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同讲解
香加皮长久以来一直被当作五加皮入药,
尤其是北方,
不良反应报道甚多。
《药典》年版一部,
为了防范五加皮混淆使用,
正式更名为“香加皮”。
市面上五加皮较少,
常见用香加皮替代,
注意区别和鉴定。
香加皮,又叫北五加皮(五加皮成南五加皮),最早在东北地区和沿海一带使用。原是五加皮的代用品,本品能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疼痛,另外还有强心利尿作用,常用于心源性水肿,但没有补虚作用,不能用于补肝益肾,强筋壮骨。《药典》言其强筋骨是不可靠的。
五加皮与香加皮主要鉴别点五加皮香加皮外表面颜色灰褐色灰棕色或黄棕色外表面特征栓皮松软,常呈鳞片状,易剥落具稍扭曲的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斑痕气味微气,微辛辣而苦有特异香气,味苦五加皮
五加皮首载于《本经》:“五加皮,味辛温。主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躄,小儿立能行,疽疮阴蚀,一名豺漆。”
五加皮——五加科Araliaceae.
《药典》年版一部第66页收载:“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gracilistylusW.W.Smith.的干燥根皮。”
性温,味辛、苦。归肝,肾经。
祛风除湿,补肝益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等。
饮片为横切厚片,呈不规则的卷筒状或片块状。直径0.4~1.4cm,厚约0.2cm。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斑痕。内表面淡黄色至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显灰白色。气微辛辣而苦。
五加皮,入足三阴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顺气化痰,益精坚骨,祛风胜湿,治虚劳,筋骨拘挛,阴痿囊湿,女子阴痒,小儿脚弱。今用以祛风湿,强筋骨为主,得酒良。张志聪云:“益气乃肺病气虚,五加皮益其气。”五加皮益其气,是指肾气言。
曹元宇云:“立能行”,《御览》作“能立行”,原作“不能行”,虽于文最顺,然似原有立字,故据《新修本草》作“立能行”。唐?甄权《药性论》:“小儿三法不能行,用此便行走。”立能行即便行走之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作“小儿三岁不能行”,疑是据唐?甄权《药性论》所改,并非《本经》原文之义。
五加皮,既能祛风胜湿,又能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对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最为相宜;用于补虚强壮,特别是对于没有风湿的儿童发育不良,五迟(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脚软、肌肉软、口软),又名“胎弱”“胎怯”或称“白痴”;成年人肝肾亏虚出现之痿弱。民间素有:“宁要五加皮,不要金玉满车”之说。遗憾的是:医院,医院,药房没有真正的“五加皮”,用的都是代用品或伪品。
香加皮
香加皮一名,见载于《四川中药志》年版。谢宗万《中药志》年版第页收载:“香加皮,为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树皮。”
在本草文献中,《救荒本草》卷下木部载有“木羊角科,又名羊桃科,一名小桃花,生荒野中。紫茎,叶似初生桃叶,光俊,色微带黄,枝间开红白花,结角似豇豆角,甚细而尖,每两角并生一处,味微苦酸。”经考证《救荒本草》中的样角科就是现今香加皮的原植物杠柳。
香加皮——萝藦科Asclepiadaceae
《药典》年版一部第页收载:“香加皮,为萝藦科植物杠柳PeriplocasepiumBge.的干燥根皮。”
《药典》年版一部,第页收载:“香加皮,为萝藦科植物杠柳PeriplocasepiumBge.的干燥根皮。”
性温,味辛、苦;有毒。归肝、肾、心经。
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用于下肢浮肿,心悸气短,风寒湿痹,腰膝酸软等。
内服煎汤,3~6g。不宜过量服用,以免中毒。
饮片呈不规则的厚片,外表面灰棕色至黄棕色,栓皮层常呈鳞片状,易剥落。内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细皱纹。横切面呈黄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苦,微辛。
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注意事项
香加皮含有强心苷,具毒性,不可多服,久服。
香加皮的强心作用,其作用强度随其剂量的加大而增加,但剂量过大可使心脏停搏于收缩期。香加皮中毒,主要表现为严重心律失常,早期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临床上严格控制用量,切不可过量。
临床中药工作中,注意香加皮、五加皮、地骨皮的鉴别,切记!
给我个好看再走好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