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中医并没有“慢性气管炎”这一名称,对于老年人的咳嗽气喘,往往从“痰饮”中的“支饮”角度进行治疗。在辨证方面,离不开寒热虚实,而临床表现往往是虚实、寒热错综夹杂,难以截然划分。然而,老年人属虚寒的情况较多,实热则多为兼因或标症。因此,老年慢性气管炎的治疗偏重在虚寒方面。老年咳喘患者的体质多为虚,虚则容易受邪,因此他们容易感冒,感冒又会引发这种疾病。这种病的内因是虚,外因是邪。《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同时又说:“虚而受邪,其病则实”。因此,虚和实不能片面、孤立地来看。大概在疾病暴发时先治邪实,久发的要治其体虚。初发时属寒的多,应当用温开法(有热的可兼用清凉);久发的常属寒郁化热,治法上应当温清并用。这种病大多发于秋冬季节,遇寒就增重,所以用温开的治法是主要的。至于在春夏季节也发病,那就以寒郁化热为多,可在温化中兼用清凉的治法。例如古方小青龙汤是温宣的方子,小青龙加石膏汤就是温宣兼清的方子。这两张方子如果用得恰当,都有一定疗效。又如厚朴麻黄汤治疗咳逆上气、脉浮(“上气”是喘的意思,“脉浮”表明外邪未退),方中用麻黄、细辛解表定喘;厚朴、杏仁降气平喘;干姜、五味子止咳,这两位药都是主治咳逆上气的,五味子益气温敛,干姜温开,两者同用有很好的效果;半夏化痰,石膏清热;小麦和中。这一方之中就包括了解表、平喘、清热等几种方法。对于老年慢性气管炎的治疗,中医强调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同时,中医也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复发。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和综合调理,可以帮助老年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再如泽漆汤治疗咳逆、上气、脉沉,那是表邪渐解,要兼顾正虚,所以:紫苑、白前止咳平喘;半夏、泽漆泄化痰水;桂枝、生姜温开;黄芩清热;人参、甘草扶正补虚。一方之中也包括了祛邪、化痰、温、清等法。厚朴麻黄汤与泽漆汤用脉浮、脉沉来区别有邪、无邪,虽不一定可靠,但对辨证是有启发的。以上是病情复杂,综合治疗的方例。至于单纯偏温的,以射干麻黄汤为最好(麻黄、射干、紫苑、款冬花、细辛、五味子、半夏、生姜、大枣)。

上述各方都是在发病阶段使用的。

个人的体会是:治疗上很少有一定不变的类型,只有初、中、末期的分别。初期是重在祛邪,中期要邪正并顾,末期着重于扶正。在临床上,纯寒宜温的有,温而兼清的也有,纯热宜清的就很少(这是个人局限的体会)。至于纯宜清润的,则是肺燥肺痿,咳逆上气,少痰无痰,或者吐的是涎沫,那是属于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一类的证治,这是否也算“慢性气管炎”的范畴,可以研究。

咳喘是临床常见病症,对于咳喘的治疗,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方剂非常多。在我所使用过的方剂中,有一个名为定喘汤的方子,出自《证治准绳》,其成分包括麻黄、款冬花、黄芩、苏子、杏仁、甘草、银杏肉、半夏等。这个方子对于寒郁化热的咳喘症状效果显著。另外,我还使用过黛蛤散这个方子,它是一种用麻油调服的草医单方,来源于宋代。我曾用它来治疗咳喘痰内带血的症状,与泻白散一起煎服,效果屡屡令人满意。对于体虚、喘息严重但咳嗽轻微、汗多的患者,我会使用生脉散煎汤,同时让他们服用《局方》牛黄丸一粒。而对于阳虚咳喘、痰鸣的患者,我会借鉴阳和汤的思路,使用熟地、鹿角霜、甘草、白芥子再加上紫苑、款冬花、杏仁等中药,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虽然这些治疗方法在某些病例中取得了效果,但由于缺乏大量的临床数据,因此不能确定其普遍适用性。仅供大家参考。关于炎症的证治,我从前曾有过一些误解,以为消炎就等同于清热。但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祛寒和发汗也可以起到消炎的作用。在用药方面,我注意到古人对于单味药和复方药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观点。唐代许敬宗认为单味药“力专气猛”,而宋代寇宗奭则认为对于久病夹杂的情况,必须使用复方治疗。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的复杂性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至于宣肺、肃肺、清肺、润肺的药物:宣肺如麻黄、牛蒡等。肃肺如桑白皮、枇杷叶、杏仁、苏子等。清肺分两种:一是清养肺阴,如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等;二是清泻肺热,如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马兜铃等。润肺也分温清两法:清润法即在上述养肺阴药中再加阿胶、百合等;温润法如《时病论》用紫苑、百部、款冬花、松子仁、杏仁、陈皮、冰糖(“温润辛金法”),甘草干姜汤、麦门冬汤也属温润之剂。以上诸法大都是复用的,例如宣、肃同用,清、润同用,清、肃同用,清宣、润肃同用。肺燥宜润:关于燥气的性质,费伯雄说得很好:“燥者干也,对湿言之。立秋之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所以临床上治燥咳,有温润、凉润二法。寒燥在表用杏苏散(苏叶、杏仁、前胡、茯苓、半夏、陈皮、甘草、桔梗、枳壳、姜、枣),《温病条辨》:“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燥热伤肺用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人参、甘草、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人参可用太子参或沙参代),《医门法律》:“气促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舌干苔少,或痰中带血,用清燥救肺汤”即是。咳嗽有甚于晨,或甚于晚,如何解释?一般来说:晨起咳嗽,痰先稠后薄的,属肺脾湿痰;甚于晚或在午夜后更甚的属肾虚。但这不是主要的,仍当看具体情况。关于老年慢性气管炎“咳、痰、喘、炎”四大症的治疗,个人的点滴体会:一般性治疗应以化痰为主,化痰方中以二陈汤为主。痰多的用六安煎即杏仁、白芥子加二陈汤;夹热的加黄芩、黛蛤散、贝母、海浮石;消痰用白芥子、莱菔子、雪羹汤(海蜇头、荸荠);涤痰用皂荚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豁痰用枳实、郁金、远志;滑痰用竹茹、竹沥。涤痰法在运用时应注意体质,如果体虚久病须慎用,或以不用为好。以上所举的药物都是用于咳嗽痰多的,至于礞石滚痰丸、指迷茯苓丸、导痰汤等,一般习惯不作为止咳化痰之用,不列在内。

在支气管炎初起的治法中,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将治疗感冒纳入其中,因为痰多、咳嗽、气喘往往是感冒引起的。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会使用辛温解表或兼用清热的药物来治疗。预防感冒的方药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方药主要着重于补助正气,因为正气充足自然能够抵御外邪,从而不易受到感冒的侵袭。例如,玉屏风散就是一种常用的预防感冒的方剂,但也不能长期服用(以防闭邪,或邪重则非防风所能祛),用药方法还应根据体质需要,分别处理。此外,平时加强锻炼也是预防感冒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容易感冒的人群来说,除了使用药物预防外,还可以通过加强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从而更好地抵御感冒的侵袭。总之,治疗咳喘时,中医有这样几句话:“治咳嗽不离乎肺,不限于肺”“治实必顾虚,治虚必顾实”“实喘治肺,虚喘治肾”。这些名言道出了治疗咳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际上,咳喘虽然看似是两种不同的症状,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咳嗽持续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气喘;而气喘也可能由咳嗽引起。因此,在治疗咳喘时,需要综合考虑两者的关系,做到“标本兼治”,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gupia.com/dpgz/160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