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之歌
这首80年代耳熟能详的歌曲,一经传唱就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们常常用雍容华贵、国色天香来形容牡丹。它象征着繁荣昌盛、富贵吉祥的中华民族;象征着砥砺前行、包容奉献的国家品格;象征着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优秀品质;象征着高瞻远瞩、厚德载物的中国精神。
焦骨牡丹据清朝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回“吟雪诗暖阁赌酒挥醉笔上苑催花”及第五回“俏宫娥戏夸金盏草武太后怒贬牡丹花”记载:武则天与上官婉儿赏雪吟诗,忽有清香扑鼻而来,原是腊梅花绽放,武后于微醉中突发奇想,提笔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命令百花在一夜之间全部开放,百花绽放,独牡丹不遵,后大怒,遂命用火炙烧,并将其弃于洛阳,人们欣赏此花有傲骨,称其为“焦骨牡丹”。因其凛然正气,众花拥戴为“百花之王”。从此,牡丹在洛阳生根开花,名甲天下。
其实牡丹从野生到人工培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洛阳牡丹栽培始于隋代。北宋欧阳修在洛阳做官,饱览洛阳名胜,体察风俗民情,对洛阳牡丹印象尤深,就其所见,于景祜元年(公元年)著成世界上第一本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十余年后,又著《洛阳牡丹图诗》,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诗句而广为流传。《群芳谱》曰:“唐宋時,洛阳之花为天下冠,故牡丹竟名洛阳花。”可见北宋时期牡丹继续获得最高的推崇。洛阳人对牡丹不呼其名,曰花王。“洛阳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王(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洛阳春吟
(宋)邵雍
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中药牡丹牡丹根皮入药,在我国已有余年的历史。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牡丹,味辛,寒。主寒热,中风,瘛瘲,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卷十四云:“牡丹以色赤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又云:“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安期生所写《服炼法》里记载:“芍药有二种,有金芍药,有木芍药。金者,色白多脂;木者,色紫多脉,此则验其根也。然牡丹亦有木芍药之名,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根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牡丹初无名,故依芍药以为名……。”宋代郑樵编撰的《通志·昆虫草木略》里写道:“古今言木芍药,是牡丹。”
现代植物分类学认为:牡丹与芍药皆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芍药属于亚灌木和草本植物,茎只有基部木质化或完全为草质,冬天地上部分大部枯死或完全枯死,来年从茎基上再生出新枝叶;而牡丹,属灌木,茎木质化,冬天地上部分只落叶不枯死,来年新叶和新枝直接从老枝上生出被称为“木芍药”,芍药则被称为“草芍药”。“木芍药”清明后开花,为今之牡丹;“草芍药”初夏时绽放,为今之芍药。秦汉之际木芍药和牡丹两个名称几乎同时出现,不过,木芍药之名仅延续到唐代。唐朝苏敬所著《新修本草》载:“牡丹,生汉中。剑南(今四川成都及其附近地区)所出者,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圆绿,冬实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药,肉白皮丹。”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曰:“牡丹,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花有黄紫红白数色。此当是山牡丹,其茎梗枯燥,黑白色。二月于梗上生苗叶,三月开花;其花叶与人家所种者相似,但花只五、六叶耳;五月结子黑色,如鸡头子大;根黄白色,可五、七寸长,如笔管大......近世人多贵重,圃人欲其花之诡异,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开,其状百变。”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写道:“牡丹,用其根上皮。花亦有绯者,如西洛潜溪绯是也。今禁苑又有深碧色者。惟山中单叶花红者为佳,家种子次之。若移枝接者不堪用,为其花叶既多发,夺根之气也。何以知之?今千叶牡丹,初春留花稍多,来年花枝并叶便瘦,多是开不成。市人或以枝梗皮售于人,其乖殊甚。”
由此可知,宋代医家已充分意识到栽培观赏牡丹与野生牡丹的药效差异,明确认为药用牡丹应选用野生的单瓣花品种,而栽培的观赏牡丹如洛阳牡丹以观赏为目的,其根皮不宜做为药材使用。道地沿革上矩形关于牡丹皮产地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载“生巴郡(今四川、重庆)山谷及汉中(今陕西省境内)。”其后,唐朝萧炳《四声本草》载:“今出合州(秦时蜀地,今重庆合川及附近县区)者佳。白者补,赤者利。”该书还首载:“出和州(今安徽和县、马鞍山及附近县市)、宣州(今安徽宣城及其附近县市)者并良。”其后历代本草文献多有沿用,如五代时期《日华子本草》云“巴(巴州、渝州秦时俱属巴郡,位于今四川、重庆境内)、蜀(蜀州唐时属剑南道,位于今重庆及附近县市)、渝(今重庆境内)、合州(今重庆整江一帯)者上,海盐者次之。”宋代苏颂等所著的《本草图经》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明朝许希周《药性粗评》云:“牡丹皮,牡丹花根皮也……生江南川谷,以巴蜀、汉中者为胜。近世出和、滁等州者亦良。”清代郑肖岩的《增订伪药条辨》记载:“产凤凰山者,枝长而条嫩,外用红泥浆过,极易变色,亦佳。产宁国府南陵县木猪山者,名摇丹皮,色黑带红,肉色白起粉者,亦道地。”《药材资料汇编》载:“以凤凰丹为上品,它的特点是外皮细腻香灰色,带有淡红色,内色粉白,肉份厚,两头剪平,缝口紧闭,条干圆直,内色久藏不变,上海药店一般多用此。”
由以上文献可知,在唐代及唐代以前,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所产牡丹皮品质较高,且栽培和加工历史悠久,为垫江地区道地物产,西南地区习称“垫江丹皮”,即“川丹皮”。自唐代以后,牡丹不断被栽培驯化,安徽、重庆所产者质量皆优。明清以来,尤其是近代,凤凰山所产牡丹皮质量上乘,被奉为牡丹皮的道地药材,习称“凤丹皮”。凤丹皮条粗长直、肉厚粉足、木心细、亮心多、久贮不变色、久煎不发烂。因“品质绝佳”而闻名于世。多出口,在产地即销罄,不流入各大中药材交易市场。产地加工中不刮皮,规格等级较为统一,以连丹皮销售,无刮丹皮的规格。随着种植及加工技术的发展,牡丹皮主产于安徽、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湖南、山东、贵州等省。亳州所产牡丹皮也逐渐得到认可,目前市场上较多,习称“亳丹皮”。而川丹皮受产地变迁、品鉴体系不完善、品质较低等多种因素影响,产量逐年下降。除凤丹皮外,其余产地牡丹皮的规格等级均存在刮丹皮和连丹皮两种不同的规格。药材性状牡丹皮收载于版《中国药典》一部,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的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和泥沙,剥取根皮,晒干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前者习称连丹皮,后者习称刮丹皮或粉丹皮。
连丹皮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cm,直径0.5~1.2cm,厚0.1~0.4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和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刮丹皮外表面有刮刀削痕,外表面红棕色或淡灰黄色,有时可见灰褐色斑点状残存外皮。
按照产地分述如下:凤丹皮凤丹皮产自安徽铜陵凤凰山,不刮外皮。形状呈简形,并且顺直,表面颜色为淡灰微带棕红色,皮纹相对不粗糙,更加细腻。切口处粉白,皮层肉厚;掰开后内表面为淡棕褐色,质地更结实,粉性更强,所以全部可见亮点状结晶(丹皮酚),尤其是内表面,香味浓郁。
毫丹皮亳丹皮产自亳州。加工过程中多刮去外皮,色泽较暗淡,皮厚、条粗长,粉性足,断面比较细腻;香气比川丹皮更浓,亮点状结晶多者为佳。
川丹皮川丹皮主要产自于重庆垫江。表面呈灰红棕色,色泽不鲜亮,皮薄、断面颜色为灰白或灰褐,质地比较松软,粉未较少,气味比较淡,丹皮酚结晶少,所以亮银星点少。
川丹皮与亳丹皮和凤丹皮相比,皮薄,质脆,易折断,仅靠性状较难准确区分,需借助实验室理化鉴别。但均以条粗长,无木心,皮厚,断面粉白色,粉性足,亮星多,香气浓者为佳。连丹皮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刮丹皮外表面红棕色或淡灰黄色,内表面有时可见发亮的结晶。切面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牡丹皮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划分标准临床应用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临床上常根据病证变化与地骨皮、栀子配伍使用。
牡丹皮配伍地骨皮:牡丹皮性寒,味苦而兼辛,善透泄血中伏热,凉血而除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性寒,味甘而淡,善清阴中虚热,益阴而退有汗之骨蒸,二药合用,可加强退热除蒸作用,故凡阴虚血热所致的午后潮热、两颧发红、手足心热、骨蒸烦躁等,无论有汗无汗,皆可用之。
牡丹皮配伍栀子:牡丹皮味苦而微辛,为血中气药;栀子性味苦寒,为气中之血药,善清气分郁火,并有一定的凉血作用,辛以散结,寒以清热,入血分而泄血中伏火。二药合用,一走气分,一入血分,有气血两清之功。临床多用其清泄肝热,对于肝郁火旺而致的发热、盗汗或自汗、头痛目涩、颊赤口干、月经不调等最为适宜。
经典名方大黄牡丹汤歌诀: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组成:大黄、芒硝、桃仁、牡丹皮、冬瓜仁。
大黄牡丹汤首载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篇。原方由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斤、芒硝三合所组成,为治疗肠痈之千古名方。
犀角地黄汤歌诀: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赤芍、牡丹皮。
犀角地黄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多用于温病热入血分证,凡是属于疫毒之邪或天行时毒,扰及营血而致血热瘀阻、邪热炽盛者均可用之。
清瘟败毒饮歌诀: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玄参,犀角翘芍知桔梗,泻火解毒亦滋阴。
组成:生地黄、黄连、黄芩、牡丹皮、石膏、栀子、甘草、竹叶、玄参、犀角、连翘、赤芍、知母、桔梗。
清瘟败毒饮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余师愚所创制的名方,出自《疫疹一得》。本方由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凉膈散等方加减化裁而成,具有清胃经邪热、泄诸经火毒、凉血以透斑、滋水以折火等作用,集苦寒、辛寒、咸寒诸药于一方,融清热、败毒、滋阴诸法为一炉,故称“大寒解毒”、“抑阳扶阴”之剂。基本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泻火。常用于中医急证、热证。
牡丹食用牡丹牡丹花的食用由来已久。宋朝袁文《翁牖闲评》载“牛酥煎牡丹”,明朝高濂《遵生八笺》载“牡丹新落花瓣亦可兼食”,明朝辛全《养心录集要》有“牡丹花瓣,汤淖可,蜜津可。肉汁烩亦可”的记载。明代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记载:“牡丹花煎法与玉兰同,可食,可蜜浸”,“花瓣择洗净拖面,麻油煎食至美”。年10月30日国家卫计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发布了关于批准牡丹花(丹凤牡丹(拉丁名称: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等8种新食品原料的公告,丹凤牡丹花正式进入人们的饮食生活。新鲜牡丹花瓣经发酵后做成牡丹酱,可直接食用,也可用于加工月饼和糕点等;牡丹花提取的花青素作为果冻天然色素,凝胶状态好,颜色可人,气味清新;牡丹花酒香醇细腻、余味悠长,此外还做成牡丹花蕊茶、牡丹花粉保健面条、牡丹花粉山药酸奶、牡丹花粉蔬菜汁和啤酒等。作者:马艳平届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
单位:上海医院
本平台文章未经神农本草精英荟同意不得转载,欲转载请与平台联系。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本平台。有奖征集
神农本草精英荟现向业界同仁征集视频展示作品,要求视频时长3分钟以上,初选作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