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从痰瘀辨治肺系难治病治法治则及医案

周仲瑛教授从痰瘀辨治肺系难治病治法治则及医案(一)

周老认为痰瘀同治,当重视整体,结合病位,掌握用药侧重。化痰祛瘀是治疗痰瘀互结的基本原则,它虽属攻邪治标之计,实寓治本之道,因“邪祛则正安”。具体应用时,当根据痰、瘀的轻重主次,因果关系及标本缓急立法处方。痰、瘀并重,相互胶结,则痰瘀并治,分消其势。如痰瘀互有偏胜,则可分治,取其药力专一,有利于解决主要矛盾。治疗上尚应分辨痰浊、瘀血的主次,以肺为主同时兼顾在脾、肾、心、肝的不同,主要以化痰祛瘀为主,分清虚实,辅以祛风、清热、理气、化湿、温阳、除痹、软坚及润燥、益气、滋阴等。具体治法如下

祛风化痰益气通络法

支气管哮喘案:朱某,女,49岁。初诊日期:.9.24哮喘近来较重,动后气喘,胸背隐疼,早晚咳嗽,但不频多,咽有痛感,室塞不舒,喷嚏不多,脐周按痛,大便偏稀,不思饮食,小便尚调,口稍干,手心热。舌苔薄黄质黯红隐紫,脉细滑。

辨证为:风痰伏肺,气虚血瘀。

拟治:祛风化痰通络益气养阴健脾

蜜炙麻黄5g、炒芩lOg、炙桑皮12g、炙射干lOg、泽漆、光杏仁lOg、法夏lOg、鱼腥草15g、炙白前lOg、炙款冬lOg、炒苏子10g、广地龙lOg、南北沙参各10g、功劳叶lOg、苍耳草15g、露蜂房lOg,14剂。

.10.29二诊:哮喘未发,行走活动气喘减轻,不咳无痰,但偶有头晕,心慌,有恶心感,时有腹痛,大便偏烂,口稍干。舌苔黄薄腻,脉细滑。治守原法。三诊,第一方加丹参12g、太子参lOg、大麦冬lOg、陈皮6g去麻黄、功劳叶14剂。

此例患者为支气管哮喘,根据其证候表现,相当于中医“哮证”,根据“哮证"的治疗原则“发时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而周老在遵循此原则上,标本兼顾。对于治疗祛风化痰常擅长用地龙、蜂房等虫类药,虫类药走窜入络,搜剔逐邪,可祛肺经伏邪,增强平降逆之功,并擅长祛风解痉,化痰通络,能够疏通气道壅塞和血脉瘀痹,且大多具有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治疗还常配合麻黄、苍耳草等祛风药。本案有肺热内郁伤阴之趋,在此周老不是单纯一味清热化痰还同时兼顾健脾益气养阴治疗,如在二陈汤基础上,加南北沙参、太子参、麦冬等。正如古人所说:“见痰休治痰,以治必求本”。同时,治痰的同时也兼治血。久病缠绵之哮证,考虑有“久病入络"的可能,因此活血和化痰同样重要。周老在此例中除了用行气祛痰之品,还配合活血化瘀之品。如广地龙、丹参等使气血畅行,肺络宣达,外邪随之而出,痰浊随之而泄,邪去正复而病自安。

清热解毒化痰祛瘀法

支气管扩张案:王某,26岁,女性初诊日期.05.15,支气管扩张病史三年,咳嗽,略吐大量腥臭脓痰,每日需体位引流2次,苦不堪言,胸闷胸痛,口中千苦,舌苔黄厚腻,脉弦滑。

辨证属痰热蕴肺,久病入络,肺失清肃,有瘀搏成痈之趋。治拟清肺解毒,化痰祛瘀。

处方:炙桑皮lOg、炒黄芩lOg、金荞麦30g、鱼腥草30g、冬瓜子lOg、红藤15g、败酱草15g、大贝母lOg、前胡lOg、桔梗lOg、桃杏仁各lOg、皂角刺lOg、苡仁30g、炙紫苑lOg。

二诊:药服14剂,痰色由黄转白,但仍量多,胸部有时闷痛,舌苔黄腻,脉弦滑,治守原法继进。原方去皂角刺、加猪牙皂3g、海浮石15g、瓜蒌皮15g。

此后以上方增损治疗,前后共治疗半年,咯痰明显减少,已无需体位引流,每日略痰1—2口,不咳嗽,治守原法巩固,并配以健脾化湿之品。

此例患者为支气管扩张症,根据其证候表现,相当于中医“肺痈”,基本的治法清肺解毒,化痰祛瘀排脓法进治,并结合体位引流,脓痰排出,则病情缓解,最后以健脾化湿,杜生痰之源而收工。病案中主要以桑白皮汤为主,清肺化痰,同时配合金荞麦、冬瓜子、红藤、败酱草以解毒排脓。周老并不是单纯的清肺化痰,从病史来看,考虑有“久病入络”的可能,因此,配合清肺化痰排脓的同时,还加用桃仁、皂角刺化瘀散结之品,以促进瘀去痰消。

化痰祛瘀通痹养阴法

继发性肺纤维化案:吕某,63岁,女性初诊日期.6.22,一年前咳嗽气喘,持续不愈,医院,查为干燥综合症,肺间质纤维化。目前咳嗽气喘,咳嗽,痰少,鼻干,口干,皮肤干燥,咽痒,大便有时欠实。两手鱼际紫暗,舌苔黄中后部腻质暗,脉细滑。

辨证:痰瘀痹阻,肺虚阴伤。治拟化痰祛瘀通痹补肺益气养阴

处方:南北沙参各12g、天麦冬各lOg、天花粉12g、知母lOg、苏木lOg、炒苏子lOg、炙桑皮12g、地骨皮12g、旋覆花5g(包)、茜草根lOg、黛蛤散lOg(包)、老鹳草20g、炙僵蚕lOg、泽漆15g、诃子肉6g、另梨皮1只。

.06.29,二诊:服上药后停用西药,日来稍咳,有痰不多,气喘,口干目干,舌苔薄黄腻质暗有紫气有裂,细滑。原法进退。南北沙参各12g、天麦冬各lOg、天花粉lOg、知母lOg、玄参10g、炙桑皮12g、地骨皮lOg、丹皮lOg、炒苏子lOg、炙僵蚕lOg、炙甘草3g、旋覆花5g(包)、茜草根lOg、降香3g、桃杏仁各lOg、川石斛lOg、鬼箭羽15g。

.07.27,三诊日来咳嗽加重,咳嗽有痰,难咯,色黄或白,咽痛,口干,鼻干,眼干,气喘。大便时干,舌苔薄黄腻质暗红有裂,脉细滑。辨证为肺虚热郁阴伤,痰瘀痹阻。南北沙参各12g、天麦冬各lOg、天花粉lOg、知母lOg、炙桑皮12g、丹皮lOg、地骨皮12g、炙僵蚕lOg、炒苏子lOg、黛蛤散15g(包)、肿节风20g、桔梗5g、生草3g、桃杏仁各lOg、旋覆花5g(包)。

.08.24四诊:咳嗽尚平,痰多,色白起沫,咯吐不爽,胸闷,口干鼻干眼干咽干尚不严重。口唇手指紫绀。薄黄腻质暗紫有裂,脉细滑。原法继进,同时加强活血化瘀。以7、27方加丹参15g、苏木lOg、太子参12g、生地12g、玄参lOg、炒芩lOg、鱼腥草15g、炙鳖甲12g(先煎)。

、9.07五诊:最近咯痰不多,胸闷尚稳定,活动后气喘,口鼻眼仍干,饮水稍减,黎明有汗,二便尚调,稍有心慌。舌苔中后黄腻质暗红隐紫有裂小滑数。7、27方加炒芩10g、太子参12g、苏木lOg、丹参15g、鱼腥草15g、茜草根lOg。此后一直以上方增减治疗半年,病情稳定,咳嗽、胸闷、口干症状明显好转。

按语:此例的继发性肺纤维化,相当于中医“肺痹”。《类证治裁》日:“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而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说明了肺痹之病机特点为经络壅闭,气血凝滞。而清·董西园《医级》所云:“邪之感人,非虚不痹”。《素问·痹论》也云:“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因此,周老认为肺虚痰瘀痹阻为肺痹的基本病机。以化痰祛瘀通痹益肺养阴为主要治则。药用以炙桑皮、丹皮、地骨皮清泻肺热,同时配合南北沙参、天麦冬、知母益气养阴补肺。并予黛蛤散、肿节风、桃仁、旋覆花以化痰祛瘀。正如清·董西园《医级》认为:“痹非三气,患在痰瘀’’。可见由于痰瘀胶滞,其性粘滞,是本病反复缠绵的重要因素。本病虽证属本虚标实,本虚是本病的关键,但是“邪祛则正安”,虽属治标之计,实寓治本之道。因此,周老在此予丹参、苏木、加强活血化瘀效果,以祛瘀通络除痹,最终达到益肺化痰之疗效。

涤痰祛瘀温阳化饮法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案:张某某,男,66岁,初期.08.09。患者反复咳嗽、咯痰、气喘30余年,加重1月,来门诊求治。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经中西医多种药物治疗仍难阻止病情发展。本次因天寒受凉感冒而诱致急性发病,咳嗽、气喘、胸闷加重,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合并心衰II,呼吸衰竭II型”给予抗感染、吸氧、强心、利尿等对症处理,治疗效果不甚满意,转求中医治疗。刻诊喘不能平卧,痰多不能咯出,胸闷气憋,呼吸困难,精神萎顿,语声低微,怕冷无汗,大便偏干,尿少色黄,体检:体温36.8℃,呼吸25次/分,脉搏次/分,血压/70mmHg、面色青紫,颈静脉怒张,胸廓呈桶状,双肺满布湿性罗音,手指呈杵状,双下肢肿,按之凹陷如泥,舌苔中部黄腻,舌质紫暗黑,舌下青筋显露,脉细滑无力。化验:WBC6.8x/L,动脉血气分析:P.8Kpa。

辨治:痰瘀阻肺,阳虚水泛,水饮凌心,肺心同病。治以涤痰祛瘀,温阳化饮,益气活血。

处方:蜜炙麻黄5g、制附片6g、淡干姜5g、葶苈子15g、苏木10g、炒苏子、木防己、生黄芪、桃仁10g、五加皮10g、潞党参15g、法夏10g、泽兰10g、泽泻15g、万年青叶片、绿茶一小撮。病重防变,暂予三剂,每日一剂,分2—3次煎服。另嘱注意病情变化,必要时住院治疗。

服药3日后复诊,症状明显好转,精神状态改善,面色、口唇、爪甲紫绀减轻,语声稍能有力,尿量增多(mI/日),但仍咳嗽少痰、胸闷气急、畏寒怕冷,大便日行2次,质软,两肺湿罗音较前局限,双下肢踝部轻度浮肿,舌苔中部浮黄薄腻,舌质紫黑转为暗红,脉细。药已中肯,效不更法,继守原意。原方改熟附子片10g、木防己15g、生黄芪25g、加石莒蒲10g、法夏10g。续服10帖,症状改善显著,面部紫黑转黄,口唇爪甲紫绀消退,稍有胸闷,喘息不著,食纳知味,大便日行,小便量多。体检:肺部闻及散在细小水泡音,余无特珠,舌苔薄腻,舌质紫,脉细,化验:WBC4.8×/L,动脉血气分析:P.6Kpa,C.2pa。药证相合,收效甚佳,然此病由来已久,难期根治,故三诊仍守原法,加沉香后3g、陈皮10g。继续巩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隶属于祖国医学“咳嗽”、“喘证”、“肺胀”等病证范畴,本病病史较长,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常在冬季因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病死率较高,治疗亦无特效药物。

阳虚气弱,痰瘀阻肺是肺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急性发作期以肺肾阳虚为本,痰瘀阻肺,水气凌心,心脉瘀阻为标。因此,治疗当以温阳化饮,涤痰化瘀,益气活血为基本大法,尽管部分学者借用西医学肺心病合并感染在纠正心衰的同时,首先要控制感染的观点,倡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疗,但临床所见,本病病程久延,痰饮郁肺,平时多表现为肺肾阳虚,痰瘀痹阻心肺的证候特点,而冬同天寒阴盛,每易外感寒邪,或邪从寒化,故应审证求机,治疗重在“温”字,通过温通、温化、温补使阳复、饮消、气顺、气血,而不宜滥用寒凉,以免使寒邪内闭,阳气更伤,脉络更滞,促使病情加重,当然若见有痰饮郁久化热之象,亦可适当配伍清化痰热之品,必以辨证为要。方中麻黄一药,既取其发太阳之汗,以解在表之寒邪,更重要的在于与温少阴之里寒,补命门之真阳之附子相配以发越凝寒,通达阳气,改善患者“缺氧"状态:苏木、桃仁、泽兰、五加皮、木防己、泽泻活血化瘀,利水消肿;苏子、葶苈子降气涤痰平喘;党参、黄芪配苏木等益气活血,利水消肿。现代药理证明方中麻黄、附子、泽兰、苏木、五加皮、党参、黄芪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心肌收缩力、强心利尿、抗缺氧等作用。药证合拍,故病虽重而疗效著。此患者面色青紫即《内经》:“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毛发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其中方剂剂量请咨询专业医师。

我们只为传播中医,只为中医复兴而努力,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传承中医文化,让国人知道中医、认识中医、相信中医、迈向健康之路。您可以识别以下我们,中医发展。

投稿邮箱

qq.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白癜风可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gupia.com/dpyj/1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