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天然的动物、植物、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藏是否合宜,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神农本草经》中即说:“阴干曝干、采造时用,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用药法象》也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可见,研究中药的产地、采集规律和贮藏方法,对于保证和提高药材的质量和保护药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我国疆域辽阔,地处亚洲东部,大部分地处北温带,并有大兴安岭北部的寒温带、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及华南低纬度的热带,加之地貌复杂,江河湖泽、山陵丘壑(hè)、平原沃野及辽阔的海域,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尽相同,甚至南北迥(jiǒng)异,差别很大,因而为各种药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矿物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就使各种中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古代医药学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知道即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优劣不一样,并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宋代寇宗奭(shì)《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强调了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与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起,众多的本草文献都记载了名贵药材的品种产地资料,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xiōng)、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白术、乌药,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陈皮、砂仁等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

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条件的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人们遂贵东北人参;川芎在宋代始成为道地药材;三七原产广西,称为广三七、田三七,云南产者后来居上,称为滇三七,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强调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内外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加,再加上很多道地药材的生产周期较长,产量有限,因此,单靠强调道地药材产区扩大生产,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临床的需求。实际上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不可过于拘泥道地药材的地域限制。研究道地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创造特定的生产条件,对发展优质药材的生产,开拓新的药源都是必要的。

当前,对道地药材的栽培研究,从道地药材栽培品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调查、道地药材生态型与生长环境关系的研究(包括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到道地药材植化的研究、道地药材的药理研究及野生变家种的生态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动物驯养工作也在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当然,在药材的引种或驯养工作中,必须确保该品种原有的性能和疗效。为了进一步发展优质高效的道地药材生产,国家正在实施按国际科学规范管理标准(GAP)建立新的药材生产基地,深信其必为推动我国道地药材的生产发展,为中药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对确保药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其药用部分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因此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往往有较大差异,故药材的采收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云:“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千金翼方》也谓:“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强调了药材适时采收的重要性。近代药物化学研究也证实,人参皂苷以8月份含量最高,麻黄碱秋季含量最高,槐花在花蕾时芦丁含量最高,青蒿中青蒿素含量以7月至8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故槐花、青蒿均应在开花前采收为好。再如止咳平喘药照山白,3月份有效成分总黄酮可达2.75%,而有毒成分梫(qǐn)木毒素为0.03%;到了8月份总黄酮下降到1.72%,而梫木毒素上升到0.60%。同样证实了按生长季节不同,所含有效及有毒成分不同,适时采收的重要性。一般来讲,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作依据,也就是在药用部位的在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采集。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采收时节和方法,按药用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全草: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荆芥、紫苏、豨(xī)莶(xiān/liǎn)草等;如需连根入药的则可拔起全株,如小蓟(jì)、车前草、地丁等;而须用带叶花梢的更需适时采收,如夏枯草、薄荷等。

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此时叶片茂盛、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枇杷叶、荷叶、大青叶、艾叶等。有些特定的药物如桑叶,需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花、花粉:花类药材,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以免香味散失、花瓣散落而影响质量,如野菊花、金银花、月季花、旋覆花等。对花期短的植物或花朵次第开放者,应分次及时摘取。至于蒲黄之类以花粉入药者,则须在花朵盛开时采取。

果实、种子:果实类药物除去青皮、枳实、覆盆子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皮或果实外,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瓜蒌、马兜铃等。以种子入药的,通常在果实成熟后采集,如莲子、银杏、沙苑子、菟丝子等。有些既用全草又用种子入药的,可在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存,如车前草与车前子等。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者,如茴香、牵牛子、豆蔻、风仙子等,则应在刚成熟时采集。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子、女贞子等,最好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时分采收。

根、根(块)茎:一般以早春或深秋时节(即农历二月或八月)采收为佳,因为“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一上”,且“春宁宜早,秋宁宜晚”(《本草纲目》)。现代研究也证明早春及深秋时植物的根或根(块)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此时采集则产量和质量都较高,如天麻、葛根、玉竹、大黄、桔梗、苍术等。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延胡索等则要在夏天采收。

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则药性较强,疗效较高,并容易剥离,如黄柏、杜仲、厚朴等。另有些植物根皮则以秋后采收为宜,如牡丹皮、苦楝(liàn)皮、地骨皮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木本植物生长周期长,成材缓慢,因此应尽量避免伐树取皮或环剥树皮,造成树木枯死的掠夺式方法,以保护药源。

动物类药材的采集,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因品种不同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须根据它们各自的生长活动季节,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取为原则。如一般潜藏在地下的小动物全蝎、土鳖虫、地龙、蟋蟀、蝼蛄、斑蝥(máo)等虫类药材,大多在夏末秋初捕捉其虫,此时气温高,温度大,宜于生长,是采收的最好季节;桑螵蛸为螳螂的卵蛸,露蜂房为黄蜂的蜂巢,这类药材多在秋季卵蛸、蜂巢形成后采集,并用开水煮汤以杀死虫卵,以免来年春天孵化成虫;再如蝉蜕为黑蚱羽化时蜕的皮壳,多于夏秋季采取;蛇蜕为锦蛇、乌梢蛇等多种蛇类蜕下的皮膜,因其反复蜕皮,故全年可以采收,唯3—4月最多;又蟾酥为蟾蜍耳后腺分泌物干燥而成,此药宜在夏、秋二季蟾蜍多活动时采收,此时容易捕捉,腺液充足,质量最佳;再如蛤蟆油(即林蛙的干燥输卵管),此药宜在白露节前后林蛙发育最好时采收;又如石决明、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等海生贝壳类药材,多在夏秋季捕采,此时生长发育旺盛,钙质充足,药效最佳。

矿物类药材的成分较为稳定,故全年随时皆可采收。

总之,无论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采收方法各不相同。正如《本草蒙筌》所谓:“茎叶花实,四季随宜,采未老枝茎,汁正充溢,摘将开花蕊,气尚包藏,实收已熟,味纯,叶采新生,力倍。入药诚妙,治病方灵。其诸玉石禽兽虫鱼,或取无时,或收按节,亦有深义,非为虚文,并各遵依,勿恣孟浪。”足见药材不同,采收方法各异,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第三节中药的贮藏

中药在运输、贮藏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养护不善,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性质相互作用下,就会逐渐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出现发霉、虫蛀、变色、变味、泛油、风化等现象,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与疗效,这种现象称为中药的变异现象。中药的变异现象不仅取决于中药自身的性质(包括所含化学成分及其性质、含水量等),而且和外界的环境密切相关。掌握中药各种变异现象及特色,了解发生变异的原因,才能有效地进行防治,从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一、影响中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

影响中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日光、微生物、虫害及鼠害。

(一)温度

中药在常温下成分基本稳定,利于贮藏,但当温度升至34℃以上时就会发生某些中药的变异,如含油脂较多的苦杏仁、柏子仁等油分外溢,含糖类较多的黄精、玉竹粘连、变味等。而温度低于0℃时,某些含水量较高的中药(如鲜地黄、鲜石斛等)所含水分就会结冰,细胞壁及原生质受损,从而导致中药疗效降低。

(二)湿度

湿度可影响中药的含水量,直接引起中药的潮解、溶化、糖质分解、霉变、风化、干裂等各种变化。

(三)空气

空气中的氧和臭氧也对中药的质变起着重要作用。害虫的生长发育及繁殖都离不开氧,因此,改变空气成分的组成比例是防治仓虫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日光

长时间的日光照射会促使中药成分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等光化反应,日光中的紫外线和热还可以使含蛋白质的中药材变性、色素分解、加速鞣(róu)质产生沉淀。

(五)微生物

微生物是中药材发霉、腐烂的主要因素。中药材中的营养物质,包括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水分等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其中霉菌类是造成中药发霉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六)害虫

由于中药来源广泛,受采收、加工、运输、贮藏、包装等多种途径的影响,加之害虫生物学特性多样,容易构成对药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危害。在常用的中药饮片中,易被虫蛀的占40%以上。

(七)鼠害

鼠类易破坏中药的包装,造成药物的窃食,同时还可造成排泄物污染、病毒及致病菌传播等危害,尤其是死鼠对中药危害更大。

二、贮藏中常见的中药变异现象

(一)虫蛀

虫蛀是指害虫侵入中药内部所引起的破坏性作用。中药材(饮片)及其制剂大都含有淀粉、脂肪、糖、氨基酸等,营养丰富,当温度在25—32℃之间、空气相对温度在70%—80%之间,中药材及饮片含水量在15%以上时,极易滋生害虫,发生虫蛀。中药经虫蛀后,会形成蛀孔,产生蛀粉,成分损耗,且会受排泄物污染,造成疗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如泽泻、莲子、甘草、党参等最易受虫蛀蚀心。

(二)发霉

发霉是指在适当温度(20—35℃)和温度(相对温度75%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和足够的营养条件下,中药表面附着或内部寄生的霉菌繁殖滋生的现象。它能够侵蚀药材内部组织,使其变质,以致失效。

(三)变色

变色是指中药在采收、加工、贮藏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空气、日光的影响而引起中药自身原有色泽改变的现象。变色的原因主要是中药所含化学成分不稳定,或由于酶的作用而发生氧化、聚合、水解等反应而产生新的有色物质。例如花类药材,光线直射过久,就会褪色。颜色的变化不仅影响外观,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发生有效成分的变化。

(四)走油

走油也称泛油,是指含有脂肪油、挥发油、黏液质、糖类等成分较多的中药,在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出现油润、返软、发黏、颜色变深等现象。因此,贮藏这类药材,必须放置阴凉干燥处。

此外,常见的变异现象还包括中药的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融化、升华、腐烂等。因此,要恰当地贮藏中药,以避免上述常见中药变异现象的发生。

三、常用的中药贮藏与养护方法

(一)干燥养护

干燥是保存中药的最基本条件,因为没有水分,许多化学变化就不会发生,微生物也不易繁殖。常用的干燥方法有晒干法、阴干法、烘干法、木炭干燥法、生石灰干燥法、通用干燥法、密封吸湿干燥法、微波干燥法、远红外干燥法、太阳能集热器干燥法等方法。如枣仁、知母宜阴干;大黄、山药可以烘干;人参、鹿茸采用石灰干燥法;款冬花、红花运输时常采用木炭干燥法。

(二)冷藏养护

采用低温(0—10℃)贮存方法,可以有效防止不宜烘、晾中药的生虫、发霉、变色等变异现象发生。低温冷藏不仅可以防止中药材及饮片的有效成分变化或散失,还可以防止菌类孢子和虫卵的繁殖。如人参、蛤蟆油等常用此法。

(三)密封养护

密封或密闭贮藏可以避免外界空气、光线、温度、湿度、微生物、害虫等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可在密闭容器中添加石灰、沙子、糠壳、木炭等吸湿剂或贮藏于地下室。如刺猬皮、蜣螂虫等动物类药材可以采用生石灰埋藏贮存,熟地黄、龙眼肉等可用薄膜材料密封于密闭容器贮藏等。

(四)化学药剂养护

本法主要适用于储存大量药材的仓库。但由于化学杀虫剂往往对人体也有不良影响,因此适用于中药防霉杀虫剂很少,以选择毒性小的为宜,常选用不易残留的化学熏蒸法来灭菌杀虫。常用磷化铝或硫黄熏蒸。需注意熏蒸后通风排毒。

(五)对抗同贮养护

本法为利用不同性能的中药和特殊物质同贮具有相互制约,抑制虫蛀、霉变、泛油现象的传统贮藏养护方法。如泽泻、山药等与丹皮同贮防虫保色,番红花防冬虫夏草生虫,花椒与地龙、蕲蛇、金钱白花蛇及全蝎同贮防虫蛀,冰片与灯心草同贮防霉变等。此外,乙醇或高浓度白酒是良好的杀菌剂,某些药物与乙醇或白酒密封贮存,也是较好的养护方法。

(六)气调养护

气调即空气组成的调整,简称“CA”贮藏。气调养护,系指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调节或控制密封容器内的气体组成成分,降低氧的浓度以防中药变质的方法。是一种无毒,无污染,科学而经济的贮藏方法。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60Co-r射线辐射技术、气幕防潮技术、气体灭菌技术、无菌包装技术、埃-京氏杀虫技术、高频介质电热杀虫技术等。应根据中药的品种、特性、季节气温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特殊中药应重点保护,做到科学养护,保证质量,降低损耗。

赞赏

长按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费用
北京严重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gupia.com/dpxt/3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