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点上面“中草药大全”……
疾病查询、健康指导、养生经典、中医中药、有病不求人
秦艽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现商品分为西秦艽和山秦艽二类。
1、西秦艽
别名:大艽,左秦艽,麻花艽,西藏龙胆。
来源: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叶龙胆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西藏、青海、山西、内蒙、东北等地亦有分布,均为野生。
性状鉴别:(1)萝卜艽型:主根粗大,略呈圆锥形或圆柱形,长约10~28厘米,直径1.5~4厘米。单一而很少分歧。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质坚实而不扭曲或微扭曲。横断面皮部黄棕色,木质部土黄色。气味特殊,味甚苦而带涩,质量最好。属于这类型的还有鸡腿秦艽(甘肃),牛尾秦艽(四川),大秦艽(山西、内蒙、东北),藏秦艽(根外皮黑色,内部中心白色)等。
(2)麻花艽型:(麻花艽、辫子艽),根粗大,但常数个交错缠绕成辫子状或麻花状。长约达20厘米,直径3~6厘米。体轻而疏松,内常有腐朽的空心。质较次。
以根粗长,独根,色棕黄皮细肉厚,形如萝卜或鸡腿者为佳。
2、山秦艽
别名:小秦艽、狍尾艽。
来源: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达乌鸦里龙胆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山西、河北、内蒙。陕、甘、宁、青、西藏等地亦有分布。均为野生。
性状鉴别:主根细长,体形较上二型为小。长约8~18厘米,直径3~9毫米。未去皮者表面棕黑色或黄棕色,已去皮者表面淡黄色。根头部多为一个或数个合生,分歧多而纤细,残存的茎基留有纤维状的残叶维管束。表面有纵向沟纹,有时呈扭曲状。体轻而松脆,味苦涩。(京津称之为山大艽)
以条粗、质实、涩黄、不带黑皮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三种生物硷,即秦艽碱甲、秦艽碱乙、秦艽碱丙。
药理作用:
1、抗炎:能抑制实验性关节炎,有效成分为秦艽甲素。抗炎原理是通过神经系统间接刺激垂体,使促皮质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从而有助于消炎消肿。
2、解热:前人说秦艽能治潮热,现代实验证明,秦艽确有解热作用。
3、镇痛和镇静。动物实验证明,本品有一定镇痛和镇静作用。
4、抗过敏:有一定抗组织胺和抗过敏性休克的作用。
5、升血糖:有效成分为秦艽甲素,可能是通过释放肾上腺素而起作用。
6、降压:其水浸液等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
7、抗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菌等有抑菌作用。
炮制:
秦艽:拣去杂质,除去芦头,稍浸,润透切片,晒干。
炒秦艽:取秦艽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表面微有焦斑,取出放凉。
性味:辛、苦、平。
归经:入胃、大肠、肝、胆经。
功能: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
主治: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黄疸,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小便不利。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痹症:前人认为本品是“三痹必用之药”,现代广泛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常配桑枝、威灵仙;如为行痹,痛无定处,则配防风、羌活,方如防风汤。
2、用于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脑血管意外后遗的偏瘫),尤其有上肢拘挛者。如表现有血虚,可配当归、白芍、首乌等养血药,方如秦艽当归汤。
3、用于治疗阴虚内热,骨蒸潮热。用秦艽配其它滋阴药(如鳖甲、当归)和清热药(知母、柴胡)等,有助于解退虚热,方如秦艽鳖甲散。
4、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尤其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肝炎,配黄芩、苍术等,治疗效果较好。
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
注意: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贮藏:置通风干燥。
处方举例:
1、防风汤:防风9g、秦艽9g、羌活9g、桂枝6g、当归9g、茯苓12g、杏仁9g、桑枝15g、丝瓜络6g,水煎服。
2、秦艽当归汤:秦艽9g、当归9g、白芍9g、首乌12g、白蒺藜6g、钩藤9g、桑枝15g、丝瓜络3g,水煎服。
3、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秦艽15g、鳖甲30g、知母15g、当归15g、柴胡30g、地骨皮30g,共研粗末,每服15g,入乌梅一个,青蒿叶6g,同煎服。
复方:
①治中风手足阳明经,口眼歪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药、人参各半两,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三钱。上细切。每服一两,水二盏,连须葱白三茎,长二寸,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后。服药毕,避风寒处卧,得微汗出则止。(《卫生宝鉴》秦艽升麻汤)
②治背痛连胸:秦艽一钱五分,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钱(酒炒)。水煎服。(《医学心悟》秦艽天麻汤)
③治风中经络而痛:羌活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一钱,熟地三钱,秦艽、白芍(酒炒)、独活各一钱五分。(《不知医必要》秦艽汤)
④治黄:秦艽一大两。细锉,作两贴子,以上好酒一升,每贴半升,酒绞取汁,去滓。空腹分两服,或利便止。(《海上集验方》)
⑤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黄色,小便赤: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一两服。(孙思邈)
⑥治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锉、炙)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秦艽汤)
⑦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气粗,四肢困倦,夜有盗汗:柴胡、鳖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一两,秦艽、当归、知母各五钱。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青蒿五叶,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临卧,各一服。(《卫生宝鉴》秦艽鳖甲散)
⑧治消渴,除烦躁:秦艽二两(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⑨治小便艰难,胀满闷:秦艽一两(去苗)。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圣惠方》)
⑩治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发背疑似者:秦艽,牛乳煎,当得快利三、五行。(《海上集验方》)
⑿黄疸。用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又方: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
⑿暴泻、大渴、大饮。用秦艽二两、灸甘草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
⒀伤寒烦渴。用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作两次服。
⒁急劳烦热(身体酸疼,骨蒸潮热)。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研细。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⒂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灸甘草各一两,每服一至二钱,水煎服。
⒃小便艰难。用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又方:秦艽、冬葵子,等分为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
⒄胎动不安。用秦艽、灸甘草、炒鹿角胶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又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⒅一切疮口不合。用秦艽研末敷上。
注:
秦艽的原植物较多,分布地区亦广,历代本草记载和描绘的植物形态方面,均存在有混乱现象。在商品外形上,以品种和产区的不同,也有较大差异。按其形状,分为萝卜艽、鸡腿艽、麻花艽、小秦艽、狍尾艽等,但均为龙胆属秦艽组植物,同等药用。故根据进销习惯归纳为二类、三个类型。
此外,秦艽的原植物在青海还有管花龙胆,新疆有天山龙胆,瓦氏龙胆,狭翘龙胆等分布,在商品上均属于小秦艽类型。
如:腰痛、妇科、男科、补肾、腰间盘突出、背痛、腿痛、膝盖痛、颈椎病、肝病、胃病、便秘、尿频、腹泻、小腹突出、痛经、乳腺增生、乳腺癌、坐月子、痘痘、白发、脱发、丰胸、美容、皮肤病、老年斑、衰老、阴虚、感冒、咳嗽、发烧、失眠、结石、咽炎、嗓子痛、头痛、牙痛、打呼噜、口腔溃疡、口臭、鼻炎、耳鸣、眼病、甲状腺、头皮屑、脚气、痔疮、手脚冰凉、风湿、盗汗、癌脑出血、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心脏病、心血管病、脂肪肝、痛风、老年痴呆、静脉曲张、补气、补血、补钙、瘦弱、肥胖、小儿疾病、瘦腿、瘦腰、湿气、健脾、打嗝、狐臭、抽筋、戒烟、经络、中成药、泡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