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舸争流破浪急,千帆竞发勇当先。
继杭州召开“美丽杭州”创建暨“城市环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集中攻坚行动动员部署会后,江干区即刻响应,划分八大任务,以专班形式展开攻坚。
为深入细致记录攻坚进展、第一时间更新攻坚进度,江干发布特开设“城市环境整治·江干攻坚”系列专题,呈现江干人为城市环境整治与城市面貌提升投入的必胜决心。
第三期,来看看由区城管局牵头的城市综合环境秩序整治任务,进展如何?
江干域内地铁线路较多,闸弄口、彭埠、庆春广场等地铁口,又都为公共交通换乘线路交汇点,人流量集中,非机动车乱停现象突出。攻坚行动期间,江干相关部门联合各属地街道,对此乱象展开了重点、重拳整治。
“两堵两疏、堵疏结合”
非机动车管理全面提升
“一堵”停放车辆
设立非机动车禁停区,对地铁口10米范围内的不合规非机动车停车框进行了全面清理,目前已累计清除不合规非机动车停车框86个。
“二堵”乱停人员
在各地铁口设立“管控专班”,定时、定岗、定人,现场发现有市民乱停非机动车的,第一时间上前劝导。
整治前
整治后
“一疏”停放空间
“有堵就需有疏。攻坚任务中,怎么样在‘堵’住乱停现象的同时,释放新的空间,让大家能够‘既有处停,又有序停’,其实是一个更高难度的考验。”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于是,攻坚组先后走访了地铁集团、各地铁站点周边单位,沟通商议地铁口建筑红线的利用问题,持续释放建筑红线内空间。
截至目前,利用地铁站点周边符合要求的单位红线内部或闲置土地,江干已新增非机动车停车疏导点个,可容纳非机动车余辆,在整治乱停现象同时,成功、有效满足了地铁口周边的非机动车停放需求。
“二疏”共享单车
地铁口共享单车的乱停现象也是一大问题。为此,攻坚组建起“政企点对点工作联络群”,执法队员、路面管理人员与共享单车公司全部“入驻”,一有问题,即刻同步,立时处置。
“在这些联动群里,只要地铁站口出现共享单车积压,我们就会立刻通知单车公司的运维人员过来疏导,他们的疏导状况,我们在群里及时反馈给单车公司的绩效考核部门,可以说是一种双赢。”攻坚组工作人员说。
整治前
整治后
“人本”出发,体验第一
地铁站口旧貌换新颜
有方法则有成绩。
在一向繁忙的闸弄口地铁站B出口,一片全新的街景就已呈现出来:所有站口的非机动车,都分三排,齐整地停放于10米外的规定区域之内,区域有统一标识标线标号,还有人车分离的进出栏道。
整治前
整治后
对站口可停放区域也进行了重新规划,确保三排停车位的同时,释放了人行道空间,更添置了全新的绿化模块,实现了空间与美观的全面提升。
整治后
如今,江干区域内16个地铁站点,75个进出站口,进出站口的非机动车停放整治都已全线完成,现正联合属地街道落实长效,每日至少两次现场督察,确保整治成果的延续与质量。
数字化、网格化“双剑合璧”
上至“僵尸车”下至“小接坡”
统统无所遁形
攻坚行动以来,攻坚任务组将原本的环卫、市政、安保等专业网格全面融合,数据打通、资源汇聚、力量集中,通过信息平台紧密互动,一旦发现问题,即刻张网出击。
“一张大网”之下,江干域内综合环境秩序类问题无所遁形:
街头停放的一些外观残旧、轮胎干瘪的“僵尸车”,是这张网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