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青色入肝,红色入心,白色入肺,黄色入脾,黑色入肾”,即“五色入五脏”的理论。
▲中医认为“黑入肾”很多人都觉得这个说法很玄乎、不科学。事实上,如果我们能从物理学、光学的角度去理解,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医要说“黑入肾”了。
黑色最能吸收能量
最能补益到人体的根基
从物理学上讲,黑色是最吸光的颜色,因为黑色能将光全部吸收,而光能生热,黑色也是最能吸收能量的颜色。我们之所以冬天穿深色的衣服会觉得暖,除了衣服本身能保暖外,还因为颜色深的衣服,特别是黑色衣服,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光,获取更多能量,使我们身体更温暖。
中医用来补肾的药物,颜色也多是黑色的,比如熟地、阿胶,或是黑芝麻、黑豆、黑桑葚、黑蒜、黑枸杞这类药食同源的食物,因为黑色的药物或食物的能量最高,只有能量高,才能补到肾这个身体根基的最深层。
这里可能会有人问,中医补肾,为什么一定要用能量最高的药物呢?
这是因为中医的肾是生命的根基,相当于一棵大树的树根,要想枝叶繁茂,必须要把营养和水滋养到树根上,而补肾就是针对树根补充能量,自然要用能量最高的药物补益。
中医讲“久病及肾”,很多病入膏肓、肾虚到极致的人,皮肤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发黑。情况严重时,中医将其形容为“黑如地仓”,意思是,皮肤像黑的土地一样,黑且没有光泽。
这种黑不像日晒后的黑,日晒后的肤色通常是“黝黑”,也就是说,皮肤虽然黑,但是有光泽,甚至可以反光的,因为这个时候,人的身体是健康的。
而到了“黑如地仓”的时候,多是身体已经虚弱到了吃不进食物,或是即便吃进食物也不能将其转化为能量的程度,所以这个时候肤色变黑,在某种意义上是身体的自救,通过变黑的肤色最大限度地吸收能量,维持垂危的生命。
同种类食物
颜色越深,能量越高
一般来说,同种类的食物或是药物,随着颜色加深,能量也会逐渐增加。这里我们就以姜这个食物为例:
生姜味辛微温,我们在着凉或者脾胃虚寒的时候,可以用生姜泡茶或者做一碗姜汤,就此暖身温胃;把生姜晒干后得到的干姜,颜色要比生姜深,热性也比生姜高,所以干姜侧重治疗遇冷就肚子疼,或是因中焦虚寒较重时的腹泻。
干姜被炒制到黑色时,就是中药的炮姜。炮姜的热性和能量都要比干姜高,所以中医用炮姜治疗严重的腹泻,或是因为虚寒导致的月经淋漓不净。炮姜再继续炒制,就成了炮姜炭,也就是彻底变黑了的姜,热性和能量也要比炮姜高,所以中医用它来治疗极度虚寒,或是因虚寒而出血不止、泻利不止等症。
再比如,我们在上火、有内热时,中医要用清热去火药,但很多上火的人,本身是虚寒体质,或者是处于女性经期,不宜过量过猛地使用清热去火药。
这个时候,有经验的中医会把龙胆草、栀子、黄芩、白茅根之类的清热药,炒制到变黑成炭,而且还要在炒制时保证“炒炭存性”,就是既让药物变黑成炭,还要保持原来的药性。虚寒体质的人,用这样炒制后的药物清热,也就避免了因药性虚寒而伤正的问题。
药物的炒制,既是药物颜色加深直至变黑的过程,也是使药物的寒凉之性减轻的过程,更是能量增加的过程。比如,我们小时候食积时,老人会让我们吃烤得焦黑的馒头片,吃了这样的馒头片,食积很快就化掉了。
因为馒头片烤黑后,能量增加了,可以助力于肠胃消化吸收,相当于食物中的“胃动力药”,如果从“黑入肾”这个角度解释,就是黑色、能量高的食物,从“肾”这个根基上给身体增添能量。
END
以黑养肾,补能抗衰
精选10种自然原料,以经典中医糕方的形式以黑养肾,并特别选用麦芽糖醇,低糖不上火,轻松助你滋阴补肾、乌发抗衰老。
↓↓点击图片快速购买↓↓
策划编辑:十五子
图片来自网络,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授权事宜。
如有健康疑问,可点击这里向我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养生好物!
有用请给我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