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热药
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
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将本类药物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五类。其中,清热泻火药性味多甘寒或苦寒,功主清泄实热郁火,主治外感热病气分高热证,以及肺热、胃火、肝火、心火等脏腑火热证等。清热燥湿药性味多苦寒,功主清热燥湿,兼以清热泻火,主治外感或内伤之湿热火毒诸证,如湿温、暑湿、湿热中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淋痛、疮疹,以及诸脏腑火热证。清热凉血药性味多苦甘寒或咸寒,多入心,肝经,功主清热凉血,兼以滋润、活血,主治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谵语,以及火热内生之血热妄行诸证。清热解毒药性味亦多苦寒,或有辛寒、甘寒,功主清解热毒,主治外感或内生实热火毒诸证,如痈疮肿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肺痈、肠痈、热毒泻痢、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等。清虚热药性味苦咸甘寒,多入肝、肾经,功主退虚热、除疳热,兼凉血。主治热病后期之阴伤发热、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
临床应用时,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若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脾胃药。
本类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服;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易化燥伤阴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尤须明辨,不可妄投;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第五节 清虚热药
青蒿
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或新鲜地上部分。
苦、辛,寒。归肝、胆、肾经。
本品苦寒清泄,辛香透散,主入肝、胆,兼入肾经。既退虚热、清肝热、凉血热、除疟热、解暑热,又透阴分伏热、透营热、透表热。虚热、实热两清,兼表也可投用。
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虚热兼表。
(2)热病后期之夜热早凉,或低热不退。
(3)血热疹痒、吐血、衄血。
(4)疟疾寒热。
(5)暑热外感,暑热烦渴。
青蒿配白薇:青蒿苦寒辛香,功能退虚热、凉血热、透邪气;白薇苦咸而寒,功能退虚热、凉血热、透邪气、兼益阴。二者相合,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热(兼表邪尤宜),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证。
青蒿配鳖甲:青蒿苦寒辛香,功能退虚热、凉血热;鳖甲咸寒质重,功能滋阴、退热、潜阳。二者相合,既善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每用。
内服:煎汤,6~12g,不宜久煎;或鲜品绞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干品煎汤洗。
本品苦辛而寒,故脾虚肠滑者不宜服。
本品有抗菌、抗病毒、抗疟原虫、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解热、镇痛、抗肿瘤、祛痰、镇咳、平喘等作用。
地骨皮
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
甘,寒。归肺、肝、肾经。
本品甘寒清降益润,入肺、肝、肾经。既退虚热、凉血热、泄肺火,又略兼益阴而生津。治有汗骨蒸最宜,治血热出血可选,治肺热咳嗽常用。
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
(1)阴虚发热,有汗骨蒸,小儿疳热。
(2)血热吐血、衄血、尿血。
(3)肺热咳嗽。
(4)内热消渴。
地骨皮配桑白皮:地骨皮甘寒,功能清泄肺火,并兼益阴;桑白皮甘寒清热泻肺平喘,并兼利尿。两药相合,既清肺火,又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且润肺脏而不苦泄伤阴,故治肺热咳嗽每用。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本品甘寒清润,故脾虚便溏及表邪未解者不宜服。
白薇
萝藦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及根茎。
苦、咸,寒。归肝、胃、肺经。
本品苦泄降,咸入血,寒清解,兼透散,略益阴,入肝、胃、肺经。既退虚热、凉血热,又透营热、透表热,为治虚热及热入营血之要药。并能清肺而止咳,利水而通淋,解热毒而疗疮,解蛇毒而疗毒蛇咬伤。
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产后虚热,阴虚外感。
(2)温病热入营血证,肺热咳嗽。
(3)热淋,血淋。
(4)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白薇配玉竹:白薇性寒,功能退虚热兼透散益阴;玉竹性平,功能滋阴生津而不甚滋腻。两药相合,既滋阴又透表,治阴虚外感。
内服:煎汤,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本品性寒益阴,故脾虚食少便溏者不宜服。
胡黄连
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干燥根茎。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本品苦寒清燥,沉降下行,上入心经,中入胃经,下走肝与大肠经。既清虚热,除疳热,又清湿热、解热毒,为虚热、实热两清之品,凡虚热、湿热、火毒所致病证皆可选用。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解热毒。
(1)骨蒸潮热。
(2)小儿疳热。
(3)湿热泻痢,黄疸。
(4)咽痛,疮肿,痔肿便血。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本品苦寒,故脾虚中寒者忌服。
银柴胡
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
甘,微寒。归肝、胃经。
本品甘而微寒,主以清泄,略兼益养,入肝、胃经。善退虚热、清疳热。有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之长,为治虚热骨蒸之专药。
退虚热,清疳热。
(1)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2)小儿疳热。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本品微寒,故外感风寒及血虚无热者忌服。
获取更多内容
请扫描或长按下方白癜风医院的医生哪家好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