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药薄荷

薄荷《新修本草》

MenthaeHaplocalycisHerba

来源及名称释义

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功效及辅助记忆

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疏肝:柴胡、香附、川楝子、佛手、郁金)

性能特点

质轻上浮,辛香凉散,疏泄清利,入肺、肝经

既善散上焦风热而清利头目与咽喉,又能透发疹毒和疏肝

治风热诸疾最宜,治肝郁化热可投

主治病证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肝气郁滞,胸闷胁胀

图片

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性状鉴别

茎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cm,直径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

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7cm,宽1?3cm,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茸毛,有凹点状腺鳞

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饮片

呈不规则的段,茎方柱形,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具纵棱线,棱角处具茸毛,切面白色,中空

叶多破碎,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茸毛,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用法注意

内服:煎汤,2~10g,或入丸散,不宜久煎,入汤剂当后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汁涂,也可煎汤洗或含漱

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本品发汗耗气,故表虚自汗者不宜服

补充一

薄荷,主产于我国南方一带,故有南薄荷之称

以江苏苏州地区所产者最佳,称苏薄荷,历来被奉为道地药材

《本草纲目》曰:“入药以苏产者为胜”,薄荷习以生品入药,适用于既有表证又见有脘痞呕恶者

补充二

新鲜薄荷叶中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1.3%~2%,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或薄荷脑,含量约77%~78%,其次为薄荷酮,含量为8%~12%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薄荷具有抗病毒、镇痛止痒、杀菌、利胆作用

相关论述

“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取其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药品化义》)

“薄荷,其性辛凉而轻浮,故能散在上之风热,除气逆之胀满,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经之领头。与地骨皮同用,能退骨蒸之热。与桑白皮同用,能泻肺经之邪。佐甘菊,并能清心明目。臣四物,更兼调经顺气。”(《药鉴》)

“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本草求真》)

往期精彩回顾

▼熬中药的正确“姿势”,您做对了吗读完此文,人人都会合理服用中药

高良姜、白矾、蜂房、土荆皮、马钱子、儿茶、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香薷、藁本、苍耳子、辛夷

温馨提示,中药的使用请遵医嘱,勿自行服用!

中药杂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gupia.com/dpgz/152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