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缺少的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中

刘欣欣是一个七零后的靓女,年逾五十而风韵不减当年。这使得许多爱美之心的女性羡慕不已,当问到是怎样保养自己时,她说,全是靠自己学医过程中不经意学到的方法。

的确,欣欣的美貌不容置疑,但人们更多地看重她的医技和医德。你可知道欣欣是怎样成为十里八乡颇负盛名的医生的?下面就聊聊她的成长历程吧。

1、残破的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欣欣在村学里只读了两年半书就辍学了。

到出土时节以成

她父亲患有严重了哮喘病和肾脏炎,他的大多数时间是在病床上度过的。大哥是一个傻子,三十多岁还未婚;二哥娶妻后嫂子不愿意在这样寒酸的家里过日子就分居了;一个姐姐远嫁到蒙古去了。家里唯一靠得住的只有母亲一个人。

可谁知“祸不单行,福不双降。”就在欣欣刚升到三年级时,母亲突然一病不起,卧病不到一月就撒手人寰了。母亲的去世无异于给这个家庭是雪上加霜。

母亲活着时,父亲靠母亲照顾,现在母亲走了,谁照顾父亲呢?父亲一旦犯了病不是一般的吓人:又是不停地咳嗽又是呕吐,脸肿得让人看了心生恐惧。

为了照顾父亲,欣欣每天下午上学迟到,老师问其迟到原因,欣欣说,回到家里既要做饭又要照顾父亲,还要喂猪喂鸡。往返上学路上她总是跑着的,一点也不敢怠慢。

老师听后无不同情地说,允许欣欣每天迟到半小时,以后路上不要跑得太快了,注意安全!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欣欣还是迟到甚至旷课的现象。因为父亲犯病没有固定的时间,或者是早上或者是中午或者是晚上,只要父亲的病发作了,欣欣就无法上学了。

白天倒还好办,特别是晚上,不管皓月当空还是沉沉黑夜或是雨雪霏霏,只要父亲犯病了欣欣就只得去找医生。小小年纪的女孩子把照顾父亲早已当作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2、贾仁并不仁

邻村那个叫贾仁的医生家,欣欣成了常客。她看尽了白眼受尽了奚落。最让欣欣伤心的是一个狂风大作还夹杂着蒙蒙细雨的夜晚,父亲呕吐的缓不过气来,浑身颤巍巍地缩成一团。昏暗的煤油灯下,清楚地看见父亲的眼珠都不动了。这让欣欣大吃一惊。

她急急忙忙去喊叫大哥找医生去,可是傻大哥蒙头睡着一动不动。欣欣只好顶着狂风冒着大雨自己去找医生。

到了贾医生家门口,欣欣一边推门一边带着哭腔大声喊叫,惊得医生家那只看门狗发疯似地狂吠,可就是不见主人来开门。

过了约摸半个小时,医生的妻子来打开门,问到:你又来找医生?孩子他爸爸不在家,你回去吧。欣欣不容分说,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屋里,只见炕沿下放着一双男人的大鞋子,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旱烟味特别刺鼻。她断定医生是在家里的,可能躲藏在什么地方了。

果然欣欣发现这个贾仁是想让妻子把欣欣哄走,当听到欣欣进门时他顾不得穿鞋就躲在炕沿旁边那个炕仓里了。

欣欣弯腰朝那里一看,只见贾仁蜷缩在炕仓里。看到如此情景,欣欣又气又恼,大声说:贾医生你不去给我父亲看病就算了,何必要藏起来呢?

贾仁一听,沮丧而又尴尬地从炕仓里钻出来,阴沉着脸,没好气地说:欣欣,我给你父亲治病,你家已经欠下我一百多元了,你不把钱还清,你父亲我再也不诊治了!

听贾仁这么一说,欣欣如当头泼了一瓢凉水。木然地呆立了片刻,竟不知说什么好,只有热泪夺眶而出,两行晶莹的泪珠顺着脸颊往下流淌。

漆黑的夜、猛烈的风、如注的大雨,欣欣带着伤透的心,挪动着无力的双脚,拖着羸弱无助的身躯一步一滑地朝着五里以外的家里走去。这五里路不是平坦的康庄大道,她和贾仁两家居住在同一座大山的南北两侧的半山腰。

欣欣衣服已经湿透了,羊肠小道上地面径流潺潺作响,仿佛在为这可怜的小女孩鸣不平!好不容易爬到山顶,下坡的路更艰难,她连滚带爬地回到自己那个没有温暖的家。

3、穷则思变

“上天给人一份困难的时候,也给人一份智力。”年幼的欣欣无法继续上学了。告别了她热爱的学校;告别了敬爱的老师;挥别了亲爱的同学。她发奋要学习做一名医生,为父亲治病,为所有被病魔迫害着的人们治病。

她从邻居大叔那里借来两元钱卖了一本医学书籍。在家里一边照顾父亲一边认真地看那本书。那是一本中医入门书籍。起初,她只是生硬地、断断续续地读书上的话句,好多字不认识。她就找村子里识字的人问,时间久了,老师听到后就去看欣欣,带给她一本《新华字典》并教她如何查字识字的方法。这真是雪中送炭呀!

临走时老师叮咛欣欣,如果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就找老师。老师的关怀如春风拂面,给这个不幸的孩子增添了无穷力量,也增添了她战胜困难的勇气。

父亲的病情时轻时重,有时候偶然能在院子里晒晒太阳,还能给作务土地的欣欣煮一顿饭。每当欣欣吃到父亲做好的饭时她心里无比的高兴。因为父亲的病好起来了,因为她有更多时间看书了。

欣欣每天总是挤时间如饥似渴地去看书。遇到不懂的话句就用铅笔作上记号,找村子里识字的老爷爷给她解释。就这样长期以往,焚膏继晷勤学不辍,一年后,她基本能通读那本书了。

接下来她反复琢磨书里面所讲的一些病症的特征,包括舌苔薄厚、颜色的变化以及心跳的快慢和声音的大小,还有呼出的气味等等。比较难琢磨的是脉搏的把控,关、尺、寸脉各司其职,各预示着身体不同器官的正常与否。

山的那边是我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逐渐弄懂了一些比较简单的诊疗方法,对于一般地感冒发烧等病症,她已经能够对症下药了。她给自己、给父亲、给邻居大叔先后按照书本上的处方卖药吃,感冒发烧的症状很快就消除了。大叔鼓励她:你照这样学习下去,将来一定是个好医生。这让她信心倍增。

后来,村子里传开了。凡是有头疼感冒发烧的人都找欣欣卖药。有好心人对欣欣说,你可以开一个药店,既可以给村子里人提供方便,也可以赚点零花钱。欣欣想:这办法真好,可是自己没钱进购药品怎么办?经过一番思考她决定去找村上的文书帮忙解决困难。文书那时候兼任农行对各村的代办工作。她鼓起勇气去了文书家。

4、三百元,改变命运的关键

一天,欣欣抱着试试的态度忐忑不安地走进文书家,欣欣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文书听。文书思衬了片刻,答应只能给三百元贷款。欣欣听了高兴地说太好了,就贷三百元吧!

“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山穷水尽时,自有路可走,只要做得确实。”是的,贷款三百元就是欣欣在山穷水尽时展现在她面前的一条光明大道,在这条充满诱惑而又成败未知的路上,欣欣诚惶诚恐地走着,竟走出了她最精彩的人生。

经过欣欣的一番努力,药店开业了。村子里找她看病卖药的人络绎不绝,在村民眼里,欣欣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了。她父亲在她精心调理下身体也有了较好的恢复,很少听到他像以前那样哀愁的呻吟声了。

一个不起眼的小女孩能取得这初步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她所吃的苦,所付出的精力只有她知道。

为了能准确把脉,欣欣常常医院向那些老中医请教,还向其他医生请教静脉输液和肌肉注射要注意的事项,“不耻下问”是欣欣的特长。“学不可以已矣”是欣欣根本点。在学医的道路上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5、受人信赖的好医生

十多年后,二十多岁的她走遍了邻近许多村子,为患者分忧解难。乡民们信任她,是因为她主要用中药治疗疾病,收费低而效果好。每到一处她总是鼓动村民采集中草药材,比如:茵陈、蒲公英、车前子、秦芁、地骨皮,柴胡、白茅根等等。这类植物在农村的山坡上沟滩里到处都有。让村民把收集来这些药物按照国家的收购价格她全部收购,既为村民提供方便也为自己减少了去县城进购药品的困难。

对一些爱美之心的女性,她经常给介绍从《黄帝内经》里学到的保养方法。《黄帝内经》里主要提倡“治未病”,核心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次。这主要表现在食物养生方面。许多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也就把这办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久而久之,人们的患病率有了显著下降。

夕阳无限好

“当你服务于人的时候,人生不再毫无意义。”欣欣从小饱受残酷生活的熬煎,“火以炼金,逆境磨炼人。”从逆境中脱颖而出的她,脚手勤快。不管是谁,不管什么时候,凡是上门找她的,欣欣从不拒绝任何人。风雨兼程十余年,她给村民留下的极好的口碑。

年她的孩子考上大学,许多村民都来祝贺。此时,她已经在县城卖下了楼房,还有一笔数目不小的存款,为孩子上学花用。

像欣欣这样从逆境中奋起,把自己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服务人民的事业中去的人,她生命的火花无不闪耀着动人的光彩。人啊,一个华丽地转身,既丰富了精神、也惊艳了人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gupia.com/dpsx/1583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