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这一本草纲目中提及的清肺泻火良药,其味甘、性寒,能够归入肺经,发挥清肺平喘、利水消肿的显著功效。当面临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以及面目肌肤浮肿等病症时,桑白皮便能大展身手。此外,《本草纲目》还详细记载了其补虚益气、去除肺中水气、治疗唾血、热渴、水肿及腹满腹胀等多方面的功效。同时,它还能治疗虚劳客热和头痛,内补不足,对于一切风气水气也有显著的散用效果。在具体应用方面,若遇到咳嗽吐血的情况,可以采用一斤新鲜桑根白皮,浸泡在淘米水中三宿后,刮去黄皮并锉细。随后加入糯米四两,一同焙干并研成粉末。每次服用时,只需用米汤送服一钱即可。桑白皮,这一本草纲目中备受推崇的清肺泻火良药,其清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显著。在面临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以及面目肌肤浮肿等病症时,它都能发挥出色的治疗作用。此外,桑白皮还能补虚益气,去除肺中水气,治疗唾血、热渴、水肿及腹满腹胀等多方面病症。其散用效果显著,对于一切风气水气均有显著疗效。在具体应用方面,若遇到咳嗽吐血的情况,可以采用桑根白皮配合淘米水浸泡、焙干研末的方法,每次服用适量即可。同时,桑白皮与地骨皮、甘草等药材配伍使用,更是能发挥其独特的清热功效。其中,泻白散作为经典配方,常用于小儿肺热咳喘的治疗,其效果显著。但要注意的是,对于实热伤肺导致的咳喘,桑白皮的功效可能不够强劲,需要配合其他清热药物如黄芩等使用。而针对肺热不扬、咳喘伴随的情况,泻白散则能发挥出色的治疗作用。在用药过程中,我们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热势程度来调整桑白皮的用量和配伍药物,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若患儿咳嗽症状显著,并伴有喘息,临床推荐使用10~15g的桑白皮以有效治疗咳嗽和咳喘。若用量低于10g,则其祛咳化痰的功效将大大减弱,主要起清热作用,这一点在用药时需特别留意。
以下是一则医案:
一位42岁的女性患者,自述患哮喘已达10年之久,并确诊为胃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她的哮喘咳嗽在寒暑交替或气候骤变时加剧,痰多且夜间咳嗽尤为严重。诊见其舌苔白中带黄,脉象滑弦,睡眠质量欠佳。处方中包含生地9g、麦冬9g、玄参9g、知母9g、桑白皮9g、款冬花15g、杏仁9g、苏子9g、紫菀9g、茯苓12g及甘草5g,共五剂。同时,建议患者搭配夜安宁颗粒进行服用。用药反馈:经过治疗,患者的咳嗽症状已有显著改善,大约好了两成。继续沿用原方,患者共服用了27剂药物后,咳嗽症状基本痊愈。
案例分析:这位患者长期受到哮喘的困扰,导致肺部失去了应有的润养。在秋季接受治疗时,正值燥气盛行,燥邪再次侵袭肺部,使得肺病无法将水液下输。由于燥甚则火自内生,虚火又灼烧体内液体而形成痰,导致肺燥失清肃之令。再加上痰涎的壅遏,使得哮喘和咳嗽症状剧烈发作。夜间咳嗽加剧、睡眠质量欠佳以及舌苔中带黄等表现,都反映出阴虚燥热的病理特点。在诊断时,不应因痰多脉滑而误将燥邪当作湿邪来处理。此病例中,燥邪是主要矛盾,湿邪只是次要表现。采用润肺降气的方法能够恢复肺的肃降通调功能,从而使得水湿自然消退,减少痰湿的产生。因此,治疗时应以润肺降气为主,同时辅以行气化痰的方法。以上就是谭老师运用桑白皮来清肺泻火的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