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里专业 http://m.39.net/pf/a_4476482.html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入药镜》,修炼内丹的原理和方法!
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
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
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
水怕干,火怕寒,差毫发,不成丹。
铅龙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
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
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
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
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
是性命,非神炁,水乡铅,只一味。
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
真橐龠,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
托黄婆,媒姹女,轻轻地,默默举。
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饮刀圭,窥天巧,辨朔望,知昏晓。
识浮沉,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
采药时,调火功,受炁吉,防成凶。
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悭。
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
密密行,句句应。
《入药镜》简介《入药镜》,又称《天元入药镜》。唐末崔希范著。南宋书目如《四库缺书目》、《秘目》、《宋史·艺文志》等皆著录此书。《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修真十书》卷二十一收有崔希范《天元入药镜序》,卷十三有宋萧廷芝注本。洞神部玉诀类收有元王道渊注本。
1崔希范其人崔希范生平事迹,无处可考。据《天元入药镜序》,知崔希范为唐末五代时人,道号至一子。《入药镜》一书撰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序云少游山水,曾遇至大论养生之术,修龙虎之要。因作《入药镜》,以供好道同流幸垂一览。
《入药镜》内容大要《入药镜》为三言,共8句。全书以口诀的形式,简明扼要,论述丹法。
“入药”一词,乃为内炼术语。是指将自身精、气、神,同乎天地造化,炼成上品大药,运入丹田,经过文武火候之烹炼,成为内丹。“镜”即鉴之义,乃为作者写下自己的修炼方法,留给同道借鉴,以作印证。
《入药镜》讲述修炼内丹的原理和方法,强调人身阴阳二炁配合,作者指为性命,并喻之为水火、龙虎、铅汞等,指出关键在于真意《即黄婆》之运用。所述丹法,以调和阴阳二炁,使其聚会而产生真阳之炁,作为内丹之药物《即水乡铅》。然后运用周天火候,锻炼成丹。文中指明修炼内丹必须师法天地自然之造化,方为真水真火。反对一已之内部摸索,主张天人之性命配合。并且屡屡提醒修炼内丹应当谨防危险,稍有差失便难以成功。
3《入药镜》评《入药镜》的丹法思想,受到历代内炼家的重视,成为道教内丹的经典作品之一,对于后来的内丹学术产生了极大影响。
据宋曾慥所言:“纯阳子吕洞宾尝闻之于崔公,而叹曰:“‘吾知修行有据,性命无差,道成其中矣。’”吕洞宾得崔希范内炼秘旨,曾作诗赞誉说:“咽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
宋代著名丹家刘海蟾,南宋之祖张伯端、石泰、白玉蟾以及门人皆常引用其学说,北宗一派亦援引其论。如王道渊有注本传世,伍守阳在《天仙正理直论》中详阐此书奥旨等。至于《入药镜》中的丹道术语,更为宋元丹经普遍引用。
《道藏》所收王道渊注本《崔公入药镜注解·自序》云:“崔公《入药镜》八十二句,言简而意尽,贯穿诸丹经之骨髓。”
《道藏精华录提要》云:“此书自来药物于先天,入铅汞于神室,行周天之火候,成龙转之金液,由初及终,包括无余。”
“下丹田”里藏着什么东西?为何自古以来修炼者都是以“守下丹田”为本?壹初学者和有疑难病的人都可以用一个通用的方法来锻炼,这就是意守肚脐。我说为什么意守肚脐能治百病在这次讲,上述这些就是守肚脐能治百病的原因。自古以来守窍之法虽多,但初学者莫不以为守下丹田为本。
我们先看下丹田的生理解剖位置。下丹田这个体腔的分层空间,左右是输尿管;左右偏上是肾脏和肾上腺,再往上,左上方是胃和脾,右上方是肝和胆;正下方是小肠;再往下是膀胱;膀胱再下则是睾丸和附睾。
下丹田体腔的平衡位置是横结肠,脐上一点是胰脏,左下方是降结肠,右下方是升结肠,十二指肠在此窍穴的右方纵穿而过;再往前的分层空间是动脉和静脉的交叉处,下丹田的后分层空间是太阳神经丛及性腺神经的部位;最后面的分层空间正对位是腰椎骨,下部则是骨盆。
由于它所处的特殊的生理解剖位置,使意守下丹田有助于全身各部位、各层次的相互内部联系,能促使全身各部位协同动作,从而大大激发了生命力。
人体下腹部是太极神经丛及性腺神经的部位,人体许多植物神经集中在太阳神经丛中,意守下丹田必然引起腹部神经的活泼,腹至近腰部毛细血管也将随之活跃,而且很快西后神经末梢中的废物、经肝、肾、大肠排出体外,这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
贰又因此部位在生理上与肾、胰、肝、延髓均有植物神经联系,性腺还与脑垂体发生连锁性的条件反射,活跃性腺功能。下丹田附近有肾腺、性腺等内分泌体,所以意守下丹田可强化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特别是性腺受到良性激惹,精液充盈,功能增强,增加人体代谢、免疫能力以及应急应变能力。
从中医和道家的角度看,下单对人体活力的关系最为密切。下丹田是任脉、督脉、冲脉经络行始的起点,是“十二经脉之根”,是“呼吸之门”,是“三焦之源”,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男子养精、女子护胎的处所。所以,意守下丹田,可收到强身、防病、治病的效果。
下丹田部位前通脐(胎儿在母体中赖以吸收的根蒂),后通肾(人之精、命之本处)。意守此处,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穴皆开。呼吸往来,增强了元气,调动了经脉,所以下丹田又被称为中宫和气穴。
元气积蓄于丹田,逐渐充盈后,就会自然流向全身各个经络,产生通经走气的现象,气畅血和,流注自如。
叁肚脐又称命蒂,也叫神厥,是人体能量从先天转化后天的枢纽。肚脐内含着人天相应和运化的奥秘。
下丹田是调整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中心部位,意守此处有发动内气、贯通经脉之效,而“通则不痛”。
概括上述,下丹田为元气所聚、积蓄之处,是生命活动的枢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心,意守下丹田可以后天呼吸之气接蓄先天元气。
所以,意守下丹田可以治百病,可强壮下元,尤为老年人或破体之人添油接命功效突出。意守下丹田可纠正“上盛下虚”的现象,平衡阴阳,由于强化了肝脏的功能,还可增强排毒、解毒的作用。
《修道真言》,修玄之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01凡参玄宗不难得手,难从性宗参入。如从此入,便得渊源。倘错行路径,如书空寻迹,披水觅路矣。
修玄之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古人章句之中隐隐在焉。天不言而四时行人身阴阳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凡闻道者,宜领此意求之。凝神得窍,则势如破竹,节节应手。否则面墙而立,一步不能进。
学道之人,须要海阔天空,方可进德。心宜虚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动,便可立丹基。
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协会于年初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所追求的人间仙境。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的奋斗目标。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年,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