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独立行医以来,成人及孩子的发烧(中医讲发热)治疗了不知凡几,有成功也有失败,此中经验教训,真可谓“甘苦寸心知”。
有人会说:发热还不好治!
殊不知,发热的背后有很多原因,有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功能性发热等,有的发热在没找到原因之前还真不好治。
我们祖国宝贵的中医学有悠久的历史,有“伤寒学”、“温病学”以及各家学说,有着极为丰富的抗疫、抗感染、治疗发烧的技术手段。
一部人类史就是抗疫史,一点不假。
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学习经典是必须的,但仅仅学习经典是不够的。
试想,如果发热好治疗,为啥历代医家要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外感学说呢。
因为病情千变万化,我们的前辈对各类疾病的认知既有时代的局限性,又有病情本身的复杂性,所以需要更广泛的思考和总结。
以上是题外话……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案例,是一个有点小复杂的发烧病案。
医院理化检查完备,拟诊为“感染性发热”,但中西药治疗两周无效。找我诊治后,初次也没有如预期的见效,在我重新详细询问病史后,才得以迅速康复。这里的经验教训,希望可以给朋友们借鉴。
患儿,女,6岁,年7月18日初诊家长代述:外出吃饭后开始发热,病逾2周,体温最高38度左右。医院就诊,理化检查均已排除“新冠”等传染病,医院诊断为“细菌性感染”,两次诊疗后发热未退。
患儿晨起体温尚可,午后发热至次日晨起又渐退,有汗,无咽痛,无恶寒,无身痛,无咳嗽,纳可,便调,精神好,面色黄。
查体咽不红,两鼻道无脓涕,双扁(-),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1
初诊认为患儿:无恶寒身痛,乃表证已除;非寒热往来故也无少阳见证;汗出正常,也不口渴饮冷,更非阳明热盛;纳可便调,舌苔不腻,无食积可言;精神旺盛,活动如常又自非三阴证。
所以,我认为是孩子发热是素禀气阴不足,恰值黄梅天后暑热高温,湿热相杂,体虚不能胜邪导致,拟益气养阴,化湿解暑之法。
处方:
淡竹叶4g,石膏12g,麦冬9g,太子参8g,甘草3g,山药6g,姜半夏6g,芦根9g,白茅根9g,荷叶3g。
方用张仲景“竹叶石膏汤”清热益气;芦茅根养阴清热;荷叶解暑化湿,共奏清热解暑、益气养阴之效。
2
本来以为此乃轻浅之病,服药必效,孰料服药后体温不退,两日内体温最高更超过了38度。
家长找我谋求对策,我说发烧两周,体温不甚高,也无呼吸道症状,精神状态又生龙活虎,医院检查未见异常,服平和之药体温反高,我觉得定有隐情,请来复诊一下。
孩子又精神爽朗的出现在我面前,我仔细听心肺,观察鼻咽,摸了肚子,仍旧一无所获。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既然体征大致无异常,那就从病因再审问之,让家长详细述说发病经过。
3
两周前,因将“入伏”,家长带着孩子和朋友约好,去上海奉贤庄行镇吃羊肉。
为啥入伏要去吃羊肉呢?又为啥要吃庄行的呢?还是《黄帝内经》里说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清·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这种理论,有多种解释,这里所言的是在预防保健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很多人认为冬天吃羊肉可以补阳气抗严寒,夏天这么热怎么能吃热性的羊肉呢?其实这里有个误解,羊肉是温性的不假,但它补充人体的,绝非是单纯的“阳气”,而是补充人体的“肾精”,肾精充沛了,自然阴生阳长,可以御寒。
那,夏天呢?
我们国家以前一直是农业社会,百姓们,一年四季忙到头,除了冬天农事工作减少,其他三季都是很忙碌的,包括炎热的夏天。那么夏天本身的高温消耗着我们的气血,再加上高强度的劳动,其消耗比其他三季都会多。所以夏天吃点高营养的东西是有道理的。因此民间一直有吃“伏羊”一说。
那么现代人呢?
现代人也忙啊,不比古人轻松,所以适时去吃一些好吃而有营养的,无可厚非。
那为啥要吃庄行的呢?
因为庄行镇的养羊历史悠久,我们可追溯到元朝时羊的饲养从北方向江南普及。地处长江三角洲流域的奉贤庄行,雨量充沛,水草茂盛。以青草为食的庄行草山羊,适宜在这块土地上生养。其肉质嫩,营养价值高……
福泉山房主人1分钟前
扯远了,说医案,又扯到吃的上去了,不好意思。
4
刚说了,外出吃点好的又有营养的,还能户外玩一下,当然是好事。
但,好事也要有度,一不留神就会“过犹不及”
这娃娃就是。
她羊肉倒是没有吃太多,可是除了羊肉外,她一个人独享了差不多一大碗“羊脑炖蛋”
羊肉性温,羊脑,比羊肉更热。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羊脑“有毒”。这个毒当然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化学“毒性”,而是食物的偏性,俗称“热毒”。
清·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说其可治“风寒入脑,头疼久不愈。”又说:“多食发风生热,余病皆忌。”
“多食发风生热!”可见羊脑的热性是很厉害的。
东西好,味道又好,孩子不知节制,不知不觉就吃多了,小儿纯阳之体,再补进大热食物,体内积热就可能导致了发烧。
真相只有一个……
5
1我判断:这很可能就是娃娃发烧的原因。因为不是吃的过多不消化,所以初诊时并无“食积”之征。因为孩子平常舌苔也不红艳,再加上抗菌素两周的间断治疗,舌苔在初诊时并无红艳或殷红之“热证”,导致医者判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这是一种推理,当然,这也是一种基于中医学基础上的判断。
2怎么治疗呢?“营血伏热”是病机,则“凉血透热”是正治,
处方:
青蒿9g,鳖甲6g,知母6g,生地黄9g,丹皮6g,银柴胡6g,防风3g,地骨皮9g,山楂炭9g。
方用“青蒿鳖甲汤”凉血清热;银柴胡、地骨皮清透伏热;山楂炭消除肉积;防风祛风利疾。
一剂药入口,烧即开始退,次晨至晚均平稳,两日后健康如初。
END作者:顾志君来源:"福泉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