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张猛龙碑》高清字帖
—来源:书法思考—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为正宗北碑书体。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
清杨守敬评其:“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评:“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康有为谓:“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该碑是劲健雄俊北碑书法之典范。
《张猛龙碑》碑文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以看到《始平公》的影响,如横、直划的方笔起笔,转折处的方棱及三角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但也并非笔笔都方,而是变化多端,有方有圆,比《始平公》更精美细腻。字体略长,结体已经是比较标准的楷书了,结体非常端丽,有的笔画结体中,甚至有一点行书的味道,尤其是碑阴。
所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行草》中说:“碑本皆真书,而亦有兼行书之长,如《张猛龙碑阴》,笔力惊绝,意态逸宕,为石本行书第一。’’并说:“《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广艺舟双楫·碑评》)
?
魏碑《张猛龙碑》高清二玄社版
高清大图加载较慢,请耐心等候
北魏张猛龙碑明拓
?
魏碑《张猛龙碑》明拓版
高清大图加载较慢,请耐心等候
?
《张猛龙碑》赏析
《张猛龙碑》的笔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笔法主要基调是方圆兼备,以方笔为主;
2.少数字近方少圆,点画较为方博;
3.少数字近圆少方,点画以提为主,提中有顿;
4.部分字有行书笔意。
《张猛龙碑》以方笔为主,方、折果敢迅疾,意趣横生,笔处棱角分明,笔画上表现了力的强度;气质上豪健泼辣,浑劲厚实。亦用圆笔,圆笔凝重端稳,气势雄强,笔锋雄强敦厚,潇洒自然,创造了一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以下是对于《张猛龙碑》典型用笔的简要分析:
一、点法
魏碑中的点画,凡点必侧,不是向左倾,就是向右倾,《张猛龙碑》中的点画,虽以方笔为主,但在点画的运用上,亦合乎“侧锋峻落,回锋收笔”的书法美学原则。
二、横
《张猛龙碑》的横画,以方横为主,亦有圆者。横画沉着厚重,气势雄浑,符合当时北朝人粗旷的性格特点。起笔有藏有露,变化多端,其基本写法为逆锋起笔向右折,竖下笔,截成方头,然后再往右行,行至末端稍提笔,顿笔,然后,向左回锋收笔。《张猛龙碑》最富有特点的横画便是左低右高之势,横画起笔或圆或方,起笔角度多变;横画向右上方倾斜,呈俯仰之势;横画重叠,却各具姿态,无一雷同。如“辞”字:“舌”部首笔露锋竖切取侧势,然后捻管外旋,笔毫由侧锋转为中锋,至尾端提锋收笔。次笔,藏锋入笔,体态向右上方倾斜,方圆结合,中实内涵。“辛”部,横画较密集,长短横交错,用笔方法大同小异,但却通过粗细和体式的变化,安排的自然天成,妙趣盎然。
三、竖
《张猛龙碑》中竖画的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垂露,二是悬针。笔锋先由下而上逆行,顿成方笔;稍提笔,中锋向下运行,至末端顿笔,回锋向上收笔;悬针与垂露的差别主要是收笔的动作,一是笔回,二是意回。
四、撇
《张猛龙碑》中“撇”的形态有很多种,主要有短撇、长腰撇、竖撇、回锋撇等等。此碑的典型撇法是长撇,具有飘逸多姿、曲中尽美的特色。起笔或方切或圆转,方圆富于变化;翻锋转入中锋行笔,略有弯意,笔意自然;至收笔处笔锋稍停,在向左强力撇出。如“春”字的撇画,较方厚,逆锋先向右上,顿笔后回转笔锋向左下方撇出,要中锋行笔。撇画较长,笔画富有变化,显得强而有力。
五、捺
《张猛龙碑》中的捺画,笔势开张,其形态呈一波三折,其关键处是在笔锋行至捺根部位时。起笔或藏于前一笔画之中,或切锋起笔;捺画较平直,少弧度;收笔形态多变,重按撇出,呈方切之态,或转笔回锋,向左上收笔,形方亦圆。如“之”字的捺画,竖切露锋起笔,著力过笔涩向右下,至尾端,笔尽势收,气势逆回有力。
六、钩
《张猛龙碑》中钩法形态多变,或方劲有力或呈外方内圆之态;笔法丰富,或提或按,或抢或蹲,出钩方向也不尽相同。书写方法为出钩前要蓄势,然后顺势捻管调锋剔出,力量凝聚在尖端,给人以键、锐之感。
线条
《张猛龙碑》线条爽朗、劲健,线条在笔者的书写中运动,再加上技法的巧妙运用,运动在不规则中震颤,线条的轮廓戥呈现出微小的起伏变化,赋予了线条自己的生命力。《张猛龙碑》工整而不呆板、清逸而不浮华、秀雅而不媚俗,属于写刻双能的难得碑版。
由于是碑刻的原因,《张猛龙碑》的线条挺立,如长刀大戟,可口锋利,大多都是斩钉截铁的方形起笔,线条挺立,刚硬稳健,但是比起前期的造像记,从《张猛龙碑》身上己经可见南北的融合,逐渐的趋向于秀逸了,从稳健的线条中,能看出撇捺的秀美的弧度,可见己经融入了南方帖学的笔意,不再像前期那么的生硬。
结体
其一,整个碑刻布局安排自然,疏密有度。《张猛龙碑》字形的疏密是由笔画的粗细变化形成的。魏碑自隶书演变而来,而隶书在汉代形成,从汉代的书法、瓦当,印章中都可以看出,随字形结构的疏密程度来安排笔画,可以看出分配并不均匀。邓石如形容这类字结体为“字画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其二,主次错落相应,布白虚实结合。《张猛龙碑》中最突出的地方和隶书相同,便是横画与撇捺,竖线相对与横画与撇捺来说较收敛一些。有些竖线,例如“有”这个字的悬针竖划也为长而挺拔之笔,但纵观整个刻石布局,并不是主流。主笔是一个字的突出炫熠之处。《张猛龙碑》之所以能有细密之妙,正是因为它放的开、收的住,也就是富有大胆放疏之处。大胆而又巧妙的布局,才能于虚实之中从生态势。如“节”字右上的大块布白,使整个字内紧外收,赋予字以一种特殊的生命之美。
其三结字错落生趣。《张猛龙碑》虽体势欹侧,但统一性很强。疏密变化为求体势之美,而错落变化为的是打破常规法度,求的是一种“丑”美。这也是魏碑的共同之美。如“露”字的上半部分是向左错位,“侍”字下竖钩与正常写法相比是向左错位的变化手法。几个字都为左上右下的变化之势,更夸张的字如“归”字的下一横掠笔更为夸张。这种变化方式在洛阳时期的楷书中时常见到。《张猛龙碑》中蕴含着很浓厚的篆隶的味道,北魏石刻有很多的书者,工匠随意的增减笔画。通过《张猛龙碑》就不难看出魏碑中字形纷繁,异字连篇。
章法
《张猛龙碑》的章法形式也迥异于其他同时期的碑版、墓志等书法作品。墓志、造像由于书写空间的方正、狭小,故而多有界格,字距、行距较为均匀、齐整。章法形式上给人以规范整肃之感。而《张猛龙碑》的形质较大,通篇气势恢宏,章法上讲求行距大于字距,注重纵行,不拘横列,势取纵式,是北魏书法作品中较为独特的章法风格。在行与行、字与字之间,注意左顾右盼、疏密有致,“阴阳调合”,有韵律感鲜明、跃动感强烈的艺术效果。
?
魏碑《张猛龙碑》学习攻略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从以上原碑这几个字之点可以看出,它的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这一笔的书写如果以唐楷常规的“顿藏”笔法技巧,那么它的运笔路线是这样的情况:(小字左点放大图)
把这种运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问题的。往往我们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这样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的讲授。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实际上,这样的手法其实不是写,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不是上好的科学的方法。
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1)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再看实际的书写: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2)横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
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我们专对此横的用笔技巧作详细的分析:魏楷的横实际上是两个点的连接,入笔是正切的点,收笔是反切的点,行笔环节是将两点连接。这样,我们对魏楷横的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清晰了。
我们一直在强调魏楷笔法的“切”“翻”。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其技巧的关键和要领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用侧锋会给笔画的刻画带来方便。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副毫)刻画左下的棱角。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态运行。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所在。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笔技巧关键的要领所在。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下面,再图示写法:
横的造型也是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中,也还是用笔的幅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笔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尽管有些笔画是圆笔,但不是唐楷之笔,它还是魏楷的意味,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细细观察,其中的差异是清晰的。切翻笔法技巧解析到这里,就基本把它的原理与要领说清楚了。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来分析其它的笔画了。(以下的笔画解析将作简单描述)
(3)竖先看原碑典型竖的形状:
掌握了点画,《张猛龙碑》的竖笔也就容易了。实际上,这笔悬针也是点的延伸。切翻之后中锋下行即是一竖。
(4)撇原碑中“撇”的情况:
不难看出,撇仍然是点的延伸,其实撇与竖的写法属于一类,入笔一样切翻,只是中锋向左下运行。(示范省略,参见竖画)
(5)捺原碑的情况:
捺笔同样是与点有关系,不是在起笔处,而是在捺脚的部位。典型的方笔捺,需要用副毫来刻画捺脚的造型,虽然有些难度,一旦明了点的变异概念,并驾驭得了点的变形技巧,写主笔捺其实并不是分困难。当然,这一笔是由难度的,需要强化训练:
实际的书写示例:
钩的部位是一个很清晰的三角点,只是角度和位置的不同而已。这一笔应该是魏楷笔法中最具难度的一笔,道理是,难在它都是处于笔画的末端,它前面有很长笔画,需要连续准确的运笔技巧才能完成(竖弯钩一笔最难)。它的难点是:侧锋转中锋,中锋再转侧锋,这样用笔的转换,并且,在转换的最后还要刻画关键的笔形。此外,再加上竖弯钩一笔中还有运笔方向的问题,所以,是很不好驾驭的。其中,关键技巧是用副毫刻画钩脚的方笔,必须要反复地揣摩和练习,甚至要以强攻的姿态专攻此笔。此笔是最有魏楷笔形特点的一笔,笔法技巧最难的一笔,同时它还是绝对的主笔,因此,必须掌握,并确保书写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另外,对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更需悉心揣摩临拟,要达到写任何形状的钩都能信手才行。看分解图:
竖钩的写法前一段与写悬针是一样的,只是写道钩的位置向左上翻锋,如同写点一样,出钩。这里,由于是连续的用笔,前面的笔法准确与否是关键,如果不准确,笔的形态没有调整到位,最后写钩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笔要求“入、行、收”三个用笔环节都必须准确到位,同时,动作还必须干净利索,否则,钩的部位写不出来。再看抛钩的实际书写:
这一笔应该是《张猛龙》最难的一笔了。其道理也同竖钩一样,连续的运笔,必须保持每一个环节都准确到位,才能写得出来。由于斜向的行笔,角度也是需要把握准确的。出钩的时候,笔是向左上翻锋,一般情况下,初写时比较别扭,我们必须适应这样的斜向翻锋,否则,往往写不准确。这一笔更需要反复地强化训练,一定要做到书写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我们在以后深入的学习中,还会遇到钩的各种各样变化问题,这样的钩如果写不准确熟练稳定的话,写变化的钩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一定的功夫专题攻克这一难点。
二、非典型性笔画的分析魏楷标志性的方笔属于共性特征,绝大多数的北魏书法带有这一特征,所以,我们称之为典型性与标志性的笔法特征。典型性的笔法特征是构成魏碑楷书特殊风格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魏楷体系中绝对完全的方笔与绝对完全的圆笔作品,所占的比例不是非常大的,绝大多数的作品都属于“混合型”的,笔法形态是多样化的。《张猛龙》就是这种“混合型”的代表性作品。假如我们一味地强化方笔,把其它造型的点画都写成棱角分明的话,就和《始平公造像》一类混淆了,《张猛龙》笔法的丰富性就给弱化了。更重要的是,单一的笔法会导致作品表现力的空泛,使技巧语言匮乏。因此,我们绝不能忽略所谓非典型性笔法的存在和作用,还需对非典型性的笔画作细微的考察研究和临拟训练。(因篇幅所限此话题从略)
三、值得注意的倾向《张猛龙》虽是经典,但我们还不能过于迷信,它所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我们看到,有不少学习此碑日久者,曾染有习性。特点是,笔画一味右上斜,造成字形字势的倚侧。(注:笔画斜与字势斜还不完全是一个概念,笔画右上斜是楷书共性特征,斜应该是有度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更不能一斜再斜,斜而无度。字形左低右高,耸肩低头,重心失衡。字势斜是一种中轴摆动的技巧,是左右都有摆动,如果只一味左摆则属习性。习性,就是有模式有规律的不良的习惯性的手法。)细细究察,原碑就有这类现象,且有些个别字斜势严重,它应该是不可为法的东西。我们不能把它当作特点更不能当作优点,它应该属于笔病。凡是染此病者,就是不知不觉,忽略了这一点。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出,以示注意。这些例字就是《张猛龙》典型的斜画笔性的习性所在,我们临习此碑时须力避之,或者,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正。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不必求“精准”了。
以上是对《张猛龙》最具特点的笔画进行了分析,这些最具特点的笔画实际也是魏碑楷书的最具特征的笔画。把这一关键的用笔技巧掌握了,才是临习此碑的要点。
四、如何出帖?在没有百十遍临习、没有扎实基础的前提下,任何人都不必去谈出帖,哪怕是大书法家。扎实的临帖学习是我们出帖的基础和根本,基础打得越好,基本功越深,才能去琢磨和挖掘到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味道。在探究出帖时,我们要多创作,创作时多注意前面我们分析的东西,加以适当的变化、新意、或融他体之意,形成自己的风格,但不管如何变化,应该理解计“白”当“黑”、知“白”守“黑”、“松不至散、密不致挤、危不致倾、险不致失”等书法思维,既要有帖中的精髓,又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变化。而这里的“理解”源自:一、很多时候是在长期的临帖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因人而异,要去琢磨和总结。二、与个人对书法心路、文化涵养以及生活阅历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都是后话。下面我们再对比分析当代的书出《张》的书家作品,从中找到些他们对出帖的理解。孙伯翔先生是当代北碑名家代表,方中寓圆,刚柔相济,中侧兼施;结体开合有变,天然成趣,雄浑博大;通篇血脉畅达,精神飞扬。其书重法度,讲情性,主革新。
下方,则是孙伯翔先生徒弟庞志亚先生的作品,法度森严,十分工整:
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的胡立民教授,擅长魏体楷书和行草,字意灵动,用笔率真古拙,天真浪漫又不失法度,章法和谐又显得轻松自然又颇有气势,一笔一画皆出胸臆。
从这些当代书法家的作品中,我们更贴切地感受到《张猛龙碑》的惊绝逸宕、妍丽多姿。
唐密传承古制香普熏十方
点击下方唐密传承古制香
以香安自家之份,养君子之德,参鼻观之玄,开自性智慧,这大概就是古老而温暖的香道文化精髓,穿梭时光,在浮华匆忙的今世,再次浮现于人心里的意义所在。
香·香囊·香枕·香垫古制香枕给孩子最妥帖的呵护调理脾胃固本抵御八邪之扰提升免疫力安禅垫/药垫安禅坐垫以其纯阳的正能量作用于人体极阴之处。是打坐、修持很好的助缘,令身心安详宁静。兰清香枕一号——清理人体垃圾
兰清香枕二号——培补正能量
兰清香枕三号——调合五脏六腑
唐密传承古制香?财神大供(香粉、线香)
由沉香、檀香、乳香、安息香、天山雪莲、松黄、大黄、藿香、沉香曲、马鞭草、白芍、牡丹皮、红花、远志、巴戟、茯神、没药、地骨皮、杜仲、肉桂、砂仁、泽泻、莪术、茯苓、鸡血藤、五加皮、旱莲草、鱼腥草等两百余种草本草木药材和合而成。
长期使用可以对于肝肾虚弱有所舒缓,滋养五脏,益气补虚壮筋骨。
唐密传承古制香?除障(线香)
白檀、沉香、藁本、降香、大黃、红花、灵芝、松黄、菖蒲、琥珀、肉豆蔻、甘松、丁香、草果、冬青、桔梗、柴胡、远志、知母、陈皮、丹参、黄耆、苏合香、白胶香、乳香等两百余种中药材制成。
此香净坛、除秽,消灾、纳福、清心、驱毒,势如破竹;久燃可有助于疏通中焦阻滞,补脾气、通五脏、祛体内淤气。
唐密传承古制香?法界妙
沉香、檀香、熏陆香、白胶香、肉蔻、连翘、吴茱萸、松黄、肉桂、天山雪莲、红景天、苏合香、刺五加、观音草、木香、远志、灵芝、天竺黄、白豆蔻、茯苓、青蒿、葛根、鸡血藤、旱莲草、降香、当归、人参、九节菖蒲等两百余种中药材制成。此香亦称吉祥大供,久燃可暖胃醒脾,对于身体虚弱不思饮食方面亦有助益、
唐密传承古制香?菩提
沉香、苏合香、白胶香、降香、佛手、芍药等两百余种中药材古法调制而成。
菩提香香气清醇,绵密不绝,清凉沁脾。断世间之烦恼,开菩提之涅槃之慧。其香选料考究,功德廓然。
唐密传承古制香?金刚妙
白檀、沉香、降香、熏陆香、安息香、苏合香、石菖蒲、佛手、木香、五加皮、延胡素、黄连、菊花、金银花、远志、桔梗、五味子、苜蓿、山茱萸、川芎、桑白皮、茅根、陈皮、知母、侧柏丹参等两百余种中药材制成。
供养金刚部圣众,与行者修法相应、得护法之欢喜护持。补脾、肺、肾。可令身心康泰,诸事无碍。
唐密传承古制香?泰照
沉香、旃檀香、熏陆香、安息香、降香、官桂、松黄、杜仲、泽泻等两百余种中药材制成。
此香佛事普熏,安心宁神,适宜禅者静修,宁静悠远,长期使用可宣通五脏之气,平肝补肾,明目、滋阴、养肝、润肺、抗菌、抗疫、抗炎,驱恶、辟邪,清净颐养之极品。
唐密传承古制香?甘醇
:白檀、沉香、降香、乳香、苏合香、安息香、当归、甘松、赤芍、马鞭草、菊花、白芍、云木香、藁本、麦冬、佛手参、地黄、远志、九节菖蒲、仙鹤草、益智仁、川芎、柴胡、玉竹、北沙参、零陵香、丁香等两百余种中药材制成降香、琥珀、桂心等两百余种中药材古法调制而成。香气绵柔深沉,穿透力极强。
香气甘醇、深邃,弥而不散。令人身心放松,心意悠然。此香可醒神健脑、疏肝理气,心安神宁......
唐密传承古制香?除障
白檀、沉香、藁本、降香、大黃、红花、灵芝、松黄、菖蒲、琥珀、肉豆蔻、甘松、丁香、草果、冬青、桔梗、柴胡、远志、知母、陈皮、丹参、黄耆、苏合香、白胶香、乳香等两百余种中药材制成。
此香净坛、除秽,消灾、纳福、清心、驱毒,势如破竹;久燃可有助于疏通中焦阻滞,补脾气、通五脏、祛体内淤气。
唐密传承古制香?泰琪
沉香、檀香、乳香、安息香、白胶香、丁香、大黄、苏合香、丹参、党参、马鞭草、川芎、白术、藿香、连翘、降香、南香、桑白皮、车前子、甘草、桂枝、甘松、黄柏、白芍、赤芍、牛膝、红花、青皮、泽泻、牡丹皮、王不留行、琥珀、干地黄、人参、灵芝、党参、黄芪、茯神、茯苓、石菖蒲、天门冬、桔梗、巴戟、荆芥、苦参等两百余种中药材制成。
此香,祛淤化湿、散滞和胃、风寒顽痹、补肝肾、壮筋骨、消水肿,增加免疫功能,增强脾胃功能。
唐密传承古制香?欣皑
沉香、檀香、降香、远志、吴茱萸、琥珀、雪莲、虫草花、伏苓等两百馀种草本草木药材和合而成。
此香,香气浓厚,令人回味不尽的醇香。浓郁温暖的香气,令人精神顿时一振。安神、益智、壮脾。
香是我的好朋友,我深知它從不辜負人??
金木水火土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上达天听的神秘力量
香文化│汤显祖用「四香」来自我省察
香为什么会对预防疾病有效
香,终归是一件极清妙的事。
香文化│中国人的用香与养生史
通过喝茶让自己沉静下来,灵光自然得以闪现。
无比殊胜的香积净土
美好的一天,从焚一炉香开始
香道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
新春祈福用香指南
焚香无尽意
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明人的香道生活
《香乘》│冷謙真人製香
暖甚一窗日,三冬宜讀書。
卢仝的《七碗茶》
一個蒲團消業力,十方世界作叢林。
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你若想静静,不如来品香~~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中国传统香的常见使用方法
如染香人。
从中医的角度看『香』
此心安处是吾乡
学习香道,磨砺心性
香文化│书斋和焚香
香文化│以香養夏
所有的东西,最后都可以放下
不浊。
香之福德因缘
邵康節|每日清晨一炷香謝天謝地謝三光
首愚法师: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就是功德。
香药同源
一炉香,为何如此迷人?
所有的东西,最后都可以放下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指月香齋解穢流芬聞是香氣身意快然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怀恩书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