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
西医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任意时间的血糖≥11.1mmol/L。还有一个是空腹血糖≥7mmol/L,或者是餐后2小时血糖,也就是葡萄糖耐量的餐后2小时,血糖都要≥11.1mmol/L。这三项当中,其中有一个值达到上述数值,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验案一
张某东,年11月3日初诊,男,46岁,身高1.83米,山西晋中某建筑公司经理,体型胖。每天没什么运动,在秋天出现口干舌燥,常喝糖凉茶解渴。因工作忙(索要工程款)医院检查,近日发现小腿肚抽筋。
在医院抽血化验:血糖(3.8-6.11)15.84mmol/L、胆固醇(2.8-5.8)4.99mmol/L、甘油三酯(0.56-1.71)3.16mmol/L。血压/85mmHg
诊查:舌红苔白,脉沉迟。
诊断:肝肾阴虚。
苔白:肾主骨,虚寒(脉沉迟)水困,脾失健运,小便清利,夜尿频多,肝主筋,虚寒不能养护肝木,出现抽筋。
舌红:由于肺气本燥,心多以热移之,热伤气化不能生津,因而上膈焦烦,饮水多而又容易排泄,所以内经说心移热于肺为膈消。(索要工程款而不得,心火上炎)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篇。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类经》十五卷、疾病类、移热移寒。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肺属金,其化本燥,心复以热移之,则燥愈甚而传为膈消。膈消者,膈上焦烦,饮水多而善消也。
治则:补阴虚,利湿热,滋补肾水。
方药:西洋参10g山药20g天冬20g麦冬20g石斛20g茯苓20g茯苓皮20g丹参20g川牛膝15g苍术20g白术20g知母15g赤芍20g鸡血藤30g熟地20g伸筋草20g菟丝子30g补骨脂15g地龙10g
生姜5片引
由于本人不能自己煎药,5剂同时煎好,装可乐瓶,每次服一茶杯。
12月18日四诊血糖7.9mmol/L服药后腿一直未抽筋,血压基本正常,睡眠比吃药前好很多。
年1月15日血糖6mmol/L
2个多月来断断续续共服药30剂
年6月16日血糖5.18mmol/L
年3月21日血糖5.59mmol/L
年4月10日血糖6.87mmol/L
年8月1日自己觉得身体不舒服、头昏沉精神不好、腰早起困活动后消失。
查:舌苔白腻,脉寸关微涩尺脉沉迟。
调理方:5剂:苍术15g土茯苓20g薏苡仁30g荷叶15g丹参20g怀牛膝15g赤芍15g红花15g陈皮15g半夏10g巴戟肉15g杜仲20g黄芩15g泽泻15g肉苁蓉20g炙甘草10g
灯芯草5g引
年8月15日服药后身体恢复,有白痰。
调理方:5剂:熟地30g茯苓30g麦冬20g五味子10g丹参20g牛膝15g赤芍15g鸡血藤20g狗脊20g菟丝子15g川断15g杜仲15g陈皮15g半夏10g全瓜蒌20g甘草6g
灯芯草3g引
年10月23日血糖6.15mmol/L
年8月21日血糖5.06mmol/L
验案二
魏某强年9月7日初诊:男,41岁,在榆次锦纶东街开一个饰品商店,身高1.83米,体重公斤,平时不爱运动,近期出现口干舌燥,精神不振,腿无力,整个人觉得昏昏沉沉。本人诉平时视力很好,但近日出现视物不清,开车竟然看不清前车车牌号。在商店旁边诊所量血压正常/85mmhg,在诊所测快速血糖19.3mmol/L,医院测空腹血糖19.2mmol/L。因亲戚中有糖尿病长期服药的,心中甚是苦恼,不愿意吃西药。
脉象:浮洪脉。舌苔腻胖,舌边有齿痕。
诊断:上消。中焦湿重困脾,阴虚气虚失调所致。投药问病。
黄芪40g生地20g熟地20g茯苓20g白术20g苍术20g知母10g天花粉20g黄芩15g山药20g丹参30g川牛膝15g赤芍15g莲子15g泽泻20g决明子15g密蒙花15g山萸肉20g
生姜5片引
5剂,水煎服,每剂煎2次分3次服用、每日早晚各一服。
9月14日2诊
服药后第2天出现大便日3-4次,大便顺利,但不拉肚。第3天视力突然恢复正常,信心大增。(其实患者本人根本不相信吃中药能治糖尿病,因为和儿子是好朋友,不好意思拒绝。原来每天上厕所很费劲,总要半小时二十分钟,吃药后上厕所很快很舒服,况且服药后身体有许多改变,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继续吃药)
药病相投。阳热盛,阴液亏,水液不能下交于肾,燥热伤阴所致。再试。
黄芪40g西洋参10g山药20g生地20g熟地20g白术20g苍术20g沙参20g天花粉20g丹皮10g芡实20g茯苓20g泽泻20g山萸肉20g麦冬20g石斛20g
生姜5片引
5剂,水煎服用法如前
9月21日3诊血糖13.76mmol/L
大便日3、4次,2、3次,后来逐渐正常。口干舌燥,精神不振消失,自觉身体清爽,有精神。
黄芪40g党参20g山药20g石斛20g生地20g熟地20g桑寄生15g丹参20g白术15g苍术15g天花粉20g麦冬20g天冬20g茯苓20g茯苓皮20g川牛膝15g泽泻15g赤芍15g决明子20g山萸肉20g土元20g三七粉3g蜂房10g
9月27日4诊血糖12.63mmol/L
治疗以活血化瘀、滋阴补肾、化湿清热。
气虚生湿、阴虚伤筋、湿郁筋损、郁久化热。
西洋参10g山药20g麦冬20g天冬20g白术20g苍术20g石斛15g茯苓20g川牛膝15g丹参20g知母10g花粉10g熟地20g赤芍15g山萸肉20g杜仲15g葛根15g莲子15g
阳虚加: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
四肢冷加:附子、干姜、肉桂
阴热加:龟板、地骨皮、莲子
阴虚口干加:双冬、元参、花粉
10月4日5诊血糖11.99mmol/L
阳热盛,阴液亏,水液不能下交于肾,燥热伤阴所致。
西洋参10g山药20g天冬20g麦冬20g石斛20g茯苓20g丹参30g川牛膝15g苍术20g白术20g元参20g天花粉15g生地20g熟地20g赤芍15g山萸肉30g杜仲20g葛根15g莲子20g
生姜5片引
5剂
10月10日6诊血糖9.87mmol/L
西洋参10g山药20g天冬20g麦冬20g苍术20g白术20g茯苓20g茯苓皮20丹参30g川牛膝15g生地20g熟地20g莲子20g赤芍15g鸡血藤20g丹皮10g山萸肉30g杜仲20g菟丝子20g天花粉15g
生姜5片引
5剂
10月16日7诊血糖10.31mmol/L
西洋参10g山药20g天冬20g麦冬20g石斛20g茯苓20g丹参30g川牛膝15g苍术20g白术20g元参20g天花粉15g生地20g熟地20g赤芍15g山萸肉30g杜仲20g葛根15g莲子20g
10月22日8诊血糖9.12mmol/L
生黄芪30g西洋参10g山药20g天冬20g麦冬20g元参20g石斛15g苍术20g白术20g丹皮10g泽泻20g生地20g熟地20g丹参30g川牛膝15g山萸肉30g赤芍15g鸡血藤20g菟丝子20g
生姜5片引
5剂
10月28日9诊血糖8.88mmol/L
西洋参10g山药20g天冬20g麦冬20g苍术20g白术20g茯苓20g丹参30g川牛膝15g生地20g熟地20g丹皮10g赤芍15g鸡血藤30g天花粉15g山萸肉20g菟丝子20g元参20g决明子20g
生姜5片引
5剂
11月4日10诊血糖8.11mmol/L
生黄芪40g西洋参10g天冬30g麦冬30g石斛20g元参20g旱莲草20g丹参30g川牛膝15g鸡血藤30g茯苓20g茯苓皮20g赤芍15g生地30g熟地30g菟丝子20g山药20g黄精20g苍术20g白术20g
生姜5片引
5剂
11月10日11诊血糖8.04mmol/L
生黄芪40g西洋参10g石斛20g元参20g生地30g熟地30g天冬30g麦冬30g苍术20g白术20g茯苓20g茯苓皮20g丹参30g川牛膝15g鸡血藤30g赤芍15g菟丝子20g山药20g黄精20g山萸肉20g
5剂
生姜5片引
11月16日12诊血糖7.83mmol/L
生黄芪40g山药20g麦冬30g茯苓20g茯苓皮20g苍术20g白术20g生地30g熟地30g石斛20g赤芍15g丹参30g川牛膝15g鸡血藤30g丹皮10g杜仲20g薏苡仁30g蜂房6g西洋参10g
5剂
通草生姜5片引
11月22日13诊血糖7.95mmol/L
生黄芪40g生白术20g山药20g麦冬30g丹参30g川牛膝15g鸡血藤20g元参20g天花粉15g赤芍15g丹皮10g泽泻20g杜仲20g山萸肉20g生地30g熟地30g芡实30g
5剂
灯芯草引
12月3日14诊12月2日血糖6.51mmol/L
苍术20g白术20g茯苓30g茯苓皮30g天冬30g麦冬30g生地30g熟地30g生黄芪30g山药20g丹皮10g石斛15g丹参30g川牛膝15g鸡血藤30g赤芍15g菟丝子20g杜仲20g土元10g蜂房10g
5剂
灯芯草引
12月15日15诊12月14日血糖6.63mmol/L
生地30g熟地30g苍术20g白术20g天冬30g麦冬30g茯苓20g茯苓皮20g生黄芪30g山药20g石斛15g天花粉15g丹参30g川牛膝15g鸡血藤30g赤芍20g丹皮10g泽泻20g杜仲20g诀明子20g菟丝子20g土元10g蜂房10g
5剂
通草3g引
12月31日16诊血糖6.67mmol/L
生地20g熟地20g苍术20g白术20g天冬20g麦冬20g茯苓20g茯苓皮20g生黄芪30g山药20g石斛15g天花粉15g丹参30g川牛膝15g鸡血藤30g赤芍15g杜仲20g菟丝子20g丹皮10g元参20g泽泻20g蜂房6g通草3g
年1月16日空腹血糖6.12mmol/L
调理巩固5剂停药(1月30日除夕过年)
年1月24日空腹血糖6.77mmol/L
腊月二十三吃甜食后测
年3月21日空腹血糖5.84mmol/L
调理5剂
年2月10日
调理5剂
验案三
年10月18日,张某格,女,62岁,山西榆次迎宾小区居住
十多年慢性糖尿病综合症,血糖、血脂、血压都高,一直西医西药治疗,体型肥胖,七年前并发脑梗。左侧偏瘫,扶轮椅勉强行走。近半年发觉服西医各项指标都高而且不稳定,身体软弱无力,眼发糊,下肢浮肿,小腿疼痛难忍,睡眠不佳,腿肚上皮肤有紫红色斑块。
查体:双腿浮肿,双腿成片大小红斑多处,左腿外侧有二寸左右紫红色瘀斑尤大。
诊查:脉沉迟,舌苔腻厚。
论治:病人素体虚弱,偏瘫、多年来血糖血脂、血压都高,气血、肝肾精血亏虚,气血亏虚导致肾虚筋骨失养,痰湿重,风、寒、湿邪深侵肾督,寒热邪湿致痰浊淤血形成,寒湿侵袭造成瘀毒留滞,寒湿郁而成热,经络阻滞,郁久化热,痰浊淤血阻于体内,深入经络邪留不去,不能清泄,博结而成,终致疫病在体内形成邪毒、瘀毒,形成恶性循环。
治则:补气、活血、通脉。
处方:黄芪40g党参30g丹参15g当归15g生地15g熟地2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5g红花10g苏子10g半夏10g白前10g白术10g苍术10g山药20g茯苓20g蒲公英30g三七粉3g(冲服)蜂房6g
生姜、通草引
方药解:因多年气血虚才患病,君药重用黄芪、党参来大补元气带动血行。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因此用当归、生地、熟地养血。活血才能邪瘀外出,桃红四物汤。其次化痰利湿苏子、半夏、白前。白术、苍术多用制湿。
二诊症状稍有缓解,随诊加滋阴药调整。
一个月后下肢肿胀疼痛已消,红瘀斑退去,血糖、血压降至正常平稳(口服西药)。
总结
消渴病日久伤阴耗气,阴损及阳,终致气血阴阳俱虚。
阴虚则脉络滞涩,血行不畅。
气虚而无力推动血行。气虚生湿,阴虚伤筋,湿郁筋损。郁而化热,筋损成阻。
阳虚必寒,寒凝血行不畅,瘀阻经络,筋脉失养,脉络痹阻而肢体麻木。
气血亏虚,阴火内燔(fan),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阴虚精亏,津枯血燥,阴液受劫,津液被灼竭,津液营阴精血亏损,津血同源,津液不足,血液粘滞运行不畅,则血行瘀滞,产生淤血,甚至瘀塞。
脾主运化,壮年气盛,饮食不节,甘、肥、烟酒,厚味太过,致脏腑火热,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散布,输出少,输入相对增多,出入失去平衡,致膏脂沉积,形体肥胖,痰浊内盛,血行不畅而为瘀,壅塞经脉。而成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
方中以四君汤为主补气健脾,生地、黄芩、黄柏、知母清热,丹参、当归、熟地来补血和血,麦冬、天花粉、元参生津止渴,故能治气血两虚,津液亏损、积热伤胃诸证。
气虚以黄芪为君药,血虚者以熟地为君药,遗精滑精者以山萸肉为君药,小便赤白以茯苓为君药。
阳虚加: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
四肢冷加:附子、干姜、肉桂;
阴热加:龟板、地骨皮、莲子;
阴虚口干加:双冬、元参、花粉;
小便淋涩加泽泻;
心意不定加丹皮;
皮肤干涩加山药;
腰疼加川断、杜仲;
生疮加蒲公英、金银花;
四肢痛加桂枝、白芍、桑寄生、狗脊、山药。
作者简介
朱炳福:山西省榆次区修文镇内白村乡村医生,年出生,自幼随父习医学药(家父在长治有泰来和药材行,榆次北街度昇恒药店有股份),在毛主席年《六二六指示》精神指导下,医院、榆次卫生学校培训学习,成为赤脚医生回村创办卫生所,参加推动第一次农村合作医疗,师从榆次名医王鼎三(以中医妇科闻名是山西省卫生厅认定的三晋名老中医之一)、梁剑秋(山西省名老中医),跟师王鼎三4年。
消渴相关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
《内经·阴阳别论篇》二阳结,谓之消。
《内经·腹中论篇》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伤寒论.金匮要略》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
《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
《圣济总录,消渴门》所说:“原其本贝卜,推其标有三。”
《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
《儒门事亲·三消论》“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医学纲目·消瘅门》“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证治准绳·消瘅》“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景岳全书·三消干渴》:“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渐清败,益以困矣。”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长,而泉源不竭。”
《医贯·消渴论》“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津,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人膀胱,正谓饮一升溲一升,饮一斗溲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稿禾得雨,生意维新。”
《医学心悟·三消》:“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法,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
《医学心悟,三消》“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龟甲、旱莲,一以清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一以救心肺之阴,而下顾真液。如元阳变动而为消烁者,即用河间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胃是也。至于壮水以制阳光,则有六味补三阴,而加车前、牛膝导引肝肾。斟酌变通,斯诚善矣。”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复兴之路上,我们一起呐喊与见证!很多人都在转发,你要不要+1本文来源:粉丝投稿,作者:朱炳福。
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免责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