三钱)麦冬(五钱)玄参(一两)柴胡(一钱)甘草(三分)炒枣仁(二钱)水煎服。 10.冬月伤寒,至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或吐,或渴或不渴,或烦或不烦,人以为少阳之病也,宜用小柴胡汤和解之。夫小柴胡汤治少阳邪之圣药,用之似乎无不宜也。以少阳居于表里之间,邪入而并于阴则寒,邪出而并于阳则热,故痰结于胸而苦满,欲吐不吐,欲渴不渴,而烦闷生矣。用柴胡汤和解之自易奏功,然而止可一用,而不可常用也。盖少阳胆木,最喜者水耳,其次则喜风。柴胡风药,得之虽可以解愠,然日以风药投之,则风能燥湿,愈见干枯,必以大雨济之,则郁郁葱葱,其扶疏青翠为何如耶。譬之炎夏久旱,禾苗将至枯槁,必得甘霖足,庶乎可救。故用柴胡汤之后,必须用补水之剂以济之。方用济生汤∶ 熟地(五钱)玄参(五钱)麦冬(三钱)山茱萸(一钱)山药(三钱)茯苓(二钱)白芍(三钱)柴胡(五分)神曲(三分)竹茹(一丸)水煎服。一剂而烦满除,再剂而寒热止,三剂而前症尽失也。 此方多是直补肾水之味,直补其胆木之源,则胆汁不枯,足以御邪而有余。况加入白芍、柴胡,仍散其半表半里之邪,安得不收功之速乎。倘疑伤寒之后,不宜纯用补肾之药,恐胃气有伤,难以消化。不知少阳之症,由太阳、阳明二经传来,火燥水涸,不但胆汁为邪所逼,半致熬干,而五脏六腑尽多炎烁,是各经无不喜盼霖雨,非惟少阳胆木一经喜水也。然则用补水之药正其所宜,何至有停隔之虞哉。 此症用和膈散亦妙。 柴胡(一钱)白芍(一两)生地(五钱)玄参(三钱)麦冬(二钱)茯苓(二钱)竹茹(一丸)白芥子(一钱)水煎服。 11.冬月妇人伤寒,发热至六七日,昼则了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按其腹则大痛欲死,人以为热入血室,而不知非止热入血室也。虽亦因经水适来感寒而血结,故成如疟之状,然而其未伤寒之前,原有食未化,血包其食而为疟母也。论理小柴胡为正治,然而小柴胡汤止能解热,使热散于血室之中,不能化食,使食消于血块之内。予有一方最神,治热入血室兼能化食,可同治之也。方名两消丹。用∶ 柴胡(二钱)丹皮(五钱)鳖甲(三钱)山楂肉(一钱)枳壳(五分)炒栀子(二钱)甘草(一钱)白芍(五钱)当归(三钱)桃仁(十粒)水煎服。一剂而痛轻,二剂而鬼去,谵语亦止,腹亦安然,杳无寒热之苦矣。 盖此方既和其表里,而血室之热自解。妙在用鳖甲进攻于血块之中,以消其宿食,所谓直捣中坚,而疟母何所存立以作祟乎。服吾药实可作无鬼之论也。 此症清白饮治之亦妙。 丹皮(三钱)柴胡前胡(各二钱)白芍(一两)青蒿(三钱)人参甘草半夏(各一钱)青皮炒栀子(各二钱)茯苓当归(各三钱)水煎服。 12.冬月伤寒,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服桂枝加葛根治之而不愈,人以为太阳、阳明合病,舍前方又将用何药以治之?而不知不可执也。夫太阳之邪,既入阳明,自宜专治阳明,不必又去顾太阳也。况于葛根汤中仍用桂枝,以祛太阳之邪乎。是太阳之邪轻,而阳明之邪重矣。方用竹叶石膏汤,以泻阳明之火,而前症自愈,但不必重用石膏也。余定其方∶ 石膏(三钱)知母(八分)半夏(一钱)麦冬(三钱)竹叶(五十片)甘草(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汗止,再剂项背强几几之症尽去,而风亦不畏矣。 倘必拘执仲景方法,而仍用桂枝加葛根汤,虽病亦能愈,而消烁津液亦多矣。 予所以更示方法,使治伤寒者宜思变计,而不可死泥古人之文也。 此症用清胃汤亦佳。 玄参生地(各五钱)知母(二钱)半夏(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 13.冬月伤寒,头痛几几,下利。夫头痛太阳之症也,几几阳明之症也,是二经合病无疑,似乎宜两解其邪之为得,然而不可两治之也,正以其下利耳。夫阳明胃土也,今挟阳明胃中之水谷而下奔,其势欲驱邪而尽入于阴经,若不专治阳明,而急止其利,则阳变为阴,热变为寒,其害有不可言者矣。方用解合汤治之。 葛根(二钱)茯苓(五钱)桂枝(三分)水煎服。一剂而利止,二剂而几几头痛之病顿愈。 盖葛根乃太阳、阳明同治之圣药,况加入桂枝,原足以散太阳之邪,而茯苓不独分消水势,得桂枝之气,且能直趋于膀胱。夫膀胱正太阳之本宫也,得茯苓澹泄,而葛根亦随之同行,祛逐其邪尽从小便而出,小便利而大便自止矣。此不止利而正所以止利,不泻阳明而正所以泻阳明,两解之巧,又孰能巧于此者乎。此予所以谓不必两治,而止须一治之也。 此症用葛根桂枝人参汤大妙。 葛根(三钱)桂枝(五分)人参(一钱)水煎服。 14.冬月伤寒,六七日后头疼目痛,寒热不已。此太阳、阳明、少阳合病也,而不可合三阳经而统治之。然则终治何经而三阳之邪尽散乎?夫邪之来者太阳也,邪之去者少阳也。欲去者而使之归,来者而使之去,必须调和其胃气。胃气一生,而阳明之邪自孤,势必太阳、少阳之邪尽趋阳明以相援,而我正可因其聚而亟使之散也。 譬如贼人散处四方,自难擒剿,必诱其蚁屯一处,而后合围守困,可一举而受缚也。 方用破合汤∶ 石膏(三钱)葛根(三钱)茯苓(三钱)柴胡(一钱)白芍(三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此方治阳明者十之七,治太阳者十之一,治少阳者十之二,虽合三经同治,其实乃专治阳明也。故一剂而目痛愈矣,再剂而头痛除矣,三剂而寒热解矣。此皆胃气发生之故,奏功所以甚速也。倘不治阳明而惟治少阳,则损伤胃气,而少阳之邪且引二经之邪,尽遁入阴经,反成变症而不可收拾矣。 此症和阳汤亦妙。 石膏(五钱)葛根白芍(各二钱)人参(二钱)麻黄(三分)柴胡甘草(各一钱) 天花粉(五分)水煎服。 15.冬月伤寒五、六日,吐泻后又加大汗,气喘不得卧,发厥者,此误汗之故,人以为坏症而不可治也。夫大汗之后,宜身热尽解矣,今热不退,而现此恶症,诚坏症之不可治也。吾欲于不可治之中,而施可救之法,亦庶几于不宜汗之中,而救其失汗乎。盖伤寒至吐泻之后,上下之邪必散,而热未解者,此邪在中焦也。理宜和解,当时用柴胡汤调治之,自然热退身凉,而无如其误汗之也。今误汗之后,而热仍未退,身仍未凉,是邪仍在中焦也。此时若用柴胡汤,则已虚而益虚,不死何待乎?必须大补其中气,使汗出亡阳仍归于腠理之内,少加柴胡以和解,则转败为功,实有妙用也。方用救汗回生汤∶ 人参(三两)当归(二两)柴胡(一钱)白芍(一两)陈皮(五分)甘草(一钱)麦冬(五钱)水煎服。一剂而汗收,再剂而喘定,可以卧矣,三剂而厥亦不作。然后减去柴胡,将此方减十分之六,渐渐调理,自无死法。 此救坏病之一法也。人见人参之多用,未必不惊用药之大峻,殊不知阳已尽亡,非多用人参,何以回阳于无何有之乡,尚恐人参回阳而不能回阴,故又佐之当归之多,助人参以奏功。至于白芍、麦冬之多用,又虑参、归过于勇猛,使之调和于肺、肝之中,使二经不相战克,而阳回于阴之中,阴摄于阳之内,听柴胡之解纷,实有水乳之合也,何必以多用参、归为虑哉。 此症用救败散亦效如响。 当归麦冬人参(各五钱)白芍(五钱)柴胡甘草(各五分)北五味(十粒)神曲(三分)水煎服。 16.冬月伤寒,汗吐后又加大下,而身热犹然如火,发厥,气息奄奄欲死,皆为坏症,不可救矣。然亦有可救之法,正以其误下耳。夫误下必损脾胃之气,救脾胃未必非生之之道也。惟是邪犹未解,补脾胃之气,未必不增风寒之势,必须救脾胃,而又不助其邪始可耳。方用援下回生丹∶ 人参(三钱)白术(一两)茯苓(五钱)柴胡(五分)甘草(一钱)赤石脂末(一钱)水煎调服。 一剂而泻止厥定,二剂而身热解,口思饮食矣。此时切戒不可遽与饮食,止可煎米汤少少与饮,渐渐加入米粒,调理而自安。设或骤用饮食,必变为结胸之症,断难救死也。 夫同是坏症,前条何以多用人参,而此条少用人参耶?盖大汗亡阳,其势甚急;大下亡阴,其势少缓。亡阳者阳易散也,亡阴者阴难尽也。亡阳者遍身之阳皆泄,非多用人参,不能挽回于顷刻;亡阴者脾胃之阴尽,而后及于肾,故少用人参而即可救于须臾。此方之妙,参、术以固其脾、胃、肾之气;茯苓以分消其水湿之邪;柴胡、甘草以调和于邪正之内;加入赤石脂以收涩其散亡之阴,所以奏功实神,此又救坏症之一法也。 此症用定乱汤亦神。 人参山药(各一两)茯苓薏仁(各五钱)甘草黄连(各五分)陈皮神曲(各三分)砂仁(一粒)水煎服。 17.冬月伤寒,汗下后又加大吐,气逆呕吐饱闷,胸中痞满,时时发厥,昏晕欲死,谵语如见神鬼,且知生人出入,此亦坏症之不可救者。盖不宜吐而误吐,以成至危之症,则当深思安吐之方,舍转气之法又将何求乎。方用转气救吐汤治之。 人参(一两)旋复花(一钱)赭石末(一钱)茯神(五钱)水煎服。一剂而气逆转矣。另用招魂汤∶ 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山药(三钱)芡实(三钱)陈皮(三分)神曲(三分)麦冬(三钱)柴胡(一钱)白芍(五钱)水煎服。一剂而身凉神魂宁贴,前症尽愈。 夫汗下之后,而身热未解者,此邪在半表半里也,理宜和解乃不用和解,而妄用吐药,邪随气涌,气升不降者,因汗下之后,元气大虚,又加大吐,则五脏反复,自然气逆而不能顺矣。气既逆矣,呕吐何能遽止,胸中无物,而作虚满、虚痞之苦,以致神不守舍,随吐而越出于躯壳之外,故阴阳人鬼尽能见之也。似乎先宜追魂夺魄之为急,而必先转气者,何也?盖气不转,则神欲回而不能回,魄欲返而不能返,所以先转其气,气顺而神自归矣。况转气之中,仍佐以定神之品,安得不奏功如向哉。至于转气之后,反用招魂汤者,岂魂尚未回,魄尚未返,而用此以招之乎?盖气虚之极,用转气之汤以顺之,苟不用和平之剂调之,则气转者未必不重变为逆也。 招魂汤一派健脾理胃之药,土气既生,安魂定魄,而神自长处于心宫,而不再越矣。 然则招魂之汤,即养神之汤也,此又救坏症之一法也。 更有救逆散亦能成功。 人参(二两)茯苓白芍(各一两)附子(一钱)麦冬(五钱)牛膝(二钱)破故纸(一钱)水煎服。 18.冬月伤寒,身重目不见人,自利不止,此亦坏症之不可救者,乃误汗误下之故耳。一误再误,较前三条为更重,本不可救,而内有生机者,以胃未经误吐,则胃气宜未伤也。扶其胃气以回阳,助其胃气以生阴,未必非可救之又一法也。方用渐生汤∶ 人参(三钱)白术(五钱)茯苓(一两)山药(一两)芡实(一两)黄(五钱)白芍(五钱)甘草(一钱)砂仁(三粒)水煎服。一剂而目能见人,再剂而自利止,三剂而身凉体轻矣。 此方妙在缓调胃气,胃气生而五脏六腑俱有生气矣。夫阴阳之衰,易于相生,阴阳之绝,固难以相救。第阴阳之道,有一线未绝者,犹可再延。此症虽坏而犹有生气,是阴阳在欲绝未绝之候,故用参、苓、、术之品,得以回春也。倘阴阳已绝,又安能续之乎。此又救坏症之一法也。 此症用救脾饮亦效。 人参茯苓巴戟天(各五钱)山药芡实(各一两)北五味陈皮(各五分)神曲(五分)水煎服。 19.冬月伤寒,误吐、误汗、误下,而身热未退,死症俱现,人以为必死矣,即法亦在不救。吾不忍其无罪而入阴也,再传一起死回生之法,以备无可如何之地,而为追魂夺魄之方,方名追魂丹∶ 人参(一两)茯神(五钱)山药(一两)附子(一分)甘草(一钱)生枣仁(一两)水煎服。 一剂而大便止者,便有生机,或汗止,或吐止,三者得一,亦有生意。盖阴阳未绝,得一相接,则阴阳自能相生。盖误吐、误汗、误下之症,其阳与阴气原未尝自绝,而亡其阴阳耳,其阴阳之根实有在也,故一得相引,而生意勃发。服之而大便止,是肾阴之未绝也;服之而上吐止,是胃阳之未绝也;服之而身汗止,是五脏六腑之阳与阴俱未绝也,何不可生之有!倘三者杳无一应,是阴阳已绝,实无第二方可救矣。或问追魂丹方中,纯是回阳、回阴之药,而绝不去顾邪者,岂无邪之可散乎?使身内无邪,宜身热之尽退矣,何以又热如故也?嗟乎,经汗、吐、下之后,又有何邪?其身热之未退者,因阴阳之虚,为虚热耳,使早用补剂,何至有变症之生耶!故止须大补其阴阳,阴阳回而已无余事,不必又去顾邪,若又顾邪,则追魂丹反无功矣。 此症用夺魂汤亦神。 人参生枣仁白芍(各一两)茯神(五钱)附子(一分)水煎服。 20.冬月伤寒八、九日,腹痛,下利便脓血,喉中作痛,心内时烦,人以为少阴之症也。治法不可纯治少阴,然而本是少阴之症,舍治少阴必生他变。使治脓血而用桃花汤,则心烦者不宜;使治喉中作痛而用桔梗汤,则腹痛者不宜。而我以为二方不可全用,而未尝不可选用也。余酌定一方,名为草花汤。用∶ 甘草(二钱)赤石脂(二钱)糯米(一撮)水煎服。一剂而腹痛除,二剂而喉痛止,三剂而利亦愈,烦亦安。 盖少阴之症,乃脾气之拂乱也。故走于下而便脓血,奔于上而伤咽喉。今用甘草以和缓之,则少阴之火不上炎,而后以赤石脂固其滑脱。况有糯米之甘以益中气之虚,则中气不下坠,而滑脱无源而自止。何必用寒凉之品,以泻火而化脓血哉。脓血消于乌有,而中焦之间尚有何邪作祟,使心中之烦闷乎,故一用而各症俱痊耳。谁谓桃花、甘草之汤不可选用哉?此症用脂草饮亦效。 甘草赤石脂(各一钱)人参(二钱)水煎服。 21.冬月伤寒,一、二日即自汗出,咽痛,吐利交作,人以为太阴之病也,而不知乃少阴肾寒之病,而非太阴脾虚之症也。盖伤寒初起宜无汗,而反汗出者,无阳以固其外,故邪不出而汗先出耳。此证实似太阴,以太阴亦有汗自出之条。但太阴之出汗,因无阳而自泄,少阴之出汗,因阳虚而自越也。夫少阴之邪,既不出于肾经,不能从皮毛分散,势必随任、督而上奔于咽喉,而咽喉之窍甚小,少阴邪火直如奔马,因窍小而不能尽泄,于是下行于大肠,而下焦虚寒,复不能传送以达于肛门,又逆而上冲于胃脘,而作吐矣。方用温肾汤∶ 人参(三钱)熟地(一两)白术(一两)肉桂(二钱)水煎服。一剂而汗止,吐泻亦愈而咽痛亦除。 此症乃下部虚寒。用参、术以回阳,用肉桂以助命门之火,则龙雷之火喜于温暖,自然归经安于肾脏矣。然肉桂未免辛热,恐有助热之虞,得熟地以相制,则水火有既济之欢也。 此症可用桂术汤∶ 白术(五钱)肉桂(一钱)水煎服。 22.冬月伤寒五、六日,腹痛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人以为直中阴寒之症,而不知非也。夫直中之病,乃冬月一时得之,身不热,而腹痛、呕吐、发厥者为真。 今身热,至五、六日之后而见前症,乃传经少阴之症,而非直中少阴之症也。虽传经之阴症,可通之以治直中之病,而辨症终不可不清也。此症自然宜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夫本是阴寒之症,何以加入人尿、胆汁以多事?不知白通汤乃纯是大热之味,投其所宜,恐致相格而不得入,正藉人尿、胆汁为向导之物,乃因其阴盛格阳,用从治之法为得也。盖违其性则相背,而顺其性则相安。然此等之症,往往脉伏而不现,服白通汤而脉暴出者,反非佳兆,必缓缓而出者,转有生机,亦取其相畏而相制。原有调剂之宜,不取其相争而相逐,竟致败亡之失也。 此症可用桂术加葱汤∶ 白术(五钱)肉桂(一钱)加葱(一条)水煎服。 23.冬月伤寒,四、五日后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呕,人以为少阴之症也,宜用真武汤救之是矣。然而不知其病也,我今畅言之。四、五日腹中作痛,此阴寒入腹而犯肾也。然而小便自利,则膀胱尚有肾气相通,可以消寒邪而从小便中出;倘小便不利,则膀胱内寒无肾火之气矣。火微何以能运动于四肢乎?此手足之所以沉重而作痛也,火既不能下通于膀胱,引寒邪以下走,势必上逆而为咳为呕矣。真武汤补土之药也,土健而水不能泛滥作祟。仲景制此方,于火中补土,土热而水亦温,消阴摄阳,其神功有不可思议者矣。 此症用四君加姜附汤亦神。 白术(一两)茯苓(五钱)附子(一钱)人参(五钱)甘草(一钱)干姜(一钱)水煎服。 24.冬月伤寒,四、五日后手足逆冷,恶寒身蜷,脉又不至,复加躁扰不宁,人以为少阴阳绝之症也,而不知不止阳绝也,阴亦将绝矣。盖恶寒身蜷,更加脉不至,阳已去矣,阳去而不加躁扰,则阴犹未绝,尚可回阳以摄之也。今既躁扰不宁,是基址已坏,何以回阳乎。虽然,凡人有一息尚存,当图救援之术,以人之阴阳未易遽绝也,有一丝之阳气未,则阳可救;有一丝之阴气未,则阴可援也。阴阳有根,原非后天有形之物,实先天无形之气也。补先天之气,而后天之气不期其续而自续矣。方用参附汤救之。用∶ 人参(二两)附子(二钱)水煎服。往往有得生者。 虽此方不能尽人而救之,然而既有此症,宁使用此方而无济于生,不可置此方而竟听其死也。况人参能回阳于无何有之乡;而附子又能夺神于将离未离之际,使魂魄重归,阴阳再长,原有奇功,乌可先存必死之心,豫蓄无生之气哉。 此症用参术附枣汤亦神。 人参(一两)白术(二两)附子(一钱)炒枣仁(五钱)水煎服。 25.冬月伤寒六、七日,经传少阴而息高,人以为太阳之症未除而作喘,而不知非也。夫太阳之作喘,与少阴之息高,状似相同而实殊。太阳之喘,气息粗盛,乃邪盛也;少阴之息高,气息缓漫而细小,乃真气虚而不足以息,息若高而非高也。故太阳之喘宜散邪;而少阴之息高宜补正。因少阴肾宫大虚,肾气不能下藏于气海之中,乃上奔而欲散,实至危之病也。宜用朝宗汤救之。 人参(三两)麦冬(三两)熟地(三两)山茱萸(一两)山药(一两)破故纸(一钱)胡桃(一枚)水煎服。一剂而息平,再剂而息定。 此方纯用补气填精之药,不去治息,而气自归源者,气得补而有所归也。譬如败子将田园消化无存,不能安其室而逃出于外,岂不欲归家哉,实计无复之耳。倘一旦有资身之策,可以温饱,自然归故里而返旧居,岂肯飘泊于外,而为落魄之人哉。或曰∶下寒则火必上越,此等息高,独非肾气之虚寒乎,何以不用肉桂引火归源耶?嗟乎!肾气奔腾,实因肾火上冲所致,然而不用桂、附者,实亦有说肾火必得肾水以相养,不先补肾水,而遽助肾火,则火无水济,而龙雷必反上升,转不能收息于无声矣。吾所以先补水而不急补火也。况故纸亦是补火之味,更能引气而入于气海,何必用桂、附之跳梁哉。 此症延息汤亦妙。 人参熟地(各一两)山茱萸(五钱)牛膝破故纸(各三钱)胡桃(一个)陈皮(三分)炮姜(一钱)百合(一两)水煎服。 26.冬月伤寒,头痛遍身亦疼,宜用麻黄汤以发汗矣。倘元气素薄,切其尺脉迟缓,虽是太阳正治,而不可轻用麻黄以汗之也。人以为宜用建中汤治之,以城郭不完。 兵甲不坚,米粟不多,宜守而不宜战耳。然建中汤止能自守而不能出战,且贼盛围城,而城中又有奸细,安能尽祛而出之。此症是太阳伤营之病,舍麻黄汤终非治法,用麻黄之汤,加人参一两治之,则麻黄足以散邪,而人参足以助正,庶补攻兼施,正既不伤,而邪又尽出也。或谓既是麻黄之症,不得已而加用人参,可少减其分两乎?谁识元气大虚,非用参之多则不能胜任,故必须用至一两,而后元气无太弱之虞,且能生阳于无何有之乡,可以御敌而无恐矣。倘不加人参于麻黄汤中,则邪留于胸中,而元气又未能复,胡能背城一战乎。此方若以麻黄为君,而人参为佐,必致偾事。今用参至一两,而麻黄止用一钱,是以人参为君,而麻黄转作佐使,正正奇奇,兼而用之,此用兵之妙,而可通之于医道也。 此症亦可用参苓麻草汤∶ 麻黄(一钱)人参(三钱)茯苓(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 27.冬月伤寒,吐、下、汗后虚烦脉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必成痿症。人以为太阳之坏症也,然而不止太阳之坏也。伤寒经汗、吐、下之后,症现虚烦者,虚之至也。况脉又现微,非虚而何?夫痿症责在阳明,岂未成痿症之前,反置阳明于不治乎。治阳明之火,宜用人参石膏汤矣。然既经汗、下之后,石膏峻利,恐胃土之难受,火未必退,而上先受伤,非治之得也。 方用青蒿防痿汤∶ 人参(一两)青蒿(五钱)半夏(一钱)陈皮(五分)干葛(一钱)连服二剂,胃气无伤,而胃火自散,诸症渐愈,而痿症亦可免也。 盖此症不独胃火沸腾,而肾、肝之火亦翕然而共起。青蒿能去胃火,而更能散肾、肝之火也,一用而三得之。然非用人参之多,则青蒿之力微,不能分治于脏腑。 尤妙在佐之半夏、陈皮,否则痰未能全消,而气不能遽下,痞硬、胁痛之症乌能尽除哉。然而青蒿泻胃火,尚恐势单力薄,复佐之干葛,以共泻阳明之火,则青蒿更能奏功。况干葛散邪而不十分散气,得人参以辅相,青蒿尤有同心之庆也。 此症可用调胃二参汤∶ 人参玄参(各五钱)石膏(三钱)天花粉(二钱)干葛(一钱)水煎服。 28.冬月伤寒,谵语发潮热,以承气汤下之,不应,脉反微涩者,是里虚也。仲景张公谓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岂承气汤固不可用乎?夫既以承气汤下之矣,乃不大便,是邪盛而烁干津液,故脉涩而弱也,非里虚表邪盛之明验乎。倘攻邪则邪未必去,而正且益虚,故为难治。当此之时,不妨对病家人说∶此症实为坏症也,予用药以相救,或可望其回生,而不能信其必生也。用人参大黄汤救之。 人参(一两)大黄(一钱)水煎服。一剂得大便,而气不脱即生,否则死矣。苟大便而气不脱,再用∶ 人参(三钱)陈皮(三分)甘草(三分)芍药(一钱)煎汤与之。二剂而可庆生全也。 此症亦可用表里兼顾汤∶ 大黄(二钱)人参(五钱)柴胡(三分)甘草(一钱)丹皮(二钱)水煎服。 29.冬月伤寒,发热而厥,厥后复热,厥少热多,病当愈。既厥之后,热不除者,必便脓血。厥多热少,寒多热少,病皆进也。夫厥少热多,邪渐轻而热渐退也。伤寒厥深热亦深,何以厥少而热反深乎?此盖邪不能与正相争,正气反凌邪而作祟也。 譬如贼与主人相斗,贼不敌主,将欲逃遁,而主人欺贼之懦,愈加精神,正气既旺,贼势自衰,故病当愈也。至于既厥之后而热仍不除,譬如贼首被获,而余党尚未擒拿,必欲尽杀为快,则贼无去路,自然舍命相斗,安肯自死受缚,势必带伤而战,贼虽受伤,而主亦有焦头烂额之损矣。故热势虽消,转不能尽散,虽不敢突入于经络,而必至走窜于肠门,因成便脓血之症矣。治法不必用大寒之药,以助其祛除,止用和解之剂,贼自尽,化为良民,何至有余邪成群作祟哉。方用散群汤∶ 甘草(二钱)黄芩(三钱)当归(五钱)白芍(一两)枳壳(一钱)水煎服。 一剂而无脓血之便者,断无脓血之灾;倘已便脓血者,必然自止。 妙在用归、芍以活血,加甘草、黄芩以凉血而和血也。所以邪热尽除,非单藉枳壳之攻散耳。 至于厥多热少,寒多热少,无非正气之虚。正虚则邪盛,邪盛自易凌正,而正不能敌邪,自不敢与贼相战,安得而不病进乎。治法宜大补正气,而少加祛邪之药,自然热变多而厥变少,而寒亦少也。方用祛厥汤∶ 人参(五钱)白术(一两)甘草(二钱)当归(五钱)柴胡(一钱)附子(一分)水煎服。一剂而转热矣,二剂而厥定寒除矣。 夫热深而厥亦深,似乎消其热即消其厥也,何以反助其热乎?不知此二症非热盛而厥,乃热衰而厥也。热衰者正气之衰,非邪气之衰也。吾用人参、归、术以助其正气,非助其邪热也。正旺则敢与邪战而作热,一战而胜,故寒与厥尽除也。方中加入附子者尤有妙义,参、术之类未免过于慈祥,倘不用附子将军之药,则仁而不勇,难成迅扫之功,加入一分,以助柴胡之力,则无经不达,寒邪闻风而尽散,所谓以大勇而济其至仁也。 此症可用胜邪汤∶ 甘草柴胡(各一钱)当归白芍(各五钱)枳壳(五分)白术(三钱)附子(一分)人参(二钱)水煎服。 30.冬月伤寒,四、五日后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人以为厥阴之寒症也。急灸之,不温而脉亦不还,反作微喘,皆云死症,而不必治也。而吾以为可治者,正因其无脉耳。夫人死而后无脉,今未断气而无脉,乃伏于中而不现,非真无脉也。无脉者固不可救,脉伏而似于无脉,安在不可救乎?用灸法亦救其出脉也。灸之而脉不还,宜气绝矣;乃气不遽绝,而反现微喘之症,此生之之机也。盖脉果真绝,又何能因灸而作喘,作微喘者,正其中有脉欲应其灸,而无如内寒之极,止藉星星之艾火,何能骤达。是微喘之现,非脉欲出而不能遽出之明验乎。急用参附汤救之,以助其阳气,则脉自然出矣。但参、附宜多用而不宜少用也。方用∶ 人参(二两)附子(三钱)水煎服。一剂而手足温,二剂而脉渐出,三剂而下利自止而尽愈矣。 夫附子有斩关夺门之勇,人参有回阳续阴之功,然非多用,则寒邪势盛,何能生之于无何有之乡,起之于几微欲绝之际哉。遇此等之症,必须信之深,见之到,用之勇,任之大,始克有济。倘徒施灸法而不用汤剂、或用参、附而不多加分两,皆无识而害之,兼财力不足而不能救也。 此症可用人参双姜汤∶ 人参(一两)干姜(三钱)生姜(三钱)水煎服。 31.冬月伤寒,身热一日即发谵语,人以为邪传阳明也,谁知其人素有阳明胃火,风入太阳而胃火即沸然不静乎。治之法,若兼治阳明以泻胃热,治亦无瘥;然而太阳之邪正炽,不专治太阳则卫之邪不能散,营之邪不能解;先去退阳明之火,未必不引邪而入阳明,反助其腾烧之祸也。不若单治太阳,使太阳之邪不能深入,而阳明之火不治而自散耳。方用平阳汤∶ 桂枝(三分)麻黄(一钱)甘草(一钱)青蒿(三钱)天花粉(一钱)水煎服。一剂而身热退,谵语亦止矣。 此方少用桂枝而多用麻黄者,以寒轻而热重也。用青蒿为君者,青蒿退热而又能散邪,且又能入膀胱而走于胃,既解膀胱之邪,而又解胃中之火,不特不引邪以入阳明,而兼且散邪以出阳明也。方中又加天花粉者,以谵语必带痰气,天花粉善消膈中之痰,而复无增热之虑,入于青蒿、桂枝、麻黄之内,通上达下,消痰而即消邪也。痰邪两消,又何谵语乎。所以一剂而奏功耳。 此症亦可用争先汤∶ 桂枝(五分)麻黄(五分)石膏(一钱)麦冬(五钱)茯苓(五钱)半夏(八分)水煎服。 32.冬月伤寒,身热二日即有如疟之状,人以为证传少阳也,谁知其人少阳之间原有寒邪,一遇伤寒,随因之而并见乎。世见此等之症,以小柴胡汤投之亦能奏功,然终非治法也。法当重治阳明,而兼治少阳为是。盖阳明之火邪未散,虽见少阳之症,其邪仍留阳明也。邪留阳明,身发寒热而谵语发狂之病,未必不因之而起。惟重治阳明,则胃中之火自解,使邪不走少阳,而少阳原存之寒邪孤立无党,何能复煽阳明之焰?自然阳明火息,而少阳之邪亦解也。方用破邪汤∶ 石膏(三钱)柴胡(一钱)半夏(一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麦冬(一两)玄参(三钱)陈皮(一钱)水煎服。一剂而身热解,如疟之症亦痊。 此方用石膏、玄参以治阳明之火,用麦冬以滋肺中之燥。盖肺燥即不能制肝胆之过旺也,且肺燥必取给于胃,则胃土益加干枯,其火愈炽矣。今多用麦冬,使肺金得润,不必有藉于胃土,则肺气得养,自能制肝、胆之木,而少阳之邪,何敢附和胃火以作祟乎。况柴胡原足以舒少阳之气,而茯苓、甘草、半夏、陈皮之类,更能调和于阳明、少阳之间,邪无党援,安得而不破哉。 此症用八公和阳汤亦神。 石膏(一钱)柴胡(二钱)茯苓(三钱)白术(二钱)甘草(一钱)炒栀子(一钱)青皮(三分)天花粉(一钱)水煎服。 33.冬月伤寒,身热三日,腹满自利,人以为阳传于阴矣,而孰知不然。夫阴症腹满自利,而阳症未闻无之也。不辨其是阳非阴,而概用治太阴之法,鲜有不死亡者矣。然阴与阳何以辨之?夫太阴之自利,乃寒极而痛也;少阳之自利,乃热极而痛也。痛同而症实各异。此痛必须手按之,按而愈痛是阳症也;若太阴阴症,按之而不痛矣。故治阳症之法,仍须和解少阳之邪,而不可误治太阴也。方用加减柴胡汤治之。 柴胡(一钱)白芍(五钱)茯神(二钱)甘草(一钱)栀子(二钱)陈皮(一钱)当归(三钱)枳壳(五分)大黄(五分)水煎服。一剂而腹满除,二剂而自利止矣,不必三剂也。 此方和解之中,仍寓微攻之意;分消之内,少兼轻补之思,所以火邪易散,而正气又不伤也。若以大承气下之,未免过于推荡;若以大柴胡下之,未免重于分消,所以又定加减柴胡汤,以治少阳腹满之自利耳。 此症亦可用和攻散∶ 柴胡栀子丹皮(各二钱)白芍(五钱)茯苓(三钱)甘草陈皮大黄(各一钱)水煎服。 34.冬月伤寒,身热四日,畏寒不已,人以为太阴转少阴矣,谁知仍是太阴也。夫太阴脾土也,少阴肾水也,似不相同,然而脾土乃湿土也,土中带湿,则土中原有水象,故脾寒即土寒,而土寒即水寒也。所以不必邪传入肾,而早有畏寒之症矣。 治法不必治肾,专治脾而寒症自消。方用理中汤加减治之。 白术(一两)人参(三钱)茯苓(三钱)肉桂(一钱)附子(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恶寒自解,而身热亦解矣。 夫方中用桂、附似乎仍治少阴之肾,然而以参、术为君,仍是治脾而非治肾也。 虽然脾、肾原可同治,参、术虽治脾而亦能入肾;况得桂、附则无经不达,安在独留于脾乎。然则治脾而仍是治肾,此方之所以神耳。 此症用加味桂附汤亦效。 白术(一两)肉桂干姜(各一钱)附子甘草(各五分)水煎服。 35.冬月伤寒,身热五日,人即发厥,人以为寒邪已入厥阴也,谁知是肾水干燥,不能润肝之故乎。夫发厥本是厥阴之症,邪未入厥阴,何以先为发厥?盖肝血燥极,必取给于肾水,而肾水又枯,肝来顾母而肾受风邪,子见母之,自然有不共戴天之恨,故不必邪入厥阴,而先为发厥,母病而子亦病也。治法无庸治肝,但治肾而厥症自定,母安而子亦安也。方用子母两快汤∶ 熟地(五钱)麦冬(五钱)当归(二钱)山茱萸(三钱)茯苓(二钱)芡实(二钱)山药(二钱)玄参(五钱)水煎服。一剂而厥定,再剂而身热亦愈也。 此方纯用补肾之味,惟当归滋肝之血也。治肾而治肝在其中,何必再用白芍以平肝气耶。且此症又不可用白芍也,以白芍虽平肝气,可以定热厥于须臾,然而白芍定厥未免过于酸收。与补水之药同用于无邪之日,易于生精;与补水之药同用于有邪之顷,亦易于遏火。不若单用补肾之味,使水足以制火,而又无火留之害,为更胜也。故子母两快汤所以不用芍药,而单用当归者,以当归之性动,不比芍药之酸收耳。且当归善助熟地、山萸以生水,生水以滋肝,即补肾以制肝也。 36.冬月伤寒,身热六日,而汗不解,仍有太阳之症,人以为邪返于太阳也,谁知是邪欲返于太阳而不能返乎。夫邪既不能返于太阳,当无太阳之症矣,治法宜不治太阳也;然而不治太阳,而邪转有变迁之祸。盖邪既不能复返于太阳,窥太阳之门而欲入者,亦势之所必至也。用太阳之药,引邪而归于太阳,而太阳曾已传过,邪走原路而邪反易散矣。方用桂枝汤,少以散之,一剂而邪尽化也。倘多用桂枝汤则焦头烂额,曷胜其祛除乎。此又用药之机权也。 此症用解邪汤亦佳。 桂枝(三分)茯苓(五钱)当归(三钱)生地(五钱)白术(三钱)陈皮(三分)甘草(一钱)麦冬(五钱)水煎服。 37.冬月伤寒,至七日而热犹未解,谵语不休,人以为证复传阳明也,谁知是邪欲走阳明而阳明不受乎。天阳明已经前邪,见邪则拒,似乎邪之难入矣。然而切肤之痛,前已备经,故一见邪再入太阳,惟恐邪之重入阳明也。所以震邻之恐先即呼号而谵语生,非从前邪实而作谵语者可比。治法不必专治阳明,以截阳明之路,惟散太阳之邪,而邪已尽散,断不复入阳明也。方用桂枝汤。一剂而谵语自止,又何必用石膏汤以重伤胃气哉。 此症用和营汤亦神。 麻黄(三分)茯苓(三钱)当归(三钱)玄参(五钱)甘草(一钱)麦冬(五钱)竹叶(三十片)半夏(五分)水煎服。 38.冬月伤寒,至八日而潮热未已,人以为邪再传少阳矣,谁知是邪在阳明,欲出而未出乎。夫阳明之府,多气多血之府也。气血既多,藏邪亦正不少。痰在胃膈,原能自发潮热,不必假借少阳之经也。况邪又将出,而窥伺少阳,乃少阳前受阳明之贻害,坚壁以拒,未免寒心,故现潮热之症,其实尚未入于少阳也。治法正不须治少阳之邪,而单解阳明之热,阳明热解而少阳之邪自散矣。方用解胃汤∶ 青蒿(五钱)茯苓(二钱)甘草(五分)麦冬(五钱)玄参(三钱)竹叶(五十片)水煎服。一剂而胃热清矣,再剂而潮热退矣,不必三剂也。 此方息阳明之焰,而又能解少阳之氛,一方而两治。倘徒解少阳之氛,而阳明愈炽矣;倘徒息阳明之焰,而少阳又燥矣。两阳有偏胜之虞,则二府必有独干之叹,自然轻变为重,邪传正无已时。今一方两治,仍是单治阳明,而少阳治法已包于中,所以能收全功也。 此症用发越汤亦妙。 葛根(三钱)茯苓(五钱)甘草(五分)麦冬(三钱)玄参(一两)生地(三钱)柴胡(五分)水煎服。 39.冬月伤寒,至九日而泻利不已,人以为邪入太阴,阳又变阴之症,谁知是阳欲辞阴之病乎。夫变阴与辞阴何以辨之?变阴者,阳传入于阴也;辞阴者,阳传出于阴也。入于阴则自利,岂出于阴而反自利乎。不知阴阳不相按时,多为泻利不已。 但入阴之自利,其腹必痛;出阴之自利,其腹不痛也。倘至九日而泻利不已,其腹不痛者,正离阴之自利也。切戒不可用太阴止利之药,一用止利之药,而邪转入阴,必成危证矣。法宜仍治少阳,而解其表里之邪,则自利自止,而寒热之邪亦散也。 方用小柴胡汤加减用之。 柴胡(一钱)茯苓(三钱)甘草黄芩(各一钱)陈皮(五分)水煎服。一剂即止利,而寒热顿解矣。 此方专解半表半里之邪,而又能分消水湿之气,既不入阴而复善出阳,故取效独捷耳。 此症用合阴汤亦效。 柴胡(八分)茯苓(五钱)甘草(五分)天花粉(一钱)枳壳(三分)神曲(五分)白芍(三钱)水煎服。 40.冬月伤寒,至十日,恶寒呕吐,人以为邪再传少阴矣,谁知是邪不欲入少阴乎。 夫邪既不欲入少阴,何以恶寒呕吐?不知伤寒传经,而再入于太阴,其中州之气,前经刻削,则脾气已虚,脾气既虚,而脾必耗肾中之火气,而肾又曾经邪犯,在肾亦自顾不遑。母贫而子不忍盗母之财,故邪入于脾,而脾甘自受。先行恶寒呕吐,不待传入少阴,而始见此等证候也。治法单治太阴脾土,而呕吐可止。然而单治脾而不治肾,则肾火不生脾土,而恶寒终不能愈,寒既不除,而呕吐仍暂止而不能久止也。方用脾肾两温汤∶ 人参(三钱)白术(五钱)肉桂(一钱)巴戟天(三钱)丁香(三分)肉豆蔻(一枚)芡实(三钱) 山药(三钱)水煎服。一剂而恶寒止,二剂而呕吐尽除也。 此方用参、术以健脾,用巴戟天、芡实、山药以补肾,而又用肉桂、丁香以辟除寒气。旺肾火以生脾土,则土气自温,母旺而子不贫,亦母温而子不寒也。 此症用加味参术附姜汤亦神。 人参(五钱)白术(五钱)肉豆蔻(一枚)附子(三分)干姜(一钱)水煎服。 41.冬月伤寒,身热十一日,而热反更盛,发厥不宁,一日而三、四见,人以为邪再传厥阴也,谁知是邪不能传肝乎。夫少阴寒水也,邪在少阴,未入厥阴,何以发厥而见热症?然而此厥乃似热而非热也。内寒之甚,逼阳外见而发厥,故不待传入厥阴之经而先发厥耳。症见此等证候,本是死证,而用药得宜,未必至死。仲景夫子未尝立方者,非无方也,以灸法神奇,示人以艾火灸少阴者,正教人不必治厥阴也。虽然灸少阴者固易回春,而阳药又安在不可以起死。方用回生至神汤∶ 人参(三两)肉桂(三钱)白术(二两)生姜汁(一合)葱(十条,捣汁)同水煎服。 一剂而厥定,再剂而身热解矣。 此虽在用参、术之多,第不佐之姜、葱二汁,则不能宣发于外,而邪伏于肾中而不得出也。惟参、术得姜、葱之助,导之出外,不必走肝,而厥反自安矣,此治法之巧者。 此症亦可用加味人地汤殊验。 熟地(二两)人参(一两)白术(一两)附子(一钱)生姜汁(一合)水煎调服。 42.冬月伤寒,身热十二日,而热仍不退,不见发厥,人以为伤寒至厥阴,不发厥而病将退矣,谁知伤寒虚极,欲厥而不可得乎。夫热深者厥亦深,不厥似乎热之不深矣。然而热深而发厥者,元气足以鼓之也;热深而不能发厥者,元气不足以充之也。传经至十二日,病已入肝,而厥不应者,非热之不深,乃元气之甚困也,乌可因不厥,而即疑其厥阴之不热乎。治法补其肝气,而辅之以解热之品,则厥阴不燥,而木气大舒,邪不能留,非惟热解而见厥,抑亦邪散而消厥也。方用消厥散∶ 白芍(五钱)当归(五钱)丹皮(三钱)生地(二钱)甘草(一钱)人参(一钱)炒黑荆芥(三钱)炒栀子(一钱)天花粉(二钱)水煎服。一剂而厥乃发,再剂而厥反定矣。 此方补肝凉血以治传经之伤寒。世无其胆。然而肝燥而内热,因虚而厥伏也,非滋其肝中之血,则热深者何能外见乎。故必补其虚,而发厥随可乘其厥而散热也。 人亦可闻吾言,而放胆治之矣。 此症用增减逍遥散大效。 白芍白术(各三钱)当归人参炒黑荆芥白芥子(各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五分)陈皮神曲(各三分)水煎服。 43.冬月伤寒,至十二日之后忽然厥发,发去如死人一样,但心中火热,其四肢如冰,有延至三、四日而身体不腐者,人以为尸厥也,谁知是邪火犯心包络,坚闭其气以守护其心乎。夫伤寒传遍六经,未有传心者也,一至传心无不死者。然而邪得以传心者,亦因包络之虚,力不能障心,使邪之竟入也。若包络素无亏损,邪虽直捣心宫,而膻中膜膈足以相拒。然而三阴三阳俱为邪之所传,各各损伤,包络相臣出死力以御贼,号召勤王绝无一应,惟有坚闭宫门,甘与君王同殉。至于各脏腑,见君相号令,不能宣扬于外,自然解体,有国亡无主之象,所以手足肢体先冷如死灰也。此时设有斩围夺门之将,扫荡群妖,救君相于危亡之候,自然外藩向应,不必听旨宣召,无不归诚恐后矣。然则治法奈何?助包络之气,而加之祛邪之味,可返死而回生也。方用救心神丹∶ 人参(一两)黄连(三钱)菖蒲(二钱)茯苓(五钱)白芍(一两)半夏(三钱)附子(一分)水煎一碗,以笔管通于病患喉中,另使亲人含药送下,无不受者。一剂而人之气苏,再剂而心中之大热自解,而四肢手足尽温矣。 夫厥症多热,四肢之冷如冰者,正心中之热如火也。热极反为寒颤,颤极而人死,其实人死而心尚未死。此方用人参以固其生气,以黄连清其心中包络之火邪,加附子一分为先锋,加菖蒲为向导,引人参、黄连突围而共入于心中,又得白芍、茯苓、半夏平肝而不助火,利湿而共消痰,则声援势盛,攻邪尤易也。或疑用黄连以清热是矣,何必助之以人参,而用人参亦不必如此之多。孰知六经传遍以攻心,则脏腑自虚。多用黄连,而不君之人参,则有勇无谋,必至斩杀过甚,反伤元气,又有主弱臣强之虞矣,虽救君于顷刻,而不能卫君于崇朝,不几虚用奇兵哉。 此症用活心丹甚神。 人参(一两)黄连(三钱)菖蒲(一钱)麦冬生枣仁(各五钱)南星(一钱)附子(三分)良姜(五分)生姜(十片)水煎灌服。
二中寒门七则
1.遇严寒之时,忽感阴冷,直入于腑,手、足、身皆冷,面目色青,口呕清水,腹中雷鸣,胸胁逆满,体寒发颤,腹中觉有凉气一裹,直冲而上,猝不知人
2.严寒之时,忽感阴寒,唇青身冷,手足筋脉挛急,上吐下泻,心痛腹疼,囊缩甲青,腰不能俯仰
3.冬月直中阴寒,吐泻交作,身发热者
4.直中阴寒,肾经独受,身颤手战
5.少阴肾经感中邪气,小腹作痛,两足厥逆
6.猝中阴寒,身不能动
7.猝犯阴寒之气,两胁痛极至不可受,如欲破裂者
1.人遇严寒之时,忽感阴冷,直入于腑,手、足、身皆冷,面目色青,口呕清水,腹中雷鸣,胸胁逆满,体寒发颤,腹中觉有凉气一裹,直冲而上,猝不知人,此寒气直中七腑也。夫中寒之病,与伤寒之症大相悬绝。盖伤寒之寒,由表而入于里;中寒之寒,由腑而入于脏。虽入腑、入脏同是直中之症,而治法终有不同也。盖入腑之寒轻于入脏,则治腑之寒乌可重于治脏哉。惟是腑有七,而中腑之药似宜分别。 大凡阴寒之中人,必乘三焦之寒而先入,温三焦之寒,而七腑之寒可尽散也。然而三焦之所以寒者,又由于胃气之虚也。徒温三焦之寒,而不急补其胃气,则气虚而不能接续,乌能回阳于顷刻乎。方用救腑回阳汤∶ 人参(五钱)附子(一钱)肉桂(二钱)巴戟天(一两)水煎服。 此方用人参以扶胃气,用肉桂以回阳,亦不必更借巴戟天之为君矣。不知巴戟天补心肾之火,心肾之火旺,而三焦之火更旺矣。且巴戟天生胃气而回阳,故用之为君,尤能统人参、附、桂同心之将,而扫荡祛除,寓剿于抚之中也。所以一剂奏功,阳回而阴寒立散矣。 此症用术桂干姜汤甚效。 白术(一两)肉桂(三钱)干姜(三钱)水煎服。 2.人有严寒之时,忽感阴寒,唇青身冷,手足筋脉挛急,上吐下泻,心痛腹疼,囊缩甲青,腰不能俯仰,此阴寒中脏之病也。夫中脏重于中腑,寒气入于五脏,似宜分脏而治;然而不必分也,但直温其命门之火,则诸脏之寒可以尽散。盖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主不亡,则心君必不为下殿之走;主不亡,则肝木必不为游魂之变;主不亡,则肺金必不为魄散之升;主不亡,则脾土必不为崩解之。惟命门既寒,而阳气为阴邪所逼,越出于肾外,则五脏之神不能独安,各随阳而俱遁矣。然则五脏为寒邪所犯,不必治五脏也,独温其命门,而五脏之寒可解。虽然,命门虽为五脏之主,而五脏气虚,大兵到处,扫荡群妖,苟无粮草,何以供命。此命门宜温,而五脏之气亦不可不补也。方用荡阴救命汤∶ 人参(一两)白术(三两)熟地(三钱)肉桂(一钱)附子(三钱)山茱萸(二钱)茯神(三钱)水煎服。一剂而阳回,再剂而全愈。 何神速乃尔?盖寒入五脏,由命门之阳外出,一回其阳,而寒气无留于脏矣。 方中以参、术为君,似乎止救心、脾二经;虽附子、肉桂与熟地、山茱同用,肾亦在所救之中,而肝、肺竟置之度外。何以能斩关直入,回阳于顷刻耶?不知五脏为寒邪所犯,大约犯肾之后,即便犯脾,而后犯心也,犯肝、肺者无多也。故专顾心肾与脾经,而肝肺已在其内。况人参同附子并用,无经不达,又宁有肺肝之不入者乎。而且补肝、补肺之药,无非收敛之剂,欲祛邪而使之出,不可留邪而使之入,倘用收敛之味以补肝肺,反掣人参、附子之手,不能迅于荡阴矣。此用药之不杂,实有秘义也。且肾中水火原不相离,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回阳,未免肾中干燥,与其回阳之后,又补肾水以济阳,何如于用火之时,而先为防微之为得哉。吾所以少用熟地、山茱于桂、附之中,以制火之横。且火得水而归源,水招火而入宅,故能奏既济之HT,而无亢炎之失也。 此症用参术桂附加熟地汤亦妙。 人参白术(各一两)附子肉桂(各二钱)熟地(五钱)水煎服。 3.冬月直中阴寒,吐泻交作,身发热者,人以为伤寒传经之症也,然而虽是伤寒,实有分别,此乃直中少阴之邪,而非传经少阴之邪也。夫直中阴经,原无身热之症,兹何以身热耶?此正阳与阴战,乃邪旺而正不肯安于弱,以致争斗而成热也。若传经少阴之症,必至数日后始行吐泻,未有初感第一日即身热而上吐下泻者,故此症确是直中,而非传经也。直中,邪即入里;传经,邪在表,而入里本是悬殊,不可不察也。治法用参附茯苓汤∶ 人参(一两)附子(一钱)茯苓(五钱)水煎服。一剂而吐泻止,而身热亦退。 何其效之速乎?不知此症,原因阳气之弱,不胜阴邪之盛,故尔发热。吾助其阳气,则阳旺而阴自衰。况又佐之附子之勇猛,突围破敌,则阳气更盛,自然转败而成功矣。且益之茯苓之澹泄,分消水气,则胃土得安,而上下之间,无非阳气之升降,阴邪又安能冲决哉。 此症亦可用参苓附术加生姜汤∶ 人参白术生姜(各一两)附子(二钱)茯苓(三钱)水煎服。 4.人有直中阴寒,肾经独受,身颤手战者,人以为寒入于骨中也,谁知是命门火冷,不能外拒夫阴寒乎。盖命门为十二官之主宰,人有此火则生,无此火则死。火旺则运用于一身,而手足自温;火衰则力不能通达上下,而一身皆冷,又何能温热夫手足耶?故命门火旺,外来之寒邪可以相拒,而不敢相犯。惟火衰之极,而阴寒内逼,直入肾宫,命门畏寒太盛,几几乎有不敢同居之势。身颤者难以自主也,手战者难以外卫也。治法亟温补其命门,使命门之火足以胜外来之寒,则命门之主不弱,而后阳气健旺,能通达于上下之间,阴消寒散,不致侵犯心宫也。方用直中阴脏第一方治之。 附子(一钱)肉桂(二钱)丁香(一钱)白术(二钱)水煎服。一剂而寒祛,身颤手战皆定也。 此方尽是阳药,以阳药而治阴症,自是相宜,然而至急之症,何以少用分两,而成功至神者?因火欲外越,一助火而火即回宫;火因弱而逃,自必见强而返。火既归矣,又有余火以相助,则命门大旺,毋论足以祛寒,而寒邪亦望火而遁也。 此症用援命拒寒汤实神。 白术(三两)肉桂(三钱)破故纸(三钱)杜仲(三钱)水煎服。 5.人有少阴肾经感中邪气,小腹作痛,两足厥逆,人以为寒邪之直犯于肾也,谁知入肾而兼入于小肠之腑乎。夫邪既入肾,乃入脏也,脏重于腑,何必辨其邪入于小肠乎?然而辨症不清,则用药必然寡效。虽肾开窍于二阴,又曰∶肾主大小便,肾寒则小肠亦寒,治肾则小肠亦愈,而终不知小肠之与肾同感寒邪也。盖寒客于小肠,则腹痛而脉不通,脉既不通,安得两足之不厥逆乎。不可徒认作寒入于肾,而不入于小肠也。但治法不必治小肠,而仍须治肾。治肾者温肾也,温肾即所以温小肠矣。方用止逆汤∶ 附子(一钱)白术(三钱)车前子(三分)吴茱萸(五分)水煎服。一剂而痛除厥止矣。 此方用附子以祛寒,用吴茱萸以通气,加白术、车前利腰脐而消湿,难治小肠而实温肾宫也。肾宫之命门热,而小肠之气化自行,又乌有不通之病乎。故不必止痛而痛除,不必转逆而逆定耳。 此症亦可用术桂豆苓汤亦效。 肉桂(一钱)白术(一两)茯苓(三钱)肉豆蔻(一枚)水煎服。 6.人有猝中阴寒,身不能动,人以为寒中于脾也,谁知仍是寒中于肾乎。夫中寒而致手足之不能动,已是危症,况一身全不能动乎。盖手足冷而不动,犹是四圉之病;身僵而不动,实乃中州之患也。人非火不生,而火非心火乃肾火也。肾火旺,而脾土自可运用于无穷,肾火衰,而脾土难转输于不息。故肾寒而脾亦寒,脾寒而身即不能运动耳。所以治法不可徒治脾,而必须治肾;尤不可统治肾,而必须温肾中之火也。方用直中阴脏第二方治之。 附子(一钱)肉桂(一钱)熟地(二钱)干姜(一钱)水煎服。一剂而身动寒消矣。 此方用桂、附、干姜直捣中坚,以迅扫其寒邪,则肾中命门之火,勃然猝发,而寒邪自去矣。第过用纯阳,未免偏于太燥,益之熟地以佐之,阳得阴而不至耗水,岂特相济有成哉。 此症亦可用附桂姜术加熟地汤∶ 熟地(五钱)白术(一两)干姜(三钱)肉桂(二钱)附子(三分)水煎服。 7.人有猝犯阴寒之气,两胁痛极至不可受,如欲破裂者,人以为寒犯肝也,谁知仍是寒犯肾乎。夫胁乃肝位,犯肾宜病在肾,不宜病在肝。因肾寒而又畏外寒之侵,而肾之气乃逃避于肝子之家,受创深重,而不敢复出也。在肝木因肾水遁入,忍见父母之受伤乎?自然奋罔顾身,怒极而欲战也。两胁欲破,正木郁难宣之象。治法以火熨其外寒者,少济其一时之急也。方宜用宽肝汤救之。 人参(一两)熟地(二两)附子(一钱)柴胡(五分)甘草(三分)肉桂(三钱)水煎服。 一剂而痛定也。 人见用参、附以回阳,未必相疑;用熟地以滋阴,不能无疑也。嗟乎!肾气遁入肝宫,而寒邪必乘势以逼肝矣。肝气一怯,非上走于心,必下走于肾矣。走于心,则引邪上犯于心君,必有下堂之祸;走于肾,则引邪而下侵于相位,必有同殉之虞。 故用参以补心,使心不畏邪之犯;用熟地以补肾,使肾不畏邪之侵。而肝气胆顾于子母之间,两无足虑,自然并力以御寒矣。况又益之以助火舒木之品,而肝中之郁大解,故背城一战而奏捷也。倘用此药,而全无一效,是心肾两绝,而肝气独存,不能生矣。 此症用祛寒舒胁汤亦神。 人参(五钱)肉桂(三钱)白芍(二钱)当归(三钱)柴胡(五分)白术(一两)甘草(五分)水煎服。
三春温门三十三则
1.春月伤风,头痛鼻塞,身亦发热
2.春月伤风,身热咳嗽,吐痰恶热,口渴
3.春月伤风,发寒发热,口苦,两胁胀满,或吞酸吐酸
4.春月伤风,身热呕吐不止
5.春月伤风出汗,胃干燥,渴欲饮水
6.伤风头痛发热,盗汗微出,见风则畏
7.伤风头痛发热,身疼腰重,骨节俱酸疼,恶风无汗
8.春月伤风,身热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
9.伤风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
10.春月伤风八、九日,如疟之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口不呕吐
11.春月伤风,汗多,微发热恶风
12.伤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
13.伤风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下
14.春月伤风脉浮,发热口渴,鼻燥能食
15.春月伤风自汗出,医人又发其汗,小便自利
16.春月伤风,下血谵语,头汗出
17.伤风潮热,大便微硬
18.春月伤风,谵语潮热脉滑
19.春月伤风,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20.伤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利,胸膈满
21.春月伤风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口渴
22.妇人经水适来,正当伤风,发热恶寒,胸胁胀满,谵语
23.伤风身热后,肢体骨节皆痛,手足寒甚
24.伤风后下利,咽痛,胸满心烦
25.春月伤风二、三日,咽中痛甚
26.春月伤风,身热下利六、七日,咳而呕,心烦不得眠
27.春月伤风,手足逆冷,脉紧,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
28.春月伤风,忽然发厥,心下悸
29.春温之症,满身疼痛,夜间发热,日间则凉
30.春温之症,日间发热,口干舌燥,至夜身凉,神思安闲,似疟非疟
31.人有春月感冒风寒,咳嗽面白,鼻流清涕
32.人有春日感冒风寒,身热发谵
33.春温之症,头痛身热,口渴呼饮,四肢发斑,似狂非狂,似躁非躁,沿门阖室,彼此传染
正文:
1.春月伤风,头痛鼻塞,身亦发热,是伤风而欲入于太阳,非太阳之伤寒也。夫春伤于风,由皮毛而入肺也。风入于肺而不散,则鼻为之不利。肺金之气不扬,自失其清肃之令,必移其邪而入于太阳膀胱。惟恐邪入,乃坚闭其口,而水道失行,于是水不下通而火乃炎上,头自痛矣,与传经太阳之伤寒绝不相同。散肺金之风,杜其趋入膀胱之路,而身热自退也。方用舒肺汤∶ 桔梗(三钱)甘草(一钱)苏叶(五分)天花粉(一钱)茯苓(三钱)桂枝(三分)水煎服。 一剂而身热解,二剂而头痛鼻塞尽愈。 此方专入肺金以散其风邪。有风则必生痰,有痰则必有火。天花粉消痰而又善解火,一味而两用之也;桂枝、茯苓开膀胱之口,引邪直走膀胱而下泄,因肺欲移邪而移之,其势甚便,随其机而顺用之也。 此症用加味甘桔汤亦佳。 桔梗川芎天花粉麦冬(各三钱)甘草黄芩(各一钱)水煎服。二剂愈。 2.春月伤风,身热咳嗽,吐痰恶热,口渴,是伤风而阳明之火来刑肺金,非伤寒传经入于阳明也。夫阳明胃土本生肺金,何以生肺者转来刑肺乎?盖肺乃娇脏,风入肺经必变为寒,胃为肺金之母,见肺子之寒,必以热济之。夫胃本无热也,心火为胃之母,知胃欲生金,乃出其火以相助。然而助胃土之有余,必至克肺金之不足,是借其兵以讨贼,反致客兵残民,故胃热而肺亦热,而咳嗽口渴之症生矣。治法泻心火以安胃土,自然肺气得养,而风邪自散。方用平邪汤∶ 黄连(三分)甘草(一钱)苏梗(一钱)紫菀(一钱)葛根(一钱)石膏(三钱) 麦冬(五钱)贝母(三钱)茯神(三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三剂身凉矣,不必四剂也。 此方泻心火者十之三,泻胃火者十之六。盖心火之旺克肺者轻,胃火之旺刑金者重。轻泻药心中之火,则心不助胃以刑金;重泻胃中之火,则胃不刑金以伤肺,肺气既回,肺邪又安留哉。 此症用清胃散亦效。 石膏半夏(各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分)麦冬(三钱)陈皮葛根(各一钱)水煎服。一剂愈。 3.春月伤风,发寒发热,口苦,两胁胀满,或吞酸吐酸,是少阳之春温也。何以冬月谓之伤寒,而春月即谓之春温耶?不知冬月之风寒,春月之风温。寒则伤深,温则伤浅。伤深者邪至少阳而有入里之惧,伤浅者邪入少阳而即有出表之喜,故同伤少阳,而伤风与伤寒实有异也。至于治伤风之少阳,法又不必大异,皆舒其半表半里之邪,而风邪自散。虽然伤寒邪入少阳,有入里之症,往往用大柴胡与承气之类和而下之;若伤风入少阳,以小柴胡汤和解而有余,不必用大柴胡、承气而重用之也。方用加减小柴胡汤∶ 柴胡(一钱五分)茯苓(三钱)黄芩(一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天花粉(一钱)水煎服。一剂寒热解,再剂诸症愈。 此方较原方更神。以用茯苓之多,使邪从膀胱而出,更胜于和解也,佐柴胡以散邪,乃建奇功耳。 此症用安胆汤亦效。 柴胡天花粉炒栀子(各二钱)甘草(一钱)白芍丹皮(各三钱)水煎服。二剂愈。 4.春月伤风,身热呕吐不止,人以为太阴之伤寒也,谁知是太阴之春温乎。夫太阴脾土也,风伤太阴,则土中有风,风在地中,则土必震动而水溢,故令人呕吐不止,非阴寒之气,入于脾土之内,而动人呕吐者可比。此与伤寒传经之入太阴者,治法迥不相同也。伤寒当温经以回阳,而伤风宜散其风以安土。方用奠土汤∶ 白术(五钱)茯苓(三钱)人参柴胡半夏甘草葛根(各一钱)神曲(五分)水煎服。 一剂而风散,二剂而身凉。三剂而病全愈矣。 方中祛邪于补脾之内,脾健而风自息也。 此症亦可用护脾饮∶ 白术(三钱)人参(二钱)肉桂(三分)陈皮(三分)半夏(一钱)苏叶(五分)水煎服。 一剂愈。 5.春月伤风出汗,胃干燥,渴欲饮水,是春温之症,火邪入膀胱,非太阳之伤寒也。夫膀胱者,肺金之表也,肺受风邪,久则变热,肺乃求救于膀胱,邪即乘其求救而下行。而膀胱之水,思欲救母乃不肯下泄,而上与风火相斗。邪见膀胱正气之盛,乃不入膀胱而入胃,于是胃热而与邪相争,故尔出汗。汗出而胃之津液自干,故口渴思水以救其内焚也。治法不必散风邪而泻火焰,速利其膀胱,使水从小便而出,则胃中之津液自生。方用五苓散∶ 白术(一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猪苓(三钱)肉桂(一分)水煎服。一剂而小便利,二剂而口渴、汗出尽止矣。 盖五苓散专利其膀胱之水。膀胱为太阳之经,伤风已经出汗,宜太阳之邪尽出矣,乃口渴思水,明是邪热不肯从皮毛外出,而欲趋膀胱下出矣。五苓散利其膀胱,则水流而火亦流,火随水去,胃火已消,而胃自生液,自然上润于肺,肺得胃液之养,则皮毛自闭,邪何从而再入哉。 此症知柏茯苓汤亦可用。 知母黄柏(各一钱)茯苓(五钱)水煎服。一剂而渴解,二剂愈。 6.伤风头痛发热,盗汗微出,见风则畏,此春温伤风,而非太阳症也。夫头痛本属太阳,然而风能入脑,亦作头痛,未可谓身热头痛,便是太阳之症。风从皮毛而入,皮毛主肺,肺通于鼻,而鼻通于脑,风入于肺,自能引风入脑而作头痛。倘肺气甚旺,则腠理自密,皮毛不疏,风又何从而入,惟其肺气之虚,故风邪易于相袭。 邪正争斗,身故发热,肺气既虚,安能敌邪,所以盗汗微微暗出也。此症明是伤风,勿作伤寒轻治。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补其肺气之虚,表其风邪之盛,自然奏效甚速。方用益金散风汤∶ 人参(五分)甘草(一钱)五味子(三粒)麦冬(三钱)紫苏(一钱)蔓荆子(一钱) 天花粉(一钱)桔梗(三钱)水煎服。一剂头痛除,再剂身热解,三剂盗汗亦止。 此方散重于补,何以名为益金汤?不知肺经为邪所伤,其气甚衰,若用大补重药必且难受,不若于散表之中略为补益,则邪既外出而正又内养,两得其益,是过于散正善于益也。 此症用通脑散亦神。 川芎当归茯苓(各三钱)桔梗(二钱)蔓荆子白芷(各五分)人参半夏(各一钱)水煎服。二剂愈。 7.伤风头痛发热,身疼腰重,骨节俱酸疼,恶风无汗,人以为伤寒,而不知非也。 夫伤寒则不恶风矣。此内伤脾肾,而风乘虚以入肺,则经络之间不相流通,故身热耳。第内伤脾肾与肺无涉,何以肺经即召外邪耶?不知脾为肺之母,而肾为肺之子,母虚而子亦虚,子虚而母亦虚。脾肾之气既虚,而肺安得有不虚之理,于是腠理不密,毛窍难以自固,故风邪易入于肺经,而肺气益虚,何能下润于肾宫,而旁灌于百骸耶。自必至满身骨节酸痛而腰重矣。但肺虚而邪既易入,则汗亦易出,何以邪入而汗不出耶?此乃邪欺肺气之虚,又窥脾肾之不足,反使邪气得蔽于毛孔,故见风反畏。外邪且不能再入,何况内汗能出乎。然则治法惟散肺中之邪,仍补脾肾之气。脾土旺而肺气有生发之机,肾水足而肺金无干燥之苦。自然上可达于脑而头痛除,下可通于膀胱而腰重去,中可和于中焦而一身支节之酸疼尽愈也。方用黄紫丹∶ 白术(五钱)茯苓(三钱)当归(五钱)羌活(一钱)紫苏(一钱)甘草(一钱) 细辛(五分)黄芩(一钱)麦冬(五钱)人参(一钱)贝母(一钱)水煎服。 此方补多于散,何补之中又纯补脾而不补肾耶?人生后天以脾胃之气为主,脾健则胃气自开,胃开则肾水自润。况人参、白术原能入肾,而白术尤利腰脐,一身之气无不利矣。何况肺经为脾胃之子,母健而子亦健,力足以拒邪;又有紫苏、黄芩、羌活、贝母祛风、散火、消痰、泄水之药,足以供其战攻之具,自然汗出热解,而邪从外越也。 此症用益气散风汤亦效甚。 人参黄(各三钱)甘草半夏(各一钱)白术(五钱)柴胡(二钱)茯苓(三钱) 枳壳(五分)水煎服。 8.春月伤风,身热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人以为伤寒在太阳,有入里之变也,谁知春月伤风与冬月伤寒不同。冬月之寒入于太阳,久则变寒;春月之风入于太阳,久则变热。寒则迁动不常,必至传经入脏;热则静守不移,惟有固结在腑。 然而入脏、在腑虽有不同,而作寒、作热则无不同也。寒在脏,则阴与阳战而发热;热在腑,则阳与阴战而发寒。随脏腑衰旺分寒热往来,此症之所最难辨,亦辨之于时令而已。在冬月而热结在里者,宜用攻;在春月而热结在里者,宜用散。散其热而寒自除,寒除而热亦自止也。方用散结至神汤∶ 浓朴(一钱)白芍(五钱)甘草(一钱)当归(三钱)枳壳(五分)柴胡(一钱) 炒栀子(三钱)桂枝(三分)水煎服。一剂而寒热除,内结亦散。 方中多是平肝之药,绝不去舒肺经之邪。盖肺气为邪所袭,则肝木必欺肺金之病而自旺矣,旺则木中生火,以助邪之热而刑肺。倘不泻肝而徒去散肺经之邪,则肺气愈虚,而热何能遽解耶。惟泻其肝中之火,则内热既衰,益之桂枝数分,但去散太阳之风,不去助厥阴之火,此热结所以顿解也。 此症用清邪散亦效。 桂枝(五分)茯苓(五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半夏柴胡(各一钱)砂仁(一粒)水煎服。 9.伤风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人以为伤寒之症,风湿在太阳之经也,谁知伤风之病,亦能使风湿之相搏乎。夫湿从下受,而风从上受者也。下受者膀胱先受之,上受者肺经先受之。膀胱受湿,无风不能起浪;肺经受风,无湿亦不能生岚。伤风而致风湿相搏,因下原感湿,而上又犯风,两相牵合,遂搏聚于一身,而四体无不烦疼也。夫烦疼之症,风之病也。湿主重着,烦痛而至身不能转侧,非重着乎?以此分别风湿之同病,实为确据。且风症必渴,湿症必呕,今风湿两病,风作渴而水济之,湿欲呕而风止之,故不呕而又不渴也。治法宜双解其风湿之邪而已。方用双解风湿汤∶ 茯苓(一两)薏仁(一两)柴胡(二钱)防风甘草(各一钱)水煎服。 柴胡、防风以祛风,茯苓、薏仁以利湿,用甘草以和解之,自然风湿双解,而诸症尽痊也。 此症用风湿两舒汤亦佳。 茯苓白术(各五钱)柴胡防风半夏甘草(各一钱)桂枝(三分)水煎服。 10.春月伤风八、九日,如疟之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口不呕吐,人以为伤寒中如疟之证,谁知春月伤风,亦同有此症乎。夫风邪入于表里之间,多作寒热之状,不独伤寒为然。伤风之病,轻于伤寒,至八、九日宜邪之尽散矣,何尚有如疟之病?盖无痰不成疟,无食亦不成疟,无痰无食,即有风邪不能为害。然则伤风而有如疟之病者,亦其胸膈胃脘之中,原有痰食存而不化,八、九日之后,正风欲去而痰与食留之耳。热多寒少,非内伤重而外感轻之明验乎。惟口不呕吐,乃内既多热,自能燥湿,痰得火制,自不外吐。然热之极,则外反现寒,恶寒之象乃假寒也。假寒真热,适显其如疟之症,乃似疟而非疟也。治法亦治其如疟,而不必治其真疟耳。 方用破假汤∶ 人参(三钱)白术(五钱)陈皮(一钱)神曲(五分)柴胡(二钱)山楂(十粒) 甘草(五分)白芍(五钱)鳖甲(三钱)石膏(一钱)半夏(一钱)水煎服。一剂恶寒除,二剂发热解,四剂如疟之症全愈。 此方于补正之中寓祛邪之味,正既无亏,邪又退舍,此王霸兼施之道也。 此症用散疟汤亦效。 柴胡(二钱)何首乌白术(各五钱)青皮(二钱)水煎服。 11.春月伤风,汗多,微发热恶风,人以为传经之邪,入阳明胃中也,谁知伤风春温之症,亦有邪入胃者乎。邪到阳明必然多汗而渴,今汗虽多而不渴,是火邪犹未盛,所以微发热而不大热耳。夫同一外邪也,何伤寒之邪入胃而火大炽,伤风之邪入胃而火微旺?盖伤寒之邪寒邪也,伤风之邪风邪也;寒邪入胃,胃恶寒而变热,风邪入胃,胃喜风而变温。盖其热乃胃之自热,不过风以煽之也。风煽其火,则火必外泄,反不留于胃中,所以皮肤热极而多汗,而口转不渴,异于伤寒传经入胃之邪,而无燎原之祸也。然而终何以辨其非伤寒哉?伤寒恶寒而不恶风,伤风恶风而不恶寒,正不必以冬月之恶风,为是伤寒之的症也。盖恶风即是伤风之病耳。治法散其风而火自解也。方用熏解汤∶ 石膏(三钱)干葛(二钱)甘草(一钱)荆芥(一钱)茯苓(五钱)麦冬(五钱)水煎服。一剂汗止,二剂热尽散矣。 此方干葛、荆芥乃发汗之药,何用之反能止汗?不知伤风多汗,乃风煽之也。 今用干葛、荆芥以散其风,则风息而火亦息,况用石膏以泻胃火,火静而汗自止,又得麦冬以滋其肺,茯苓以利其水,甘草以和其中,安得而出汗哉。 此症用三奇汤亦效。 玄参(一两)干葛天花粉(各三钱)水煎服。 12.伤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人以为伤寒之邪入于阳明,不知是伤风之邪入于阳明也。夫伤风之邪既轻于伤寒,何伤风之病竟同于伤寒乎?不知伤寒之邪入于阳明,其重病不同于伤风,而轻病则未尝不同也。若口苦,不过胃不和也;咽干,胃少液也;腹满,胃有食也;微喘,胃少逆也;发热恶寒,胃之阴阳微争也。 症既同于伤寒,而治法正不可同也。和其胃而不必泻其火,解其热而不必伤其气,始为得之。方用和解养胃汤∶ 玄参(一两)甘菊花(三钱)甘草(一钱)麦冬(三钱)天花粉(三钱)苏子(一钱)水煎服。一剂口苦咽干之症除,二剂喘热、腹满、恶寒之病去,不必三剂。 此方解阳明之火,而不伤胃土之气,所以能和胃而辟邪也。 此症亦可用三奇汤加麦冬五钱治之。 13.伤风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下,人以为阳明之火,将逼其热以犯肺,必有衄血之祸矣。不知冬月伤寒,邪入于阳明,则有此病,若春月伤风,乌得有此。然伤风之症,既同于伤寒,安保其血之不衄耶?而伤风终无衄血者。盖风性动而变,不比寒性静而凝也。故伤寒寒在胃,而逼其热于口舌咽喉者,阴阳拂乱而衄血成矣;伤风逼其热于上,虽亦漱水而不欲咽,然风以吹之,其热即散,安得而致衄哉。治法泻阳明之火,而口燥自除也。用∶ 石膏(三钱)葛根(一钱)玄参(五钱)金银花(五钱)麦冬(五钱)甘草(一钱)水煎服。方名金石散。服二剂此症全愈,不必服三剂也。 此方单泻胃中之火,不去散胃中之寒。然而玄参、麦冬、金银花纯是补水之剂,上能解炎,下又能济水,得甘草以调剂,实能和寒热于顷刻也。 此症亦可用三奇汤治之。 14.春月伤风脉浮,发热口渴,鼻燥能食,人以为阳明火热,必有衄血之症。不知伤寒不衄,则邪不能出,而伤风正不必衄也。盖伤寒入胃,而邪热火炽,非水谷不能止其炎上之火,既能食而脉仍浮,是火仍不下行,而必从上行也,故必至发衄。 若伤风之脉原宜见浮,非其火之必欲上行也,故虽口渴、鼻燥而能食,则火可止遏,火下行而不上行,岂致发衄哉。治法但泻其胃中之火,无庸顾其肺中之衄也。方用宁火丹∶ 玄参(一两)甘草(一钱)生地(三钱)青蒿(五钱)水煎服。一剂身热解,二剂口渴、鼻燥愈,三剂脉浮亦平矣。 此方玄参、生地以解其胃中之炎热,泻之中仍是补之味;青蒿同甘草用之,尤善解胃热之邪,使火从下行而不上行也。且青蒿更能平肝经之火,脉浮者风象也,肝火既平,则木气自安,而风何动哉。此用药之妙,一举而得之也。 此症亦可用滋肺汤甚效。 石膏(二钱)麦冬(一两)生地(三钱)黄芩甘草(各一钱)水煎服。 15.春月伤风自汗出,医人又发其汗,小便自利,人以为伤寒误汗,以致津液内竭也。孰知伤寒邪入阳明,火焚其内,以致自汗,明是阴不能摄阳而阳外泄,又加发汗,则阳泄而阴亦泄矣,安得津液不内竭乎。若伤风自汗出者,乃肺金之虚,非胃火之盛,复发其汗,则肺气益耗,金寒水冷,而小便自利矣。故治法迥不可同也。 若用治伤寒之法,以治伤风之症,必有变迁之祸。治法但补其肺气之虚,而固其腠理,则汗止而病自愈也。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 人参(三钱)白术(一两)陈皮(三分)甘草(五分)白芍(三钱)黄(五钱)麦冬(五钱) 北五味(五分)水煎服。一剂止汗而津液自生矣。 此方补胃健脾,使土旺以生肺金,则肺气自安,肺金既安,则腠理自固,毛窍自闭矣。 此症用温固汤亦妙。 白术黄(各五钱)甘草肉桂北五味子(各一钱)人参(二钱)陈皮(三分)水煎服。 16.春月伤风,下血谵语,头汗出,人以为阳明之火大盛,必有发狂之祸,谁知是热入血室,似狂而非狂乎。虽伤寒邪入阳明,亦有下血谵语,必致发狂之条。然而伤寒之下血谵语者,乃热自入于血室之中;伤风之下血谵语者,乃风祛热而入于血室之内,虽同是热入血室,而轻重实殊。盖热自入者,内外无非热也;风祛热入者,内热而外无热也。既热有轻重,而头汗出无异者何故?以血室之部位在下焦,而脉实走于头之上,故热一入于血室,而其气实欲从头之巅,由上而下泄,特因下热未除,各腑之气不来相应,所以头有汗至颈而止。伤寒与伤风内热同,而头汗出亦同也。治法散其气,引热外出,而各病自愈。方用导热汤∶ 当归白芍(各三钱)柴胡(二钱)黄芩(一钱)丹皮(三钱)甘草天花粉(各一钱)水煎服。 一剂谵语除,二剂热退汗止矣。 此方亦小柴胡之变方。但小柴胡汤,纯泻热室之火,而此兼补其肝胆之血,使血足而木气不燥,不来克脾胃之土,则胃气有养,胃火自平,所谓引血归经,即导火外泄耳。 此症清室汤亦效。 柴胡黄芩半夏(各一钱)丹皮(三钱)枳壳(五分)白芍(五钱)水煎服。 17.伤风潮热,大便微硬,人以为伤寒之邪入于阳明,又将趋入于大肠也,谁知是肺经干燥乎。盖大肠与肺为表里,肺燥则大肠亦燥,正不必邪入大肠而始有燥屎也。 风伤肺金,最易煽干肺气,不同寒伤肺金之清冷,故风邪一入肺,而大肠容易燥结。 然邪终隔大肠甚远,非大肠之中即有邪火结成燥屎,而必须下之也,是则伤风潮热,大便微硬,乃金燥之症,非火盛之症明矣。治法宜润肺金之燥,然而大便之开合,肾主之也,肾水足而大肠自润矣。方用金水两润汤∶ 熟地(一两)麦冬(一两)柴胡(一钱)甘草(一钱)丹皮(三钱)水煎服。连服二剂而微硬解,再服二剂而潮热除矣。 此方用熟地以补水,水足则肺金不必去生肾水,而肺之气不燥,又得麦冬直补肺金,金水两润,自然大肠滋灌输有水,可以顺流而下,既无阻滞之忧,何有余热之犹存哉。 此症用地榆解热汤亦效。 当归(五钱)生地(三钱)地榆天花粉(各二钱)黄芩甘草苏叶大黄(各一钱)水煎服。 18.春月伤风,谵语潮热脉滑,人以为阳明胃热,乃伤寒传经之病,谁知春温之症亦有胃热乎。春令发生,胃中本宜热也,又加春风之熏蒸,其胃中自然之热,原不可遏,今一旦逢违逆春令之寒风以阻抑之,而不能直达其湮郁之气,所以谵语而发热也。然胃中无痰,则发大热而谵语声重;胃中有痰,则发潮热而谵语声低。脉滑者有痰之验也。方用消痰平胃汤∶ 玄参青蒿(各一两)半夏茯神麦冬车前子(各三钱)水煎服。一剂谵语止,再剂潮热除,不必三剂也。 此方主青蒿者,以青蒿能散阴热,尤能解胃中之火;得玄参、麦冬更能清上焦之炎,火热去而痰无党援;又得半夏、茯苓、车前以利其水,则湿去而痰涎更消,痰消而火热更减,欲作郁蒸潮热,迷我心君,胡可得哉。 此症用玄黄解热散亦效。 半夏花粉(各二钱)甘草人参(各一钱)玄参(一两)生地茯苓(各五钱)枳壳(五分)水煎服。 19.春月伤风,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人以为阳明之症,伤寒欲发狂也,谁知是春温之过热乎。但伤寒见此病,乃是实邪;春温见此症,乃是虚邪耳。 夫实邪之病从太阳来,其邪正炽而不可遏,必有发狂之祸;若虚邪之病从少阴来,其邪虽旺而将衰,断无发狂之灾。盖实邪乃阳邪,而虚邪乃阴邪也。阳邪如见鬼状者,火逼心君而外出,神不守于心宫;阴邪如见鬼状者,火引肝魂而外游,魄不守于肺宅。故实邪宜泻火以安心,而虚邪宜清火以养神。方用清火养肺汤∶ 荆芥(二钱)麦冬(五钱)玄参(一两)天花粉(三钱)甘草(一钱)苏叶(一钱) 茯神(三钱)黄芩(二钱)水煎服。一剂潮热止,二剂不见鬼矣,三剂全愈。 此方全是清肺之药,何以能安胃火?不知胃火乃肺之所移,清其肺金,则邪必来救肺矣。有玄参为君,乘其未入肺宫,半途击之,则邪尤易走;茯神安心而又利水,邪不敢上逼而下趋,有同走膀胱而遁矣,何能入肺、入肝以引我魂魄哉。 此症用栀子清肝饮亦效。 白芍(一两)炒栀子茯苓(各三钱)半夏(二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20.伤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利,胸膈满,人以为伤寒之邪入于阳明,而不知乃春温之热留于阳明也。夫风伤于肺,邪从皮肤而入,宜从皮肤而出,何以热反留胃不去乎?盖胃乃肺之母也,母见子被外侮,必报外侮之仇,外侮见其母之来复,随舍子而寻母矣。使母家贫弱,则外侮自舍母而寻子,无如胃为水谷之海,较肺子之家富不啻十倍,外侮亦何利于子而舍其母哉。自然利胃母之富,而弃肺子之贫,故坚留而不去,此潮热之所以作也。颠寒作热,小便利而大便溏,正阴阳之不正,致转运失职,胸膈何能快哉。治法祛胃中之邪,而阴阳自正矣。方用加减柴胡汤∶ 柴胡黄芩知母炙甘草(各一钱)茯苓(五钱)枳壳神曲(各五分)萝卜子(三钱)水煎服。一剂潮热解,二剂阴阳分,三剂诸症尽愈。 此方亦小柴胡之变方。萝卜子与茯苓同用,最能分阴阳之清浊,清浊一分,而寒热自解,宁至有胸膈之满哉。 此症用扫胃汤亦佳。 石膏甘菊花(各二钱)青蒿(五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三分)柴胡(五分) 浓朴(一钱)槟榔(八分)水煎服。 21.春月伤风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口渴,人以为太阳、阳明、少阳之合病,谁知是春温之症,有似伤寒而非真正伤寒也。夫伤寒有此三阳之合病,何以春温之症,绝无相异乎?盖春温之症,风伤于少阳也。少阳为半表半里,凡三阳之表,俱可兼犯,而三阳之症,即可同征。不比伤寒之邪,由太阳以入阳明,而太阳之症未去;由阳明以至少阳,而阳明之邪尚留;由少阳以入厥阴,而少阳之病仍在。故治春温之症,止消单治少阳,而各经之病尽愈,不必连三阳而同治也。方用加味逍遥散∶ 柴胡(二钱)当归(二钱)白术(一钱)甘草(一钱)茯苓(三钱)陈皮(一钱) 白芍(三钱)炒栀子(一钱)羌活(五分)水煎服。二剂诸症尽愈,不必三剂。 论理,泻少阳胆经之火足矣,此方并和其肝气,似乎太过。然胆经受邪,正因胆气之太郁也。春温之病,每从肝胆以入邪,吾治其肝胆,则在表在里之邪无不尽散矣。 此症用麻石抒阳汤亦神。 柴胡石膏(各二钱)白芍(五钱)麻黄陈皮(各三分)半夏(一钱)茯苓(三钱)水煎服。 22.妇人经水适来,正当伤风,发热恶寒,胸胁胀满,谵语,人以为伤寒结胸也,谁知是热入血室乎。夫热入血室,男女皆有之,惟是男有热入血室之病者,乃风祛热而入之也;女子热入血室者,乃血欲出而热闭之,血化为热也。似乎男女之症不同,然而热则同也,故治法亦不必大异,仍同导热汤治之。盖导热汤最舒肝胆之气,闭经水于血室之中,正肝胆之病也。肝藏血,非少阳胆气之宣扬,则血不外出,今舒其肝气,则已闭之血肝不能藏,血泄而热又何独留乎。故一剂而发热恶寒之病除,再剂而胸胁胀满、谵语之症去矣。 此症亦可用加味清室汤∶ 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各一钱)白芍(五钱)丹皮(三钱)陈皮(五分)水煎服。 23.伤风身热后,肢体骨节皆痛,手足寒甚,人以为伤寒由三阳而传入于少阴也,谁知其人肾水素虚,因伤风之后,烁其肺金,肺伤而不能生肾,则肾水更枯,不能灌注于一身之上下,自然肢体骨节皆痛也。水枯宜火动矣,何手足反寒乎?不知水火原相根也,水旺而火亦旺,水衰而火亦衰,当水初涸之日,火随水而伏,不敢沸腾,故内热而外现寒象。治法不可见其外寒而妄用温热之药,当急补其肾中之水,以安肾中之火,则水足以制火。水火既济,何至有肢体骨节生痛,手足生寒之病乎。 方用六味地黄汤∶ 熟地(一两)山茱萸山药(各五钱)茯苓(四钱)丹皮泽泻(各三钱)水煎服。一剂手足温,二剂肢体骨节之痛轻,连服四剂,即便全愈。 盖此症风邪已散,若再用祛风之药,则肺气愈虚,益耗肾水,水亏而火旺,必有虚火腾空,反致生变,何若六味地黄汤直填肾水,使水火之既济也。 此症用养骨汤亦效。 熟地(二两)甘草(一钱)金钗石斛地骨皮茯苓牛膝(各三钱)水煎服。 24.伤风后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人以为伤寒邪入于少阴,乃阴寒上犯于心肺,而下犯于大肠也。而孰知不然,伤风之后,身凉则邪已尽散,何阴邪之留乎?然则下利者,乃大肠之阴虚自利,非邪逼迫之也。咽痛者,亦阴虚之故,阴水既干,则虚火自然上越,咽喉窍细,不能遽泄,乃作痛也。胸满心烦者,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宫,而肾火反致上焚于包络,胸膈在包络之间,安得不满,胸既不舒,而心亦不能自安,此烦之所以生也。故伤风之后,见此等症,切勿认作阴寒而妄治之也。治法补水以济心,复补金以生肾,肾水足而肾气生,自然上交心而制火,下通大肠而利水矣。方用加味地黄汤∶ 熟地茯苓(各五钱)山茱萸泽泻丹皮(各三钱)山药麦冬(各五钱) 北五味(一钱)肉桂(五分)水煎服。一剂咽痛除,二剂下利止,三剂胸不满,心亦不烦矣。 夫既是肾阴之虚,用地黄汤以滋水,加麦冬、五味以益肾之化源是矣,何加入肉桂以补命门之火,非仍是治少阴之寒邪乎?不知水非火不生,用肉桂数分,不过助水之衰,而非祛寒之盛。且大肠自利,得壮火而泻,得少火而止,虽地黄汤内减熟地之多,增茯苓、泽泻之少,亦足以利水而固肠,然无命门之火以相通,则奏功不速,故特加肉桂于水中而补火也。 此症用地苓芍桂汤亦效。 熟地(二两)茯苓(五钱)白芍(五钱)肉桂(五分)水煎服。 25.春月伤风二、三日,咽中痛甚,人以为少阴之火,寒逼之也,谁知是少阴之寒,火逼之乎。夫伤寒咽痛,乃下寒实邪,逐其火而上出;伤风咽痛,乃下热虚火,逼其寒而上行,正不可一见咽痛,即用伤寒药概治之也。盖伤寒之咽痛,必须散邪以祛火;伤风之咽痛,必须补正以祛寒。方用补喉汤∶ 熟地(二两)山茱萸茯苓(各一两)肉桂(一钱)牛膝(二钱)水煎服。一剂而喉痛顿除。 熟地、山茱滋阴之圣药,加入肉桂、牛膝则引火归源,自易易矣。况茯苓去湿以利小便,则水流而火亦下行,何至上逼而成痛哉,所以一剂而奏功也。 此症用救咽丹亦妙。 熟地(二两)山茱萸(八钱)山药(一两)肉桂(一钱)破故纸(二钱)胡桃肉(一个)水煎冷服。 26.春月伤风,身热下利六、七日,咳而呕,心烦不得眠,人以为邪入少阴而成下利,以致呕咳、心烦不眠也,谁知春温之病多有如此,症相同而治法宜别。盖伤寒之治,利其水;而春温之治,不可徒利其水也。夫伤风而至六、七日,邪宜散矣,乃邪不尽散,又留连而作利,其脾土之衰可知,咳而呕,不特脾衰而胃亦衰矣。土既衰而肺肾亦衰矣,况肾因下利之多,重伤其阴,力不能上润于心,心无水养,则心自烦躁,势必气下降而取给于肾,肾水又涸,则心气至肾而返,肾与心不交,安得而来梦乎。治法健其脾胃,益其心肾,不必又顾其风邪也。方用正治汤∶ 人参(二钱)熟地白术炒枣仁(各五钱)麦冬(三钱)茯苓(一两)竹茹(一钱)水煎服。 此方心、肾、脾、胃、肺五者兼治之药。茯苓为君,能调和于五者之中,又是利水之味,下利既除,身热自止,而咳喘、心烦不得眠,俱可渐次奏功也。 此症用解烦汤亦效。 人参巴戟天麦冬(各五钱)白术(一两)炒枣仁(三钱)菖蒲(五分)神曲(一钱) 白豆蔻(二粒)水煎服。 27.春月伤风,手足逆冷,脉紧,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人以为伤寒之症,邪入厥阴结于胸中也,而孰知不然。夫脉浮为风,脉紧为寒,明是伤寒之症,而必谓春月得之,是伤风而非伤寒,人谁信之,然而实有不同也。盖风最易入肝,春风尤与肝木相应,但肝性所喜者温风,而不喜寒风也。春月之风,温风居多,而寒风亦间有之,倘偶遇寒风,肝气少有不顺,脉亦现紧象矣。第于紧中细观之,必前紧而后涩,紧者寒之象,涩者逆之象也。寒风入肝,手足必然逆冷,肝气拂抑,而心气亦何能顺泰乎;心既不舒不能生脾胃之土,肝又不舒必至克脾胃之土矣,所以虽饥不能食也。夫伤寒之入厥阴,由三阳而至;伤风之入厥阴,乃独从厥阴而自入者也。 是以伤寒之邪入肝深,而伤风之邪入肝浅。入深者恐其再传,入浅者喜其易出。但解肝中之寒,而木中之风自散,饮食可进,烦满逆冷亦尽除矣。方用加味逍遥散治之。 柴胡(二钱)白芍(五钱)当归(三钱)白术(五分)甘草(一钱)茯神(三钱) 陈皮(五分)肉桂(一钱)水煎服。一剂诸症俱愈。 逍遥散原是和解肝经之神药,得肉桂则直入肝中,以扫荡其寒风。阳和既回,而大地皆阳春矣,何郁滞之气上阻心而下克脾胃哉。脾胃有升腾之气,草木更为敷荣,断不致有遏抑摧残之势矣。倘作伤寒治法,而用瓜蒂吐之,必有脏腑反复之忧也。 此症用卫君汤效亦捷。 人参巴戟天(各三钱)茯苓(三钱)白芍白术(各五钱)陈皮(三分)肉桂半夏(各一钱)水煎服。 28.春月伤风,忽然发厥,心下悸,人以为伤寒中,有不治厥则水渍入胃之语,得毋伤风亦可同治乎。不知伤寒之悸,恐其邪之下行而不可止;伤风之悸,又虑其邪之上冲而不可定。盖寒性属阴,阴则走下;风性属阳,阳则升上,故同一发厥,同一心悸,治法绝不相同。伤寒宜先治厥而后定其悸;伤风宜先定悸而后治其厥也。 方用定悸汤∶ 白芍当归(各一两)茯神生枣仁(各五钱)半夏炒栀子(各三钱)甘草(一钱) 菖蒲丹砂末(各五分)水煎调服。一剂悸定,再剂厥亦定也。 此方止定悸而治厥已寓其内。盖病原是心胆之虚,补其肝而胆气旺,补其肝而心亦旺。又虑补肝以动木中之火,加入栀子以补为泻,而复以泻为补,则肝火亦平,而厥亦自定。总之伤寒为外感,伤风为内伤,断不可以治外感者移之以治内伤也。 此症用奠安汤亦效。 人参茯苓(各三钱)甘草半夏(各一钱)远志柏子仁(各二钱)山药黄麦冬(各五钱)水煎服。 29.春温之症,满身疼痛,夜间发热,日间则凉,人以为伤寒少阳之症也,谁知是肾肝之阴气大虚,气行阳分则病轻,气行阴分则病重乎。夫阴阳两相根也,阴病则阳亦病矣,何以春温之症,阴虚而阳独不虚耶?不知肝肾之中,原有阳气,阴虚者,阳中之阴虚也。故阳能摄阴,而阴不能摄阳,所以日热而夜凉耳。治法补其肝肾之阴,则阴与阳平,内外两旺,而后佐之以攻风邪,则风邪自出矣。方用补夜丹∶ 熟地(一两)白芍(五钱)鳖甲当归生何首乌丹皮地骨皮(各三钱)茯苓麦冬(各五钱)贝母(三钱)柴胡(一钱)水煎服。 此方乃补阴之神剂,亦转阳之圣丹,用攻于补之中,亦寓抚于剿之内也。譬如黄昏之际,强贼突入人家,执其主妇,火烧刀逼,苟或室中空虚,无可跪献,则贼心失望,愈动其怒,势必楚更加,焚炙愈甚。今用补阴之药,犹如将金银珠玉乱投房中,贼见之大喜,必弃主妇而取资财;佐之以攻邪之药,又如男妇仆从扬声门外,则贼自惊惶,况家人庄客,尽皆精健绝伦,贼自势单,各思饱扬而去,安肯出死力以相斗乎,自然不战而亟走也。 此症用补阴散邪汤亦妙。 熟地(一两)何首乌当归(各五钱)地骨皮丹皮(各三钱)天花粉神曲(各二钱) 人参柴胡(各一钱)砂仁(一粒)水煎服。 30.春温之症,日间发热,口干舌燥,至夜身凉,神思安闲,似疟非疟,人以为伤寒症中如疟之病也,谁知是伤风而邪留于阳分乎。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谓气者,正阴阳之气也。风邪即阳邪也,阳邪乘阳气之虚,尤为易入,以阳气之不能敌耳。治法于补阳之中,而用攻邪之药,则阳气有余,邪自退舍矣。方用助气走邪散∶ 柴胡(二钱)当归(三钱)黄(五钱)人参(一钱)枳壳(五分)天花粉(三钱) 白术(五钱)浓朴(一钱)黄芩(一钱)麦冬(五钱)山楂(十粒)水煎服。连服二剂即愈。 此方乃补正以祛邪也。譬如青天白昼,贼进庄房,明欺主人之懦耳。倘主人退缩,则贼之气更张;主人潜遁,则贼之胆愈炽,必至罄劫而去。今用参、、归、术以补阳气,则主人气旺,执刀而呼,持戟而斗,号召家人,奋勇格斗,许有重赏酬劳,自然舍命相拒,即邻佑闻之,谁不执耒以张扬,负锄而战击,贼且逃遁无踪,去之惟恐不速矣。 此症用破疟散亦效。 白术黄(各五钱)半夏防风羌活陈皮甘草(各一钱)水煎服。 31.人有春月感冒风寒,咳嗽面白,鼻流清涕,人以为外邪之盛,而肺受之,谁知是脾肺气虚,而外邪乘之乎。夫肺主皮毛,邪从皮毛而入,必先伤肺,然而肺不自伤,邪实无隙可乘,又将安入?是邪之入肺乃肺自召之,非外邪之敢于入肺也。然则祛邪可不亟补其肺乎!惟是补肺必须补气,气旺则肺旺,而邪自衰。然而但补其气,不用升提之药,则气陷而不能举,何以祛邪以益耗散之肺金哉。故补气以祛邪,不若提气以祛邪之更胜也。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人参(二钱)黄(三钱)当归(三钱)陈皮(七分)甘草(五分)柴胡(一钱) 升麻(四分)白术(三钱)麦冬(三钱)黄芩(八分)天花粉(一钱)水煎服。一剂邪散,二剂咳嗽流涕之病全愈也。 补中益气汤治内伤之神剂。春月伤风,亦内伤之类也。用参、、归、术以补气,用升麻、柴胡以提气,且二味升中带散,内伤而兼外感者,尤为相宜。故服之而气自旺,外邪不攻自散也。 此症用益气祛寒饮亦效。 人参柴胡桔梗半夏(各一钱)黄茯苓(各三钱)当归(二钱)苏叶(五分)甘草(五分)水煎服。 32.人有春日感冒风寒,身热发谵,人以为阳明之内热也,谁知是肺热之逼肺乎。 春日风邪中人,原不走太阳膀胱之经,每每直入皮毛而走肺,肺得风邪则肺气大伤,寒必变热,与伤寒之邪,由卫入营而寒变热者无异,其实经络实有不同。若以冬寒治法治春温,反致伤命为可惜也。苟知春温与冬寒不同,虽见发热谵语,但治肺而不治胃,则胃气无伤,而肺邪易散。方用宜春汤∶ 枳壳(五分)桔梗(三钱)甘草(一钱)麦冬(五钱)天花粉(二钱)黄芩(二钱) 紫菀(一钱)陈皮(五分)竹茹(一钱)玄参(三钱)水煎服。一剂而寒热解,再剂而谵语亦失。 此方散肺经之邪火,又不犯阳明之胃气,肺气安而胃火亦静矣,此所以治肺而不必治胃耳。 此症用润肺饮亦效。 麦冬玄参(各五钱)甘草半夏(各一钱)桔梗(二钱)竹叶(五十片)水煎服。 33.春温之症,头痛身热,口渴呼饮,四肢发斑,似狂非狂,似躁非躁,沿门阖室,彼此传染,人以为伤寒之疫症也,谁知是伤风之时症乎。夫司天之气,原不必尽拘一时,天气不正,感风冒寒,便变为热。肺气不宣,胃气不升,火郁于皮毛腠理之中,流于头而作痛,走于肤而成斑。倘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必至变生不测,以所感之邪,实春温之气,而非冬寒传经之邪也。夫传经之邪,最为无定;春温之邪,最有定者也。何以有定者反至变迁不常?正以时气乱之也。时气之来无方,与疫气正复相同,但疫气热中带杀,而时气则热中存生。虽时气之病亦多死亡,然皆治之不得其法,乃医杀之,非时气杀之也。惟是沿门阖宅,各相传染者何故?以时气与疫气同是不正之气也,故闻其邪气而即病耳。虽然世人有闻邪气而不病者何?以脏腑坚固,邪不能入也。春温之传染,亦脏腑空虚之故耳。治法补其脏腑,而少佐以解火祛邪之药,则正气生而邪气自退矣。方用远邪汤∶ 人参(一钱)苍术(三钱)茯苓(三钱)柴胡(一钱)苏叶(五分)生甘草(一钱) 玄参(一两)荆芥(三钱)黄芩(一钱)白菊(五钱)天花粉(二钱)水煎服。一剂头痛止,二剂身热解,三剂斑散,狂躁皆安,四剂全愈。 此方却邪而不伤正气,治不正之时症最效,不止治春温之时病也。 此症用正气汤亦佳。 玄参(一两)麦冬(五钱)荆芥(三钱)升麻(八分)甘草黄芩(各一钱)天花粉(三钱) 蔓荆子(五分)水煎服。
四火热症门十六则
1.阳明火起发狂,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者
2.热病完谷不化,奔迫直泻者
3.口干舌燥,面目红赤,易喜易笑者
4.鼻中出黑血不止者
5.热极发斑,身中如红云一片者
6.热极发斑,目睛突出,两手冰冷者
7.热极不能睡熟,日夜两眼不闭者
8.肝火内郁结而不伸,闷烦躁急,吐痰黄块者
9.头面红肿,下体自脐以下又现青色,口渴殊甚,似欲发狂者
10.眼目红肿,口舌尽烂,咽喉微痛,两胁胀满者
11.寒热时止时发,一日四、五次以为常,热来时躁不可当,寒来时颤不能已者
12.热极止在心头上一块出汗,不啻如雨,四肢他处又复无汗者
13.口舌红肿,不能言语,胃中又觉饥渴之甚者
14.热症满身皮窍如刺之钻,又复疼痛于骨节之内外,以冷水拍之少止者
15.心中火热如焚,辄欲小便,急去遗溺,大便随时而出者
16.大怒之后,周身百节俱疼,胸腹且胀,两目紧闭,逆冷,手指甲青黑色者
四火热症门十六则
1.阳明火起发狂,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人皆谓内热之极也。然而阳明属土,而不属火,何以火出于土,谓是外邪之助乎?既非暑气之侵,又非寒气之变,乃一旦火起,以致发狂,人多不解。不知土中之火,乃心中之火也,心火起而阳明之火翕然而发。阳明胃经乃多气多血之腑,火不发则已,一发而反不可制,往往卷土而来,火焰升腾,其光烛天,而旁且沿烧于四境,有不尽不已之势,非惟焚尽于胃,而且上烧于心,心君不宁,且有下堂而走者,神既外越,自然妄有所见,既有妄见安能止其妄言?此谵语之所以生也。然则阳明之火乃内因而成,非外邪所致也。治法宜与伤寒之狂,伤暑之狂俱不可同日而论矣。然而阳明之火,其由来虽有内外之殊,而治阳明之火,其方法实无彼此之异。必须急灭其火,以救燎原之势,而不可因循观望,长其火焰之腾,以致延烧各脏腑也。方用人参竹叶石膏汤治之。 人参(五钱)石膏(一两)麦冬(一两)竹叶(三百片)知母(三钱)甘草(一钱) 糯米(一撮)水煎服。一剂狂定,再剂腹满不能卧之病除,而妄见妄言之症亦去矣,不必三剂。 此方退胃火之神剂也,凡有胃热之病,用之皆宜。然止可救一时之急,而不可泻长久之火。论理内热之火既起于心,宜泻心,而反泻胃者,恐胃火太盛,必致变生不测也。盖心火不止,不过增胃火之炎;而胃火不止,实有犯心火之祸。所以治心火者,必先泻胃也。胃既泻矣,而后减去石膏、知母加入黄连一钱,玄参一两,再服二剂,不特胃火全消,而心火亦息也。 此症用苦龙汤亦神。 地龙(二十条,捣烂)苦参(五钱)水煎服之。一剂既止狂,不必再服。 2.热病有完谷不化,奔迫直泻者,人以为大肠之火也,谁知是胃火太盛乎。夫胃火上腾而不下降,胡为直下于大肠而作泻耶?盖胃为肾之关,肾虚则胃之关门不守,胃乃挟水谷之气而下行矣。第肾虚为寒而胃何以反能热耶?不知肾虚者水虚也。水虚则火无所制,而命门龙雷之火下无可藏之地,直冲于胃,见胃火之盛,亦共相附会,不上腾而下泄矣。胃火既盛,又得龙雷之火,则火势更猛,以龙雷之性甚急,传于大肠不及传导,故奔迫而直泻也。治法似宜先治肾矣,然而胃火不泻,则肾火断不肯回,但遽泻胃火,则胃土因火而崩,胃水随土而泄,又不能底止,必须先健其土,而分利其水,则水清而土可健,火可安,而龙雷之火亦易于收藏也。方用缓流汤∶ 茯苓(一两)芡实山药(各三两)车前子(五钱)薏仁(一两)甘草(一钱) 人参(一两)五味子(一钱) 此方无一味非健土之药,又无一味非利水之品。然利水之中不走其气,下气不走而上火自升矣。况健土之品,无非补肾之味,肾得补而真阴生,龙雷之火自仍归于肾脏。肾火既安,则胃火失党,而胃土又健,则水谷之气,更易分消,自然火衰而泻止也。 此症用滑苓汤亦甚效。 滑石茯苓(各一两,同研为末,井水调服即止。) 3.人有口干舌燥,面目红赤,易喜易笑者,人以为心火热极也,谁知是心包膻中之火炽甚乎。夫心包之火,相火也,相火者,虚火也。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是膻中乃心之辅佐,代心而行其赏罚者也。喜怒者,赏罚之所出也,心内神明则赏罚正;心内拂乱,则赏罚移。譬如下人专擅借上之赏罚,以行其一己之喜怒,久则忘其为下,以一己之喜怒,为在下之赏罚矣。治法宜泻心包之火。然而泻心包必至有损于心,心虚而心包之气更虚,必至心包之火更盛。不如专补其心,心气足而心包之火自安其位,何至上炎于口、舌、面、目,而成喜笑不节之病乎。方用归脾汤∶ 人参(三钱)茯神(三钱)炒枣仁(五钱)远志(一钱)麦冬(三钱)山药(三钱)当归(三钱) 广木香末(三分)黄(二钱)甘草(三分)水煎调服。一剂面目之红赤减,二剂口舌之干燥除,三剂易喜易笑之症亦平矣。 此方补心气之虚,仍是补心包之火,何以火得之而反息也?不知心火宜泻以为补,而心包之火宜补以为泻。心包之火旺,由于心君之气衰,补其心而心包不敢夺心之权,何敢喜笑自若,僭我君王哉。 此症用参术二仁汤亦效。 人参茯神炒枣仁(各三钱)白术(五钱)远志半夏(各一钱)砂仁(二粒)水煎服。 4.鼻中出黑血不止,名曰衄,乃心热之极,火刑肺金也。夫肺金为心火所克,宜出红血,不宜出黑血矣,得毋疑为肾火之刑母乎。夫肾为肺金之子,安有子杀其母者?然而黑血实肾之色也。心火太盛移其热于肺,而肺受火刑,必求救于肾,肾恶心火之克母,乃出其全力以制心,而心已移热于肺矣,肾即随火而奔入于肺,怒心火之肆恶,并力以相战,肺无可藏之地,肾即逐血而出于鼻,红血而变为黑色。 真有不共戴天之仇,焦头烂额,白日俱昏者矣。治法单泻心中之火,不必泻肾中之水。 盖火息而金安,金安而肾水何至与心相斗哉。方用救丹∶ 黄连(二钱)丹皮(三钱)茯苓(二钱)麦冬(五钱)玄参(一两)生枣仁(三钱) 生地(三钱)柏子仁(一钱)水煎服。连用二剂黑血即止,四剂不再衄。 此方制心火之有余,不损心气之不足,肾见君火之衰,肺金之旺,则报仇之恨已泄,复国之谋已成,自然返兵旋旅,何至穷寇之再追哉。或谓心君已为肾子所,则心气必伤,自宜急泻肾气,毋使追奔为是,何反泻心以助其虐耶?不知肾水原非有余,不过因肺母之难,故奋罔顾身,因心火之起舋?而转伐肾子,非理也。况方中虽泻心火,而正未尝少损心气,名为泻心而实补心也。不过少解其炎氛,以泄肾子之愤,而火即解矣。且肾有补而无泻,何若泻心火之为得哉。 此症用生地冬芩汤麦冬生地(各二两)黄芩(三钱)水煎服。 5.人有热极发斑,身中如红云一片者,人以为内热之极而外发于皮肤矣,孰知此热郁于内,而不能外发之故乎。此等之病,寒热之药,两不宜施。夫火热宜用凉药,内火未有不从外泄者。但火得寒则又闭,微火可以寒解,而盛火不可以寒折,往往得寒凉之味,反遏其外出之机,闭塞而不得泄,有成为发狂而不能治者。若用热药投之,则火以济火,其势必加酷烈,欲不变为亡阳而不可得矣。治法必须和解为得。 第火盛者,水必衰,徒解其火而不益之以水,未必火之遽散也。宜用补水之中而行其散火之法,则火无干燥之虞,而有发越之易也。方用风水散斑汤∶ 玄参(二两)当归(二两)荆芥(三钱)升麻(一钱)生地(一两)水煎服。一剂斑少消,二剂斑又消,三剂斑全消。 此方玄参补阴,以解其浮游之火,当归、生地以补其心胃之血,多用荆芥、升麻风药以解散郁热,则火得水而相制,亦火得风而易扬,全无泻火之品,而已获泻火之效,实有深义耳。 此症用化云汤亦神。 黄连(三钱)当归(一两)玄参(二两)升麻(二钱)水煎服。 6.热极发斑,目睛突出,两手冰冷,此心火内热,所谓亢则害也,而不知又有肝火以助之耳。夫热病宜现热象,何反见寒冷之证乎?盖火极似水耳。热极于心,则四肢之血齐来救心,转无血以养手足,故手足反寒;如冰之冷者,外寒之极,实由于内热之极也。至于目睛突出者,肝开窍于目,而目之大又心之窍也。心火既盛,又得木中之火相助,则火更添焰而炎上,所以直奔其窍而出,但目中之窍细小,不足以畅泄其火,怒气触睛,故突而出也。治法宜泻心火,而更平肝木,木气既舒,心火自散。方用风水散斑汤加减,而症自愈也。 玄参(一两)当归(一两)黄连(三钱)荆芥(三钱)升麻(三钱)白芍(一两) 生地(五钱)水煎服。 此方加白芍、黄连,以黄连泻心火,而白芍平肝火也。又得荆芥、升麻引群药共入于腠理之间,则上下四旁之余热尽消,且不至遏抑其火,有经络未达之虞。此方补多于攻,散火而不耗损真气,庶几有既济之美也。 此症用玄丹升麻汤亦神效。 玄参(半斤)丹皮(三两)升麻(三钱)水煎一碗,一剂饮愈。 7.热极不能睡熟,日夜两眼不闭,人以为心肾不交,火盛之故,谁知是水火两衰之故乎。夫心火最畏肾水之克,而又最爱肾水之生,盖火非水不养也;肾水又最爱心火之生,而又最恶心火之烧,盖水非火不干也。是心肾相爱则相交,心肾相恶则相背,求闭目而神游于华胥之国,自不可得矣。治法补其心中之液,以下降于肾;补其肾中之精,以上滋于心;并调其肝气,以相引于心肾之间,俾相恶者仍至相爱,则相背者自相交矣。方用引交汤∶ 熟地麦冬(各一两)炒枣仁山茱萸沙参(各五钱)茯神(三钱)玄参(五钱) 白芍(二两)炒栀子(三钱)菖蒲破故纸(各五分)水煎服。连服二剂即目闭而酣睡矣。 此方心肾双补,而平其肝气,以清木中之火。盖肝火泻则心火自平,肾水亦旺,势必心气通于肝,而肾气亦通于肝也。心肾既通于肝,而又有菖蒲以引心,破故纸以引肾,介绍同心,自能欢好如初,重结寤寐之交矣。 此症用水火两滋汤亦效。 熟地(三两)肉桂(二钱)菟丝子(一两)水煎服。 8.人肝火内郁结而不伸,闷烦躁急,吐痰黄块者,人以为火郁宜达也,然达之而火愈炽,此乃未尝兼肝肾而同治也。夫肝木有火,火郁而不宣者,虽是外邪蒙之,亦因内无水以润之也。木无水润,则木郁更甚,倘徒用风药,以解肝中之火,不用润剂以荫肝中之水,则熬干肝血,而火益盛矣。倘徒用润剂,以益其肝中之水,不用风剂以舒其肝中之火,则拂抑肝气而郁更深矣。郁深则烦闷于心,火盛则躁急于腹,欲其痰涎之化得乎。治法舒其肝以解火,复补其肾以济水,自然郁结伸而诸症愈也。方用肝肾两舒汤∶ 熟地玄参(各一两)茯苓(三钱)白芍(一两)柴胡(一钱)当归(五钱)甘草炒栀子(各一钱)丹皮(三钱)水煎服。二剂渐轻,四剂全愈。 此方归、芍、柴、栀所以舒肝者,风以吹之也;熟地、玄、丹所以补肾者,雨以溉之也。茯苓、甘草又调和于二者之中,使风雨无太过不及之虞耳。譬如夏令炎蒸,郁极而热,树木枯槁,忽得金风习习,大雨滂沱,则从前郁闷燔燥之气,尽快如扫,而枯槁者倏变为青葱,爽气迎人,岂犹有烦闷躁急等症哉。 此症用快膈汤亦效。 白芍当归熟地(各一两)柴胡甘草(各一钱)生地麦冬(各三钱)枳壳半夏(各三钱)水煎服。 9.人头面红肿,下体自脐以下又现青色,口渴殊甚,似欲发狂,人以为下寒而上热也,谁知是下热之极,而假现风象以欺人乎。若作上热下寒治之,立时发狂而死,必至皮肉尽腐也。此种之病,乃误听方士之言,服金石之药,以助命门之火,强阳善斗,助乐旦夕。而金石之药,必经火,其性燥烈,加之鼓勇浪战,又自动其火,战久则乐极情浓,必然大泄其精,倍于寻常。火极原已耗精,复倍泄精以竭其水,一而再,再而三,必有阴虚火动之忧。无如世人迷而不悟,以秘方为足恃,以杀人之药为灵丹,日日吞咽而不知止,则脏腑无非火气,虽所用饮食未尝不多,然而火极易消,不及生精化水。于是火无水制,自然上腾头面,其头面初犹微红,久则纯红而作肿。然自脐以下,不现红而现青者,以青乃风木之色也。脐下之部位属肾,肾火旺而肾水干,则肝木无所养,于是肝气不自安,乃下求于肾,而肾又作强,火炽肝气欲返于本宫,而燥极不能自还,遂走肾之部位,而外现青色矣。此等症候《内经》亦未尝言及,无怪世人之不识也。夫肝气之逆如此,而火愈上升,欲口之不渴得乎?口渴饮水,止可救胃中之干燥,而不能救五脏之焦枯。势且饮水而口愈渴,安得不发狂哉。治法必须大补其水,而不可大泻其火。盖泻其火,则火息而水竭,亦必死之道也。方用救焚解毒汤∶ 熟地(四两)玄参(二两)麦冬(三两)白芍(三两)金银花(三两)甘菊花(五钱) 牛膝(一两)黄柏(一钱)水煎服。一连数剂,下体之青色除,再服数剂,头面之红肿亦渐愈。此方减半,必再服一月,始无痈疽之害。 盖热极发红,乃是至恶之兆,况现青色,尤为恶之极者。幸脐之上不青,若一见青色,则脏腑肠胃内烂,疮疡痈毒外生,安有性命哉。前古医圣不论及者,以上古之人恬澹冲和,未尝服金石之毒药也。后世人情放荡,觅春药如饴糖,而方士之辈,但知逢迎贵介之欢心,匠意造方,以博裙带之乐,夭人天年,为可痛伤也。我特传此方以救之。以火之有余者,水之不足,故用熟地、麦冬以大益其肾水,又恐熟地、麦冬不足以息燎原之火,又益玄参、甘菊以平其胃中之炎。泻火仍是滋阴之味,则火息而正又无亏。火既上行非引而下之,则水不济而火恐上腾,加之牛膝之润下,使火下降而不上升也。肾水既久枯竭,所补之水,仅可供肾中之自用,安得分余膏而养肝木之子,复佐之白芍以滋肝,则肝木既平,不必取给于肾水,自气还本宫而不至走下而外泄。然而火焚既久,则火毒将成,虽现下之火为水所克,而从前之火毒安能遽消,故又辅之金银花,以消其毒,而更能益阴,是消火之毒,而不消阴之气也。又虑阳火非至阴之味,不能消化于无形,乃少用黄柏以折之,虽黄柏乃大寒之药,然入之大补阴水之中,反能解火之毒,引补水之药,直入于至阴之中,而泻其虚阳之火耳。此方除黄柏不可多用外,其余诸药,必宜如此多用,始能补水之不足,泻火之有余,否则火炽而不可救也。夫救焚之道,刻不可缓,非滂沱大雨,不能止其遍野燎原之火。况火既升腾,胃中得水,不啻如甘露之止渴,大料煎饮,正足以快其所欲,不必虑其多而难受也。 此症用定狂汤亦神效。 熟地(三两)知母(一两)荆芥(五钱)水煎服。一剂即愈。 10.眼目红肿,口舌尽烂,咽喉微痛,两胁胀满,人以为肝火之旺,谁知是肾火之旺乎。夫眼目属肝,两胁亦肝之位,明是肝火之旺,而谓是肾火者何居?以咽喉、口舌之痛烂而知之也。第口舌属心,咽喉属肺,与肾绝不相干,何统以肾火名之?不知肾火龙雷之火也。雷火由地而冲于天,肾火亦由下而升于上,入于胁则胁胀,入于喉则喉痛,入于口舌则口舌烂,入于眼目则眼目肿矣。火无定位,随火之所至而病乃生。今四处尽病,乃肾火之大炽耳。盖各经之火,止流连于一处,断不能口舌、咽喉、眼目、两胁一齐受病也。似乎治法未可独治一经矣。然而各经不可分治,而肾经实可专治,治其肾火,而各经之火尽散也。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之。 熟地(一两)山药(五钱)茯苓(三钱)丹皮(五钱)泽泻(三钱)山茱萸(四钱) 麦冬白芍(各一两)水煎服。一剂两胁之胀满除,二剂眼目之红肿愈,三剂咽喉之痛解,四剂口舌之烂痊也。 六味汤原是纯补真水之药,水足而火自息。又有白芍之舒肝以平木,麦冬之养肺以益金,金生水而水不必去生肝,则水尤易足,而火尤易平也。盖龙雷之火,乃虚火也。虚火得水而即伏,何必泻火以激其怒哉。或曰∶用六味之方而不遵分两进退加减者何也?曰∶夫药投其病,虽佐使之味可多用,病忌其药,虽君主之品自当少减。轻重少殊,又何虑哉。 此症用止沸汤亦佳。 熟地(三两)麦冬(二两)地骨皮(一两)水煎服。 11.寒热时止时发,一日四、五次以为常,热来时躁不可当,寒来时颤不能已,人以为寒邪在阴阳之间也,谁知是火热在心肾之内乎。夫肾与心本相克而相交者也,倘相克而不相交,必至寒热止发之无定。盖心喜寒而不喜热,肾喜热而不喜寒,然而热为肾之所喜,必为心之所恶,寒为心之所喜,必为肾之所恶。肾恶心寒,恐寒气犯肾,远避之而不敢交于心;心恶肾热,恐热气犯心,坚却之而不肯交于肾。然而肾恶心寒,而又恶其不下交于肾,必欲交心而心不受,反以热而凌心矣;心恶肾热而不上交于心,必思交肾而肾又不受,反以寒而犯肾矣。两相犯而相凌,于是因寒热之盛衰,分止发之时候矣。夫心肾原无时不交也,一日之间,寒热之止发无常,因交而发,因不交而即止,又何足怪。惟热来时躁不可当,寒来时颤不能已,实有秘义也。夫热来之时,乃肾气之升腾也。心虽恶热,而心中正寒,宜不发躁,而何以躁?盖寒则心气大虚,虚则惟恐肾气之来攻,乃惧而躁,非热而躁也。寒来之时,乃心气之下降也,肾虽恶寒,而肾中正热,宜不发颤,而何以颤?盖热则肾水大乏,乏则惟恐心气之来夺,乃吝而颤,非寒而颤也。然则欲心之不躁,必须使其不寒,欲肾之不颤,必须使其不热。方用解围汤∶ 人参(五钱)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当归(一两)茯神(五钱)生枣仁(五钱) 柴胡(一钱)白芍(一两)远志(二钱)半夏(二钱)玄参(三钱)菖蒲(一钱)水煎服。二剂寒热减半,躁颤亦减半,再服二剂,前症顿愈。再服二剂,不再发。 此方心肝肾三部均治之药也。欲心肾之交,必须借重肝木为介绍,分往来之寒热,止彼此之躁颤,方能奏功。方中虽止肾热而散心寒,倘肝气不通何能调剂?所以加入柴胡、白芍以大舒其肝中之郁气。盖祖孙不至间隔,而为子为父者,自然愉快矣。宁尚至热躁寒颤之乖离哉。 此症用玄荆汤亦效。 玄参(二两)荆芥(三钱)水煎服。 12.热极止在心头上一块出汗,不啻如雨,四肢他处又复无汗,人以为心热之极也,谁知是小肠之热极乎。夫小肠在脾胃之下,何以火能犯心而出汗乎?不知小肠与心为表里,小肠热而心亦热矣。然而心中无液取给于肾水以养心。倘汗是心中所出,竟同大雨之淋漓,则发汗亡阳,宜立时而化为灰烬,胡能心神守舍,而不发狂哉。 明是小肠之热,水不下行而上出也。第小肠之水便于下行,何故不走阴器,而反走心前之窍耶?正以表里关切,心因小肠而热,小肠即升水以救心,而心无窍可入,遂走于心外之毛窍而出也。然则治法不必治心,仍治小肠,利水以分消其火气,则水自归源,而汗亦不从心头外出也。方用返汗化水汤∶ 茯苓(一两)猪苓(三钱)刘寄奴(三钱)水煎服。一剂而汗止,不必再剂也。 茯苓、猪苓俱是利水之药,加入刘寄奴则能止汗,又善利水,其性又甚速,同茯苓、猪苓从心而直趋于膀胱,由阴器以下泄。因水去之急,而火亦随水而去急也,正不必再泄其火,以伤损夫脏腑耳。 此症用苓连汤亦神。 茯苓(二两)黄连(一钱)水煎服。 13.口舌红肿,不能言语,胃中又觉饥渴之甚,人以为胃火之上升也,第胃火不可动,一动则其势炎上而不可止,非发汗亡阳,必成躁妄发狂矣,安能仅红肿于口舌,不能言语之小症乎?故此火乃心包之火,而非胃火也。夫舌乃心之苗,亦心包之窍也。若心包无火,无非清气上升,则喉舌安闲,语言响亮,迨心包火动,而喉舌无权。况心包之火,乃相火也,相火易于作祟,譬如权臣多欲,欲立威示权,必先从传递喉舌之人始;今相火妄动,而口舌红肿,势所必至。又譬如主人之友,为其仆轻辱,则友亦缄默以求容,若不投以货财,则不能餍其仆之所求,此饥渴之所以来也。治法清其心包之火,而不必泻其胃中之土,恐泻胃而土衰,则心包之火转来生胃,其火愈旺也。方用清火安胃汤∶ 麦冬(一两)石斛(三钱)丹参(三钱)生地(三钱)炒枣仁(五钱)竹叶(一百片)水煎服。一剂语言出,再剂红肿消,三剂而胃中之饥渴亦愈矣。 此方全去消心包之火,而又不泻心中之气,心包火息而胃气自安矣。 此症用玄丹麦冬汤亦效。 玄参丹参麦冬(各一两)水煎服。 14.热症满身皮窍如刺之钻,又复疼痛于骨节之内外,以冷水拍之少止,人以为火出于皮肤也,谁知是火郁于脏腑,乃欲出而不得出之兆也。盖火性原欲炎上,从皮肤而旁出,本非所宜,其人内火既盛,而阳气又旺,火欲外泄,而皮肤坚固,火本郁而又拂其意,遂鼓其勇往之气,而外攻其皮肤,思夺门而出,无如毛窍不可遽开,火不得已仍返于脏腑之内,而作痛,以凉水拍之而少止者。喜其水之润肤,而反相忘其水之能克火矣,非因水之外击,足以散火,而能止痛也。然则治法,亦先泻其脾胃之火,而余火不泻而自泻也。方用攻火汤∶ 大黄(三钱)石膏(五钱)炒栀子(三钱)当归(一两)浓朴(一钱)甘草(一钱) 柴胡(一钱)白芍(三钱)水煎服。一剂火泻,二剂痛除。 此方直泻脾胃之火,又不损脾胃之气,兼舒其肝木之郁,则火尤易消,乃扼要争奇,治火实有秘奥,何必腑腑而清之、脏脏而发之哉。 此症用宣扬散亦佳。 柴胡(一钱)荆芥(二钱)当归(一两)麦冬(一两)天花粉(三钱)水煎服。 15.人有心中火热如焚,自觉火起,即入小肠之经,辄欲小便,急去遗溺,大便随时而出,人以为心火下行,谁知是心与心包二火之作祟乎。夫心包之火,代君司化,君火盛而相火宁,君火衰而相火动。然亦有君火盛而相火亦动者,第君、相二火,不可齐动,齐动而君、相不两立。相火见君火之旺,不敢上夺君权,乃让君而下行,而君火既动无可发泄,心与小肠为表里,自必移其热于小肠,相火随辅君火下行,既入小肠而更引入大肠矣,此二便所以同遗也。治法安二火之动,而热焰自消。方用四物汤加味治之。 熟地(一两)川芎(二钱)当归(一两)白芍(五钱)黄连(二钱)玄参(一两)黄柏(一钱) 车前子(二钱)水煎服。二剂少安,四剂全愈。 四物汤补血之神剂也。火动由于血燥,补其血而脏腑无干涸之虞,凉其血而火焰无浮游之害。况黄连入心以清君火,黄柏入心包以清相火。加车前利水,引二火直走膀胱,从水化而尽泄之,又何乱经之虑哉。 此症用二地汤亦佳。 生地熟地当归(各一两)人参(三钱)黄连(一钱)肉桂(五分)水煎服。 16.人有大怒之后,周身百节俱疼,胸腹且胀,两目紧闭,逆冷,手指甲青黑色,人以为阴症伤寒也。谁知是火热之病乎。夫阴症似阳,阳症似阴,最宜分辨,此病乃阳症似阴也。手指甲现青黑色,阴症之外象也。逆冷非寒极乎,不知内热之极,反见外寒,乃似寒而非寒也。大怒不解,必伤其肝,肝气甚急,肝叶极张。一怒而肝之气更急,而肝之叶更张,血沸而火起,有不可止拂之势。肝主筋,火起而筋乃挛束作痛。火欲外焚,而痰又内结,痰火相搏,湿气无可散之路,乃走其湿于手足之四末。指甲者,筋之余也,故现青黑之色。手足逆冷,而胸腹正大热也。治法平其肝气,散其内热,而外寒之象自散矣。方用平肝舒筋汤∶ 柴胡(一钱)白芍(一两)牛膝生地丹皮炒栀子(各三钱)当归(五钱) 陈皮甘草(各一钱)神曲(五分)秦艽乌药(各一钱)防风(三分)水煎服。一剂目开,二剂痛止,三剂胀除,四剂诸症尽愈。 此方所用之药,俱入肝经以解其怒气也。怒气解而火自平矣,火平而筋舒,必至之理也。人见此等之症,往往信之不深,不敢轻用此等之药,遂至杀人,以阴阳之难辨也。然我更有辨之之法∶与水探之,饮水而不吐者,乃阳症;饮水而即吐者,乃阴症。倘饮水不吐即以此方投之,何至有误哉。 此症用息怒汤亦效。 白芍(三两)柴胡(二钱)丹皮(五钱)炒栀子(三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
五暑症门十一则目录
1.行役负贩,驰驱于烈日之下,感触暑气,一时猝倒,是中热也
2.膏粱子弟,多食瓜果,以寒其胃,忽感暑气,一时猝倒,是中暑也
3.中暑气不能升降,霍乱吐泻,角弓反张,寒热交作,心胸烦闷,是阴阳拂乱也
4.中暑热之气,腹中疼痛,欲吐不能,欲泻不得,此名为干霍乱也
5.中暑热极发狂,登高而呼,弃衣而走,见水而投,是胃火相助也
6.中暑热症大汗如雨,一出而不能止者
7.中暑热极,妄见妄言,宛如见鬼,然人又安静不生烦躁,口不甚渴
8.中暑热,吐血倾盆,纯是紫黑之色,气喘作胀,不能卧倒,口渴饮水,又复不快者
9.中暑热之气,两足冰冷,上身火热,烦躁不安,饮水则吐者
10.夏日自汗,两足逆冷至膝下,腹胀满,不省人事者
11.冬时寒令,偶开笥箱以取绵衣,觉有一裹热气冲鼻,须臾烦渴呕吐,洒洒恶寒,翕翕发热,恶食喜水,大便欲去不去者
五暑症门十一则
正文:
1.行役负贩,驰驱于烈日之下,感触暑气,一时猝倒,人以为中暑也,谁知是中热乎。夫暑者热之谓也,暑亦热也,何以分之?盖暑之热由外而入,之热由内而出。行役负贩者,驰驱劳苦,内热欲出,而外暑遏抑,故一时猝倒,是暑在外而热闭之也。倘止治暑而不宣扬内热之气,则气闭于内,而热反不散矣。治法宜散其内热,而佐之以消暑之味。方用救丹∶ 青蒿(五钱)茯神(三钱)白术(三钱)香薷(一钱)知母(一钱)干葛(一钱) 甘草(五分)水煎服。 一剂气通,二剂热散,不必三剂。 此方用青蒿平胃中之火,又解暑热之气,故以之为君。香薷解暑,干葛散热,故以之为佐。又虑内热之极,但散而不寒,则火恐炎上,故加知母以凉之,用白术、茯苓利腰脐而通膀胱,使火热之气俱从下而趋于小肠以尽出也。火既下行,自然不逆而上冲,而外暑、内热各消化于乌有矣。 此症用解暑散亦效。 香薷茯苓(各三钱)甘草黄连(各一钱)白术(一两)白扁豆(二钱)白豆蔻(一粒)水煎服。一剂即愈。 2.膏粱子弟,多食瓜果,以寒其胃,忽感暑气,一时猝倒,是中暑也。盖膏粱之人,天禀原弱,又加多欲,未有不内寒者也。复加之瓜果,以增其寒凉,内寒之极,外热反易于深入。阴虚之人,暑气即乘其虚而入之。治法不可祛暑为先,必须补气为主。然既因阴虚,以至阳邪之中,似宜补阴为主。不知阳邪之入脾,根据阴气也。 补阴则阴气虽旺,转为阳邪之所喜,阳得阴而相合,正恐阴弱不能相配,若一旦助其阴气,无论阴难却阳,而阳邪且久居之而生变矣。惟补其阳气,则阳气健旺,益之散暑之味,则邪阳不敢与正阳相敌,必不战而自走也。方用∶ 人参(五钱)茯神(五钱)白术(五钱)香薷(二钱)白扁豆(二钱)陈皮(五分) 甘草(一钱)水煎服。一剂气回,二剂暑尽散。 此方名为散暑回阳汤,方中参、苓、术、豆俱是健脾补气之药,以回其阳。用香薷一味,以散其暑。何多少轻重之悬殊乎?不知阴虚者,脾阴之虚也。脾虽属阴,非补阳之药不能效。况阳邪甚盛,非多用何以相敌乎。倘少少用之,恐有败衄难遏之虞,即或取胜,暑退而元气未能骤复。与其暑去而后补阳,何若于邪旺之日,而多用之,正既无亏,而邪又去速之为益哉。 此症用加味四君汤亦效。 人参白术(各五钱)甘草香薷(各一钱)茯苓(三钱)炮姜(三分)水煎服。二剂愈。 3.中暑气不能升降,霍乱吐泻,角弓反张,寒热交作,心胸烦闷,人以为暑气之内热也,谁知是阴阳之拂乱乎。人身阴阳之气和,则邪不能相干。苟阴阳不能相交,而邪即乘其虚而入之矣。且邪之入人脏腑也,助强而不助弱,见阴之强而即助阴,见阳之强而即助阳,夏令之人多阴虚阳旺,邪乘阴虚而入,本欺阴之弱也。然见阳气之旺又助阳而不助阴。阴见邪之助阳也,又妒阳之旺而相战,阳又嫌邪之党阳也,欲嫁其邪于阴,而阴又不受,于是阴阳反乱,气不相通,上不能升,下不能降,霍乱吐泻拂于中,角弓反张困于外,阴不交于阳而作寒,阳不交于阴而作热。心胸之内竟成战场之地,安得而不烦闷哉。然则治法和其阴阳之气,而少佐之以祛暑之剂,缓以调之,不必骤以折之也。方用和合阴阳汤∶ 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五钱)香薷(一钱)藿香(一钱)苏叶(一钱) 浓朴(五分)陈皮(三分)枳壳(三分)砂仁(一粒)天花粉(一钱)水煎探冷,徐徐服之。 一剂阴阳和,二剂各症愈,不必三剂。 此方分阴阳之清浊,通上下之浮沉,调和于拂逆之时,实有奇功,以其助正而不增火,祛邪而不伤气,化有事为无事也。 此症用加减六君汤亦效。 人参茯苓白芍(各三钱)白术(一两)香薷(一钱)砂仁(一粒)陈皮(五分)半夏(一钱)水煎服。一剂即平。 4.中暑热之气,腹中疼痛,欲吐不能,欲泻不得,此名为干霍乱也。夫邪入胃中,得吐则邪越于上,邪入腹中,得泻则邪趋于下矣。邪越于上,则邪不入于中,邪趋于下,则邪不留于内。今不吐不泻,则邪不上不下,坚居于中焦。譬如贼人反叛,虽四境安宁,而一时生变喋血于城门,横尸于内地,斯时非奋罔顾身之将,号召忠勇,冒矢石而夺门靖难,乌能安反侧于顷刻,定祸患于须臾哉。治法急用∶ 人参(一两)瓜蒂(七个)水煎一大碗。饮之即吐,而愈矣。 此方名为人参瓜蒂散。此等之病,脉必沉伏,不吐则死,古人亦知用瓜蒂吐之,但不敢加入人参耳。盖此症原因,胃气之虚,以致暑邪之入,今加大吐则胃必更伤,非用人参则不能于吐中而安其胃气也。且胃气素虚,而暑邪壅遏,虽用瓜蒂以吐之,而气怯不能上送,往往有欲吐而不肯吐者,即或动吐,而吐亦不多,则邪何能遽出乎。惟用人参至一两之多,则阳气大旺,力能祛邪而上涌。况得瓜蒂以助之,安得而不大吐哉。邪因吐而遽散,而正气又复无伤。譬如内乱一定而民安物阜,仍是敉宁之日,何至动四郊之多垒哉。 此症用参芦汤亦佳。 人参芦(二两)煎滚汤(一碗,和之井水一碗,少入盐和匀饮之,以鹅翎扫喉,引其呕吐,吐出即安,然不吐而能受,亦愈也。) 5.中暑热极发狂,登高而呼,弃衣而走,见水而投,人以为暑毒之侵,谁知胃火之相助乎。夫暑热之入人脏腑也,多犯心而不犯胃。盖暑与心俱属火也,胃则心之子也,胃见暑邪之犯心,即发其土中之火以相卫。胃乃多气多血之府,火不发则已,发则其酷烈之威,每不可当。暑邪畏胃火之强,益遁入于心,而心又喜寒不喜热,畏暑邪之直入,不敢自安,胃火怒,暑邪之直入于心中而不出,乃纵其火,以焚烧于心之外,心又安禁二火之相逼乎?势必下堂而走,心君一出,而神无所根据,于是随火炽而飞越。登高而呼者,火腾于上以呼救援也;弃衣而走者,憎衣之添热也;见水而投者,喜水之克火也。此时心中无津液之养,皮肤之外,必多汗出亡阳,是阴阳两竭之病,至危至急之候。苟不大泻其火,则燎原之焰,何以扑灭乎。方用三圣汤∶ 人参(三两)石膏(三两)玄参(三两)水煎数碗,灌之,一剂狂定,二剂神安,不可用三剂也。另用缓图汤∶ 玄参(二两)人参(一两)麦冬(一两)青蒿(一两)水煎服。二剂而暑热两解矣。 三圣汤用石膏至三两,用人参、玄参各至三两,未免少有霸气。然火热之极,非杯水可息,苟不重用,则烁干肾水立成乌烬。方中石膏虽多,而人参之分两与之相同,实足以驱驾其白虎之威,故但能泻胃中之火,而断不至伤胃中之气。玄参又能滋润生水,水生而火尤易灭也。至于缓图汤不用石膏者,以胃中之火既已大泻,所存者不过余烟断焰,时起时灭,何必再用阴风大雨以洗濯之?故又改用麦冬、青蒿既益其阴,又息其火,使细雨绸缪之为得也。或问∶因暑发狂,似宜消暑,乃三圣汤但泻火而罔顾暑,何以能奏功耶?不知暑亦火也,泻火即泻暑矣。使泻火之中加入香薷、藿香清暑之药,则石膏欲下降,而香薷、藿香又欲外散,转足以掣石膏之手,反不能直泻其火矣。 此症用三清汤救之亦神。 玄参(四两)石膏(一两)青蒿(一两)水煎服。一剂即安。 6.中暑热症自必多汗,今有大汗如雨,一出而不能止者,人以为发汗亡阳必死之症也,谁知是发汗亡阴之死症乎。夫暑热伤心,汗自外泄,然而心中无汗也,何以有汗?此汗乃生于肾,而非生于心也。盖心中之液,肾生之也,岂心之汗非肾之所出乎。虽汗出亡阳,乃阳旺而非阴虚。但阴不能制阳,而阳始旺;亦阴不能摄阳,而阳始亡。顾阴阳原两相根也,阴不能摄阳,而阳能恋阴,则阳尚可回于阴之中,而无如其阳一出而不返也。阴根于阳,见阳之出而不留,亦且随之俱出,罄其肾中之精,尽化为汗而大泄,试思心中之液几何,竟能发如雨之汗乎?明是肾之汗而非心之汗也。汗既是肾而非心,则亡亦是阴而非阳矣。然则听其亡阴而死乎,尚有救死之法在。方用救亡生阴丹∶ 人参(二两)熟地(四两)山茱萸(二两)北五味(五钱)茯神(一两)白芍(一两)水煎服。 此方熟地、山萸、五味子均是填精补水之味,茯神安其心,白芍收其魂,人参回其阳,此人之所知也。阴已外亡,非填其精髓,何以灌注涸竭之阴;阳已外亡,非补其关元,何以招其散失之阳。山茱、五味补阴之中,仍是收敛之剂,阴得补而水生,则肾中有本;汗得补而液转,则心内无伤。又得茯神以安之,白芍以收之,则阳回阴返,自有神捷之机也。 此症用人参青蒿汤亦神。 人参(二两)生地麦冬(各一两)青蒿(五钱)北五味子(一钱)水煎服。汗止即生,否则无救。 7.中暑热极,妄见妄言,宛如见鬼,然人又安静不生烦躁,口不甚渴,此是寒极相战,寒引神出,有似于狂,而非热极发狂也。夫中暑明是热症,何以热能变寒而有似狂之症也?盖其人阴气素虚,阳气又复不旺,暑热之邪乘其阴阳两衰,由肺以入心。而心气不足,神实时越出以遁于肾,而肾中阴寒之气上升,则暑自出于心之外,流连于肺经之内矣。暑邪既已退出于心外,而心君尚恐暑邪之来侵,乃根据其肝木之母以安神。心神入于肝则肝魂不宁,乃游出于躯壳之外,因而妄见鬼神,而妄言诡异也。魂既外游,而神居魂室,反得享其宁静之福。况肝木原无火旺,而肾中阴寒之气,相逼心君,正借以杜暑邪之侵,且恃之无恐,何生烦躁乎?惟是肺气独受暑邪,火刑金而作渴,然肾见肺母之被刑,乃阴寒之气直冲而上以救肺,故口虽渴而不甚也。然则治法奈何?散肺中之暑邪,补脾胃之土气;土气一旺而肺气亦旺矣。 肺旺可以敌邪,又得散邪之药,自然暑气难留,暑散而魂归神返,必至之势也。方用护金汤∶ 麦冬(一两)人参(三钱)百合(五钱)茯苓(三钱)紫菀(一钱)香薷(一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二剂即愈。 此方但补肺脾胃之气,不去救心以益寒,不去助肾以泻火,不去补肝以逐神,而魂自归肝,神自返心者,以邪有所制,何必逐邪之太甚,正未大虚,何必补正之太多。不可因邪居于上而下治,正轻于下而重治也。 此症用人参麦冬汤亦妙。 人参(二两)麦冬(三两)水煎服。 8.中暑热,吐血倾盆,纯是紫黑之色,气喘作胀,不能卧倒,口渴饮水,又复不快,人以为暑热之极而动血也,谁知是肾热之极而呕血乎。夫明是中暑以动吐血,反属之肾热者?盖暑火以引动肾火也。夫肾中之火,龙雷之火也。龙雷原伏于地,夏月则地下甚寒,龙雷不能下藏而多上泄,其怒气所激,而成霹雳之猛,火光划天,大雨如注,往往然也。人身亦有龙雷之火,下伏于肾,其气每与天之龙雷相应。暑气者,亦天之龙雷火也。暑热之极,而龙雷乃从地出,非同气相引之明验乎。人身龙雷之火不动,则暑气不能相引。苟肾水原亏,肾火先跃跃欲动,一遇天之龙火,同气相感,安得不勃然振兴哉。既已勃然振兴,而两火相激,其势更烈,乃直冲而上,挟胃中所有之血而大吐矣。胃血宜红,而色变紫黑者,正显其龙雷之气也。凡龙雷所劈之处,树木必变紫黑之色,所过脏腑何独不然。其所过之胃气,必然大伤,气伤则逆,气逆则喘。胃气既伤,何能遽生新血以养胃乎,此胸胁之所以作胀也。 胃为肾之关门,关门不闭,夜无开阖之权,安能卧哉。血吐则液干,液干则口渴,内水不足,必索外水以救焚,乃饮之水而不快,以龙雷之火乃阴火而非阳火也。治法宜大补其肾中之水,以制龙雷之火,不可大泻其龙雷之火,以伤其胃中之气也。 方用沛霖膏∶ 玄参(二两)人参(一两)生地(二两)麦冬(二两)牛膝(五钱)荆芥(炒黑,三钱)水煎服。一剂血止,二剂喘胀消,三剂口亦不渴,四剂全愈。愈后仍服六味地黄丸可也。 此方大补肾水,水足而龙雷之火自归于肾之宅。火既安于肾宅,血自止于胃关,何必用黄柏、知母以泻火,用香薷、藿香以散暑哉。况泻火而火愈炽,必至伤损夫胃土,散暑而暑难退,必至消耗夫肺金,势必血不可止,火不可灭,而死矣。 此症用丹蒿汤亦神。 丹皮(三两)荆芥(三钱)青蒿(一两)水煎服。 9.中暑热之气,两足冰冷,上身火热,烦躁不安,饮水则吐,人以为下寒上热之症,乃暑气之阻隔阴阳也,谁知是暑散而肾火不能下归之故乎。人身龙雷之火,因暑气相感,乃奔腾而上。世医不知治法,徒泻其暑热之气,不知引火归源,于是暑热已散,龙雷之火下不可归,乃留于上焦而作热矣。火既尽升于上焦,则下焦无火,安得不两足如冰耶。火在上而寒在下,两相攻击,中焦之地排难解纷,两不相合,烦躁不安,有自来也。上热熏肺,口必渴也。饮水止可救上焦之热,及至中焦已非所宜。况下焦纯寒,冷水正其所恶,欲不吐得乎。治法不可治暑,而并不可泻火,不特不可泻火,必须补火。盖龙雷之火,虚火也。实火可泻,虚火宜补。然而补火之中,仍须补水以济之,补水者,补肾中之真水也。真火非真水不归,真火得真水以相合,则下藏肾中,不至有再升之患也。方用八味地黄汤∶ 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山药(五钱)丹皮茯苓泽泻(各三钱)肉桂(一钱) 附子(一分)水煎,探冷冻饮料之。一剂两足温矣,再剂上身之火热尽散,中焦之烦躁亦安,且不思饮水矣。 六味地黄汤补水之神药,桂、附引火之神丹,水火既济,何至阴阳之反背乎。 此症用还肾汤亦效。 熟地(三两)甘草(一钱)肉桂(五分)牛膝(五钱)水煎服。 10.人有夏日自汗,两足逆冷至膝下,腹胀满,不省人事,人以为阳微之厥也。谁知是伤暑而湿气不解乎。夫湿从下受,湿感于人身,未有不先从下而上,故所发之病,亦必先见于下。湿病得汗,则湿邪可从汗而解矣。何自汗而湿仍不解耶?盖湿病而又感暑气,自汗止可解暑,而不能解湿,以暑热浮于上身,而湿邪中于下体,汗解于阳分,而不解于阴分耳。治法利小便以解湿,逐热邪以解暑,则上下之气通,而湿与暑尽散矣。方用解利汤∶ 石膏(二钱)知母(一钱)甘草(五分)半夏(一钱)白术(三钱)猪苓(一钱)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肉桂(一分)水煎服。连服十剂全愈。 此方乃五苓散、白虎汤之合方也。湿因暑病不祛暑,则湿不易消,故用白虎汤于五苓散中,解暑利湿而兼用之也。 此症用清暑定逆汤亦佳。 白术山药薏仁(各五钱)肉桂(三分)香薷(一钱)陈皮(三分)人参(二钱)茯苓(三钱)水煎服。 11.人有冬时寒令,偶开笥箱以取绵衣,觉有一裹热气冲鼻,须臾烦渴呕吐,洒洒恶寒,翕翕发热,恶食喜水,大便欲去不去,人皆以为中恶也,谁知是伤暑之病乎。 夫冬月有何暑气之侵人,谓之伤暑?不知气虚之人,遇邪即感,不必值酷热炎氛,奔走烈日之中,而始能伤暑也。或坐于高堂,或眠于静室,避暑而反得暑者正比比也。是暑气之侵人每不在热,而在寒,衣裳被褥晒之,盛暑夹热收藏于笥箱之内,其暑气未发,一旦开泄,气盛之人自不能干,倘体虚气弱,偶尔感触,正易中伤,及至中伤而暑气必发矣。况冬时人身外寒内热,以热投热,病发必速,故闻其气而即病也。治法不可以伤寒法治之,当舍时从症,仍治其暑气而各症自消。方用香薷饮加减治之。 人参(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二钱)香薷(二钱)黄连(五分)甘草(三分)陈皮(五分) 扁豆(二钱)浓朴(五分)水煎服。一剂而愈,不必再剂。 若执冬令无伤暑之症,拘香薷非治寒之方,不固泥乎甚矣。医道之宜通变,而治病之贵审问也。 此症用补气化暑丹亦效。 人参(二钱)茯苓白术麦冬(各三钱)香薷(一钱)砂仁(一粒)陈皮炮姜神曲(各三分)水煎服。一剂即愈。
六燥症门十五则
1.日间口燥,舌上无津,至夜卧又复润泽,阴不交阳之症
2.夜不能寐,口中无津,舌上干燥,或开裂纹,或生疮点,心燥之症
3.咳嗽,吐痰不已,皮肤不泽,少动则喘,肺燥之症
4.两胁胀满,皮肤如虫之咬,干呕而不吐酸,肝气之燥症
5.口渴善饮,时发烦躁,喜静而不喜动,见水果则快,遇热汤则憎,胃气之燥症
6.肌肉消瘦,四肢如削,皮肤飞屑,口渴饮水,脾燥之病
7.目痛之后,眼角刺触,羞明喜暗,胆血干燥症
8.双目不痛,瞳神日加紧小,口干舌苦,心包干燥症
9.秋后闭结不能大便,此燥伤肺金,而大肠亦燥
10.夏秋之间,小便不通,点滴不出,肺燥而膀胱亦燥症
11.人有消渴饮水,时而渴甚,时而渴轻,三焦之气燥症
12.大病之后,小肠细小不能出溺,胀甚欲死,小肠之干燥症
13.阴耗而思色降精,小便道涩如淋,心液之燥症
14.阴痿而竭精,大小便牵痛,数至圊不得便,愈便则愈痛,愈痛则愈便,肾水之燥症
15.阴精大泄不止,其阴不倒,精尽继血,水燥之极症
正文
1.人有日间口燥,舌上无津,至夜卧又复润泽,人以为阳虚之燥也,谁知是阴畏阳火之燥,而不交于阳乎。夫阳旺则阴衰,阳衰则阴旺,口燥之病,阴阳两虚之症也。然夜燥而日不燥,乃阴气之虚,日燥而夜不燥,乃阳火之旺。夫肾中之水,阴水也。舌上廉泉之水,乃肾水所注,肾水无时不注于廉泉之穴,则舌上不致干枯,胡为阳火遽至于烁竭哉。且肾水一干,则日夜皆当焦涸,何能日燥而夜不燥乎?此症盖阳火甚旺,而阴水尚未至大衰,然止可自顾以保其阴,不能分润以济其阳,于是坚守其阴于下焦,不肯上交于阳位,自然上焦火炽而口燥也。治法不必泻阳火之旺,惟补其真阴之水,则水足以济阳矣。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治之。 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山药(五钱)丹皮泽泻茯苓(各三钱)麦冬(一两)五味(一钱)水煎服。连服数剂自愈。 此方专补肾水,加麦冬、五味以补肺,肺肾相资,则水尤易生,阳得阴而化,亦阳得阴而平。阴既相济,阳又不旺,安得口之再燥哉。 此症用灌舌丹亦佳。 熟地麦冬(各一两)沙参地骨皮(各五钱)水煎服。 2.人有夜不能寐,口中无津,舌上干燥,或开裂纹,或生疮点,人以为火起于心,谁知是燥在于心乎。夫心属火,然而心火无水,则火为未济之火也。既济之火,则火安于心宫;未济之火,则火郁于心内。火郁不宣,则各脏腑之气不敢相通,而津液愈少,不能养心而心益燥矣,何能上润于口舌哉。开裂、生点必至之势也。治法大补其心中之津,则心不燥而口舌自润。然而徒补其津,亦未必大润也。盖心中之液,乃肾内之精也。肾水上交于心,则成既济之火,补肾以生心,乌可缓哉。方用心肾两资汤∶ 人参(三钱)茯神(三钱)柏子仁(一钱)炒枣仁(三钱)麦冬(五钱)北五味(一钱) 熟地(一两)丹参(二钱)沙参(三钱)山茱萸(三钱)芡实(三钱)山药(三钱)菟丝子(二钱)水煎服。连服十剂,夜卧安而口中生津,诸症尽愈。 此方心肾同治,补火而水足以相济,补水而火足以相生。故不见焦焚之苦,而反获渥之欢也。 此症夜清汤亦效。 人参麦冬(各一两)甘草(一钱)柏子仁菟丝子(各三钱)玄参炒枣仁(各五钱) 黄连(三分)水煎服。 3.人有咳嗽,吐痰不已,皮肤不泽,少动则喘,此燥在于肺也。《内经》云∶夏伤于热,秋必病燥。咳嗽吐痰,皮肤不泽而动喘,皆燥病也。议者谓燥症必须补肾,肾水干枯而燥症乃成。然而此燥非因肾之干枯而来,因夏伤于热以耗损肺金之气,不必去补肾水,但润脾而肺之燥可解。虽然脾为肺之母,而肾乃肺之子,补脾以益肺之气,补肾而不损肺之气,子母相治而相济,肺气不更加润泽乎。方用子母两濡汤∶ 麦冬(五钱)天冬(三钱)紫菀(一钱)甘草(三分)苏叶(五分)天花粉(一钱) 熟地(五钱)玄参(三钱)丹皮(二钱)牛膝(一钱)水煎服。一剂气平,二剂嗽轻,连服十剂痰少而喘嗽俱愈。 此方肺、脾、肾同治之方也。方名子母两濡,似乎止言脾肾也,然而治脾治肾,无非治肺也。 脾肾濡,而肺气安有独燥者哉。 此症用宁嗽丹亦佳。 麦冬(二两)五味子(二钱)天冬(三钱)生地(一两)桑白皮(二钱)款冬花紫菀桔梗(各一钱)甘草(五分)牛膝(三钱)水煎服。 4.人有两胁胀满,皮肤如虫之咬,干呕而不吐酸,人以为肝气之逆,谁知是肝气之燥乎。夫肝藏血者也,肝中有血,则肝润而气舒;肝中无血,则肝燥而气郁。肝气既郁,则伏而不宣,必下克脾胃之土,而土之气不能运,何以化精微以生肺气乎。 故伤于中则胀满、呕吐之症生;伤于外则皮毛拂抑之象见。似乎肝气之逆,而实乃肝气之燥也。肝燥必当润肝,然而肝燥由于肾亏,滋肝而不补肾,则肝之燥止可少润于目前,而不能久润于常久,必大滋乎肾,肾濡而肝亦濡也。方用水木两生汤∶ 熟地(一两)白芍(一两)茯苓(三钱)柴胡(一钱)陈皮(一钱)甘草(三分)神曲(五分) 白术(三钱)甘菊花(二钱)枸杞子(二钱)牛膝(三钱)玄参(三钱)水煎服。二剂而肝血生,四剂而肝燥解。 或谓肝燥而用白芍、熟地濡润之药,自宜建功,乃用白术、茯苓、柴胡、神曲之类,不以燥益燥乎?不知过于濡润反不能受濡润之益,以脾喜燥也。脾燥而不过用濡润之药,则脾土健旺,自能易受润泽而化精微。否则纯于濡润,未免太湿矣。 脾先受损,安能资益夫肝经,以生血而解燥哉。用燥于湿之中,正善于治燥耳。 此症用濡木饮亦效。 白芍(一两)熟地川芎(各五钱)柴胡香附炒栀子神曲(各五分)白豆蔻(一粒)水煎服。 5.人有口渴善饮,时发烦躁,喜静而不喜动,见水果则快,遇热汤则憎,人以为胃火之盛也,谁知是胃气之燥乎。夫胃本属土,土似喜火而不喜水。然而土无水气,则土成焦土,何以生物哉?况胃中之土,阳土也,阳土非阴水不养。胃中无水断难化物,水衰而物难化,故土之望水以解其干涸者,不啻如大旱之望时雨也。且人静则火降,人动则火起,内火既盛,自索外水以相救,喜饮水而恶热汤,又何疑乎。第燥之势尚未至于热,然燥之极必至热之极矣。治法解燥须清热也。方用清解汤∶ 玄参(一两)生地(五钱)甘菊花(三钱)天花粉(三钱)茯苓(三钱)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沙参(三钱)水煎服。连服四剂,而烦躁除,再服四剂,口渴亦解,再服四剂,全愈。 此方平阳明胃火者居其半,平少阴相火者居其半。盖阳明胃火必得相火之助,而势乃烈。虽治燥不必泻火,然土燥即火炽之原,先平其相火,则胃火失势,而燥尤易解,此先发制火,乃妙法也。 此症用润土汤亦效。 玄参生地(各一两)甘草(一钱)地骨皮(五钱)茯苓(三钱)水煎服。 6.人有肌肉消瘦,四肢如削,皮肤飞屑,口渴饮水,人以为风消之症,谁知是脾燥之病乎。盖脾燥由于肺燥,而肺燥由于胃燥也。胃燥必至胃热,而胃热必移其热于脾,脾热而燥乃成矣。夫脾为湿土,本喜燥也,何反成风消之症乎?脾最惧者肝木也,木能克土,肝怒胃火逃窜,见胃火之入脾,即挟其风木之气以相侮,脾畏肝木不敢不受其风,风火相合,安得而不燥乎。脾燥而何能外荣,是以内外交困,而风消之症成。方用散消汤治之。 麦冬(一两)玄参(二两)柴胡(一钱)水煎服。四剂口渴止,八剂肢肤润,二十剂不再消也。 此方润肺而不润脾,何脾消之症能愈?以症成于肺,故润肺而脾亦润也。方中加柴胡于二味之中,大有深意。柴胡最抒肝气,肝抒则肝不克脾,脾气得养。况又泻其脾肺之火,火息而风不扬,此脾燥之所以易解,而风消不难愈也。 此症用丹白生母汤亦效。 白芍生地(各一两)丹皮(五钱)知母(一钱)水煎服。 7.人有目痛之后,眼角刺触,羞明喜暗,此胆血之干燥也。夫胆属木,木中有汁,是木必得水而后养也。胆之系通于目,故胆病而目亦病矣。然而胆之系通于目,不若肝之窍开于目也。目无血而燥,宜是肝之病而非胆之病。然而肝胆为表里,肝燥而胆亦燥矣。胆与肝皆主藏而不泻,胆汁藏而目明,胆汁泻而目暗。盖胆中之汁,即胆内之血也,血少则汁少,汁少即不能养胆养目矣。治法不可徒治其目也,亟宜滋胆中之汁,尤不可止治其胆,更宜润肝中之血,而胆之汁自润,目之火自解矣。 方用四物汤加味治之。 熟地(一两)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白芍(一两)柴胡(一钱)甘菊花(三钱)白蒺藜(一钱五分)水煎服。连服四剂而目痛之疾自除,再服四剂而羞明喜暗之病去。 四物汤补血,补肝中之血也,补肝而胆在其中矣。且四物汤尤入心肾,心得之而濡,不来助胆之火;肾得之而泽,不来盗胆之气。心肝肾全无干燥之虞,而胆岂独燥乎?所以服之而奏功也。 此症用甘风丹荆汤亦效。 丹皮(一两)防风(五分)荆芥(五分)甘菊花(五钱)水煎服。 8.人有双目不痛,瞳神日加紧小,口干舌苦,人以为心火之旺也,谁知是心包之干燥乎。夫目之系通于五脏,不止心包之一经也。瞳神之光,心肾之光也;心肾之光,心肾之精也。然而心之精,必得肾之精,交于心包,而后心肾之精始得上交于目。盖心君无为,而心包有为也。所以心包属火,全恃肾水之滋益。肾不交于心包,即心包不交于心,火无水济,则心包无非火气,干燥之极,何能内润心而外润目乎?然则瞳神之紧小,皆心包之无水,由于肾水之干枯也。补肾以滋心包,乌可缓哉。 方用救瞳汤∶ 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甘菊花(三钱)玄参(一两)柴胡(五分)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山药(三钱)丹皮(五钱)水煎服。 此方乃肝肾同治之法也,心包无水,不治心包而滋肝肾者,以肝乃心包之母也。 肝取给于外家,以大益其子舍,势甚便而理甚顺,紧急之形,不化为宽大之象哉。 此症用菊女饮亦效。 女贞子(一两)甘菊花(五钱)麦冬(五钱)水煎服。 9.人有秋后闭结不能大便,此燥伤肺金,而大肠亦燥,非大肠之火也。盖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燥而大肠不能独润。且大肠之能开能阖者,肾气主之也。肾足而大肠有津,肾涸而大肠无泽。是大肠之不燥,全藉乎肾水之相资也。然肾水不能自生,肺金乃肾之母,肺润则易于生水,肺衰则难于生水,肾水无源,救肾不暇,何能顾大肠哉。治法惟补肺肾,而大肠自润矣。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之。 熟地(一两)山药(三钱)山茱萸(四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三钱) 麦冬(一两)北五味(一钱)水煎服。连服四剂自通。 切戒用大黄、芒硝以开结也。盖此病本伤阴之症,又加劫阴之药,重伤其阴,必成为阳结之症,使腹中作痛,百计导之而不得出,不更可危哉。何若大补其肺肾之阴,使阴足而阳自化之为得耶。 此症用冬归汤亦效。 麦冬当归(各二两)水煎服。 10.人有夏秋之间,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人以为膀胱之热结,谁知是肺燥而膀胱亦燥乎。夫膀胱之能通者,由于肾气之足,亦由于肺气之足也。膀胱与肾为表里,而肺为水道之上游,二经足而水有源流,二经虚而水多阻滞。况干燥之至,既亏清肃之行,复少化生之气,膀胱之中纯是干枯之象,从何处以导其细流哉。此小便之不通,实无水之可化也。治法不可徒润膀胱,而亟当润肺;尤不可徒润夫肺,尤当大补夫肾。肾水足而膀胱自然滂沛,何虞于燥结哉。方用启结生阴汤∶ 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车前子(三钱)薏仁(五钱)麦冬(五钱)益智仁(一钱) 肉桂(一分)沙参(三钱)山药(四钱)水煎服。 此方补肾而仍补肺者,滋其生水之源也。补中而仍用通法者,水得补而无停滞之苦,则水通而益收补之利也。加益智以防其遗,加肉桂以引其路。滂沛之水自然直趋膀胱,燥者不燥,而闭者不闭矣。 此症用柏桂生麦汤亦效。 麦冬(一两)黄柏(三钱)生地(五钱)肉桂(三分)水煎服。 11.人有消渴饮水,时而渴甚,时而渴轻,人以为心肾二火之沸腾,谁知是三焦之气燥乎。夫消症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三焦之火炽也。下焦火动,而上、中二焦之火翕然相从,故尔渴甚。迨下焦火息,而中、上二焦之火浮游不定,故又时而渴轻。三焦同是一火,何悉听于下焦之令?盖下焦之火,一发而不可遏,故下焦之火,宜静而不宜动,又易动而难静也。必得肾中之水以相制,肾旺而水静,肾虚而水动矣。天下安有肾足之人哉,肾水虚而取资于水者又多也。水亏奚能制火乎?火动必烁干三焦之气,则三焦更燥,势必仰望于外水之相救,以迅止其大渴也。欲解三焦之渴,舍补肾水何法哉。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之。 熟地(二两)山茱萸(一两)茯苓(五钱)山药(五钱)丹皮(一两)泽泻(五钱)麦冬(一两) 北五味子(二钱)水煎服。十剂渴轻,二十剂渴解,三十剂全愈。 六味治肾,更加麦冬、五味以治肺者,非止清肺金之火也。盖补肺以助肾水之源,肺旺而肾更有生气矣。肾水旺,足以制下焦之火,下焦之火不动,而上中二焦之火乌能兴焰哉。 此症用二丹汤亦妙。 丹皮丹参玄参(各五钱)茯苓柏子仁(各三钱)水煎服。 12.人有大病之后,小肠细小不能出溺,胀甚欲死,人以为小肠之火,谁知是小肠之干燥哉。夫小肠之开阖,非小肠主之也。半由于膀胱,半由于肾气,故小肠之结,全在膀胱之闭,而膀胱之闭,又成于肾气之闭也。盖肾水竭而膀胱枯,故小肠亦燥而成结耳。治法必须大补肾中之水,而补水又必补肺金之气,以膀胱之气化,必得肺金清肃之令以行之也。肺气旺而水流,而后助之利水之药,则肾气开而小肠亦开也。方用治本消水汤∶ 熟地(二两)山茱萸(一两)麦冬(一两)车前子(五钱)五味子(二钱) 茯苓(五钱)牛膝(三钱)刘寄奴(三钱)水煎服。一剂水通,再剂肠宽,小便如注矣。 此方不治小肠,专治肺肾,肺肾不燥,小肠之燥自润矣。 此症用广泽汤亦效。 麦冬(二两)生地(一两)车前子刘寄奴(各三钱)水煎服。
13.阴耗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小便道涩如淋,此非小肠之燥,乃心液之燥也。夫久战而不泄者,相火旺也。然而相火之旺,由于心火之旺也。盖君火一衰,而相火即上夺其权,心火欲固,而相火欲动;心火欲闭,而相火欲开。况心君原思色乎,毋怪其精之自降矣。然心之衰者,亦由肾水虚也。肾旺者,心亦旺,以心中之液肾内之精也。精足则上交于心,而心始能寂然不动,即动而相火代君以行令,不敢僭君以夺权,故虽久战而可以不泄精。虚则心无所养,怯然于中,本不可战,而相火鼓动亦易泄也。至于心君无权,心甫思色,而相火操柄矣。久之心君既弱,而相火亦不能强,有不必交接而精已离宫,又不能行河车逆流之法,安能复回于故宫哉?势必闭塞溺口,水道涩如淋而作痛矣。治法必须补心,仍须补其肾水,少佐以利水之药,则浊精自愈矣。方用化精丹∶ 熟地(二两)人参(五钱)山茱萸(一两)车前子(三钱)麦冬(一两)牛膝(五钱) 白术(一两)生枣仁(五钱)沙参(一两)水煎服。一剂而涩痛除,二剂而淋亦止矣。 此方人参以生心中之液,熟地、山茱、沙参以填肾中之阴,麦冬以益肺金,使金之生水,则肾阴尤能上滋于心;又得生枣仁之助,则心君有权,自能下通于肾,而肾气既足,自能行其气于膀胱;又得白术利腰脐之气,则尤易通达;复得牛膝、车前下走以利水,则水窍开,而精窍自闭,何患小肠之燥涩乎。心液非补肾不化,精窍非补肾不闭,倘单用利水逐浊之味,何能取效哉。 此症用生液丹亦妙。 熟地(二两)山茱萸人参生枣仁茯神(各五钱)北五味(二钱)丹皮丹参(各三钱)水煎服。 14.阴已痿弱,见色不举,若强勉入房,以耗竭其精,则大小便牵痛,数至圊而不得便,愈便则愈痛,愈痛则愈便,人以为肾火之燥也,谁知是肾水之燥乎。夫肾中水火,两不可离,人至六十之外,水火两衰,原宜闭关不战,以养其天年,断不可妄动色心,以博房帏之趣,犯之多有此病。至于中年人患此病者,乃纵色竭精,以致火随水流,水去而火亦去,一如老人之痿阳不可以战矣。倘能慎疾而闭关,亦可延年。无如其色心之不死也,奋勇争斗,或半途倒戈或入门流涕,在肾宫本不多精,又加畅泄,则精已涸竭,无阴以通大小之肠,则大小肠干燥,自然两相取给,彼此牵痛也。上游无泉源之济,则下流有竭泽之虞,下便则上愈燥而痛生,下痛则上愈燥而便急。治法必须大补其肾中之水,然不可仅补其水,而必须兼补其火,盖水得火而易生也。方用润涸汤∶ 熟地(二两)白术(一两)巴戟天(一两)水煎服。 此方用熟地以滋肾中之真阴,巴戟天以补肾中之真阳,虽补阳而仍是补阴之剂,则阳生而阴长,不至有强阳之害。二味补肾内之水火,而不为之通达于其间,则肾气未必遽入于大小之肠也。加入白术以利其腰脐之气,则前后二阴无不通达,何至有干燥之苦,数圊而不得便哉。 此症用天一汤亦效。 地骨皮玄参芡实(各五钱)山药牛膝丹皮(各三钱)熟地(一两)肉桂(一钱)水煎服。
15.人有作意交感,尽情浪战,阴精大泄不止,其阴翘然不倒,精尽继之以血者,人以为火动之极,谁知是水燥之极耶。夫肾中水火,原两相根而不可须臾离者也。 阴阳之气彼此相吸而不能脱,阳欲离阴而阴且下吸,阴欲离阳而阳且上吸也。惟醉饱行房,乱其常度,阴阳不能平,于是阳离阴而阳脱,阴离阳而阴脱,两不相援,则阳之离阴甚速,阴之离阳亦速矣。及至阴阳两遗,则水火两绝,魂魄且不能自主,往往有精脱而死者。今精遗而继之血,人尚未死,是精尽而血见,乃阴脱而阳未脱也。使阳已尽脱,外势何能翘然不倒乎。救法急须大补其肾中之水,俾水生以留阳也。然阴脱者,必须用阳药以引阴,而强阳不倒,倘补其阳,则火以济火,必更加燥涸,水且不生,何能引阳哉?不知无阴则阳不得引,而无阳则阴亦不能引也。法宜用九分之阴药,一分之阳药,大剂煎饮,水火无偏胜之虞,阴阳有相合之功矣。方用引阴夺命丹∶ 熟地(八两)人参(一两)北五味子(三钱)沙参(二两)肉桂(一钱)水煎服。一剂而血止,二剂而阳倒,连服四剂,始有性命。再将前药减十分之七,每日一剂,服一月平复如故。 此方用熟地、沙参以大补其肾中之阴,用人参以急固其未脱之阳,用五味子以敛其耗散之气,用肉桂于纯阴之中,则引入于孤阳之内,令其已离者重合,已失者重归也。倘不多用补阴之药,而止重用人参、肉桂,虽亦能夺命于须臾,然而阳旺阴涸,止可救绝于一时,必不能救燥于五脏,亦旦夕之生而已。 此症用三仙膏亦神。 熟地(五两)人参(二两)丹皮(一两)水煎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