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地骨皮的多功能清火作用清肺热排肺毒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9728824

许多人常常感到困惑,为何身体虚弱却会上火?这其实是虚火作祟,与五脏密切相关,且每种虚火都有其独特性。然而,许多常规的降火中药都带有寒凉之性,可能损伤人体元气。那么,是否存在既能降火又不伤元气的中药呢?答案是肯定的。其中,一味常被忽视的中药——地骨皮,便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不仅能清除肾脏与肝脏的虚火,还能清肺热,更难得的是,它清肾而不凉肾,清火而不伤元气。中药地骨皮,又称枸杞根,是茄科植物枸杞的根部。尽管许多人熟知枸杞,却往往忽视了其植物根部的药用价值。地骨皮以其独特的药用特性在中药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挑选时,我们应注重其块大、肉厚、无木心且干燥的特点。中医对地骨皮的评价颇高,认为它具有寒冷的四气和甜美的五味,能够疏通肺经、肝经和肾经,有效清除肾脏与肝脏的虚火,同时还能清肺降火。

[地骨皮的中药理解]

地骨皮,这一茄科植物枸杞的根部,在古代典籍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本草新编》中明确指出,地骨皮虽然入肾,但并不会凉肾,它主要作用于骨骼,具有凉骨的功效。此外,还有记载称其能深入肝肾,有效清除骨蒸里热,而且其药性清润,不会损害真阳和元气。由此可见,地骨皮在中医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它既能降火又不伤及元气,尤其擅长祛肾火而不伤肾。因此,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地骨皮常被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清肾、肝之虚火。地骨皮具有清润的药性,能够有效地清除肾脏与肝经的虚火。在中医中,它被誉为“退虚热、骨蒸之佳品”,常用于治疗肾、肝虚火所引发的阴虚发热、自我感觉从骨子里往外发热、盗汗、形体消瘦、心烦、面红耳赤等症状。

清肺火。地骨皮还善于清泻肺热,特别是对于肺火郁结、气逆不降所导致的咳喘、皮肤蒸热等症状,地骨皮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药地骨皮的功效作用

清热滋阴地骨皮被誉为一种具有清热滋阴功效的中药材。其乙醇和乙醚提取物均显示出显著的退热作用,因此,在炎症等疾病引发的体温升高时,地骨皮能发挥出色的退热降温效果。此外,它还能与其他中药如生地黄、天花粉等配伍使用,进一步增强其退热效果。

凉血止血地骨皮还具备凉血止血的效用。由于其性质偏寒,适量服用地骨皮有助于凉血并减轻出血症状。因此,对于由肺热引发的咳嗽、吐血及咯血等问题,地骨皮能发挥显著的缓解作用。抗菌消炎地骨皮被证实具有抗菌消炎的重要功效。实验显示,将其煎水服用后,能有效抑制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多种病菌,因此,在身体出现炎症时,服用地骨皮可帮助缓解病情。

降血糖与血压地骨皮在降血糖和血压方面也表现出显著效果。它能够作用于胰岛分泌,促进体内血糖的分解,从而治疗高血糖病症,帮助患者调节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对于轻微血糖高的患者,长期服用地骨皮也能有效调节血糖。此外,地骨皮还能舒张血管,起到一定的降压作用,适合高血压患者服用以稳定血压。

地骨皮的食用方法

地骨皮粥原料:地骨皮30克、桑白皮5克、麦冬0克、面粉适量。制作:将地骨皮、桑白皮、麦冬放入砂锅中浸泡20分钟,煎煮20分钟后去渣取汁,再加入面粉调成的糊状物,煮成稀粥。用法:可随意饮用或作为佐食之用。功效:此粥具有清肺凉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以及多饮、身体消瘦者食用。

地骨槐花粥原料:地骨皮、生地、槐花各30克,粳米30~60克。制作:先将生地、地骨皮、槐花清洗干净,再将粳米浸泡0分钟。接着,用水煎煮生地、地骨皮、槐花,去渣取汁后,加入粳米煮粥即可。功效:此粥具有清热固精的作用,适用于月经过多、经色深红或紫红、腰腹胀痛等症状的患者作为食疗之用。

地骨皮桔梗炖白肺原料:地骨皮半块,桔梗8克,花旗参2克,紫菀2克,杏仁适量,猪肺个,姜2片。制作:首先将猪肺清洗至变白为止。接着,将其他材料清洗干净后放入炖盅内加水先炖煮。同时,将猪肺和姜放入另一锅中煮沸。之后,将煮好的猪肺取出,与药材一同炖煮约3~4小时即可。功效:此药膳能补气虚、治久咳、化痰、润肺,对于久咳不愈的患者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地骨皮牡蛎汤用料:牡蛎肉(鲜品)90克,牡蛎(壳)60克,地骨皮30克,银紫胡5克,生姜、红枣各少许。制作:将牡蛎的肉与壳分开并清洗干净;同时清洗地骨皮、银紫胡、生姜和红枣(去核)。之后,将所有材料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用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煮2小时,调味后即可饮用。功效:此汤能清虚火、退虚热,对于红斑狼疮属于阴虚火旺的患者有治疗作用。症见午后低热、日久不愈、形体消瘦、夜卧盗汗等。

[地骨皮的使用注意事项]

地骨皮是清虚火的佳品,适用于因虚火而出汗的患者。但需注意,对于虚火而不出汗的患者则不宜使用。此外,外感风寒而发热的表证以及脾胃虚寒而大便不成形者也不宜使用地骨皮。综上,地骨皮作为清理虚火的中药,其使用需根据上火的虚实以及有无汗液进行辩证。因此,在运用中药时,务必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避免盲目跟风。自学把脉(脉诊)时,我们首先需要从脉象的有力与无力来辨别虚实,再通过脉搏的快慢来分辨寒热。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等经典,探索中医的奥妙。同时,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寒热辩证的重要性,为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gupia.com/dpsx/160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