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主治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8580082.html咳嗽细目一、概述
(一)咳嗽的概念及源流
1.咳嗽的概念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2.咳嗽的源流
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明·张介宾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指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用。
(二)咳嗽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本篇所论重点是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须参阅有关篇章辨证求因,进行处理。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
外因:六淫之邪,侵袭肺系。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于肺。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疾病。他脏及肺有饮食不调、情志不遂。肺脏疾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
(二)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
咳嗽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理性质: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之分。且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可互为因果。虚实之间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他脏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甚则病及于肾,不能主气、纳气。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病理演变: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
细目三、辨证论治(一)咳嗽的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一般均属邪实;而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其中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咳嗽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
(二)咳嗽的治疗原则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三)风寒、风热、风燥咳嗽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寒袭肺证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止嗽散加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学心悟》)两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以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
常用药:麻黄、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
建议配伍用药量:麻黄6g、杏仁6g、桔梗5g、前胡5g、甘草6g、橘皮5g、金沸草5g。
用法及使用注意:水煎温服,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三拗汤,源于张仲景: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各30克、生姜五片。
止嗽散加减,出处“医学心语”甘草(炒)-克,桔梗(炒)克,百部、荆芥、紫菀、白前(上4药各克分蒸)橘皮或陈皮(洗水去白)克,合药制散。
微施方歌:寒闭麻杏桔草前、嗽散橘草百紫荆。
2.风热犯肺证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温病条辨》)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
建议配伍用药量:桑叶9g、菊花9g、薄荷5g(后下)、连翘9g、前胡6g、牛蒡子9g、杏仁6g、桔梗5g、大贝母5g、枇杷叶5g。
用法及使用注意:水煎温服,日二服。由于方中药物均系轻清之品,故不宜久煎。
微施方歌:风热桑菊薄翘胡、疏清牛枇杏桔母。
3.风燥伤肺证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于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温病条辨》)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杏仁、前胡、牛蒡子、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
建议配伍用药量:桑叶9g、薄荷3g(后下)、豆豉9g、杏仁6g、前胡6g、牛蒡子9g、南沙参9g、大贝母5g、天花粉6g、梨皮5g、芦根12g。
用法及使用注意:水煎温服,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微施方歌:桑杏薄豉前牛参、天母梨芦疏清燥。
(四)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痰湿蕴肺证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症因脉治》、《韩氏医通》)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紫苏子、白芥子。
建议配伍用药量:法半夏9g、陈皮5g、茯苓15g、苍术8g、川朴6g、杏仁6g、佛耳草5g、紫菀5g、款冬花5g、紫苏子9g、白芥子9g。
用法及使用注意:水煎温服,可代茶水频服。
微施方歌:二三法陈茯苍杏、朴佛紫款理湿痰。
2.痰热郁肺证
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医学统旨》)
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杏仁、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
建议配伍用药量:黄芩6g、山栀5g、知母9g、桑白皮9g、杏仁6g、贝母5g、瓜蒌6g、海蛤壳12g、竹沥6g、半夏9g、射干6g。
用法及使用注意:加姜三片,水煎温服。
微施方歌:黄山桑杏知贝沥、海瓜半射治痰热。
3.肝火犯肺证
主症: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泄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中国药典》、《小儿药证直诀》)黛蛤散清肝化痰,加减泻白散顺气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甘草、苏子、竹茹、枇杷叶。
建议配伍用药量: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黄芩5g、山栀5g、丹皮9g、青黛15g、海蛤壳15g、粳米一撮、甘草5g、苏子5g、竹茹6g、枇杷叶6g。
用法及使用注意:水煎温服,其中青黛、海蛤壳研细粉随处方入煎剂。
微施方歌:肝火黛蛤山黄皮、桑地粳甘苏竹枇。
4.肺阴亏耗证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温病条辨》)
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甘草、贝母、甜杏仁、桑白皮、地骨皮。
建议配伍用药量:沙参10g、麦冬10g、花粉15g、玉竹10g、百合10g、甘草5g、贝母6g、甜杏仁6g、桑白皮9g、地骨皮9g。
用法及使用注意:水煎温服。
微施方歌:沙麦百花玉肺亏、杏桑甘贝地滋阴。
(五)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风寒袭肺证,胸闷、气急等肺气闭实之象不著,而外有表证者,可去麻黄之辛散,加荆芥、苏叶、生姜以疏风解表;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茯苓以燥湿化痰;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加生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风热犯肺证,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热邪上壅,咽痛,加射于、山豆根、挂金灯、赤芍清热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南沙参、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风燥伤肺证,津伤较甚,干咳咯痰不多,舌干红少苔,配麦冬、北沙参滋养肺阴。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栀清肺泄热;肺络受损,痰中夹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
痰湿蕴肺证,咳逆气急,痰多胸闷,加白前、苏子、莱菔子化痰降气。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白芥子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疲,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或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痰热郁肺证,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子、苡仁等清热化痰;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风化硝泻肺通腑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肝火犯肺证,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蒌、桔梗、枳壳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旋覆花、丝瓜络理气和络;痰黏难咯加海浮石、知母、贝母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肺阴亏耗证,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阴虚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阴虚盗汗,加乌梅、瘪桃干、浮小麦收敛止涩;肺热灼津,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热伤血络,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止血。
细目四、预防和转归(一)咳嗽的预防
对于咳嗽的预防,首应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嗜酒及吸烟等不良习惯尤当戒除,避免刺激性气体伤肺。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平素易于感冒者,配合预防感冒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夜间足三里艾熏。
(二)咳嗽的转归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故方书中有“燥咳每成痨”之说。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出现痰从寒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证候,成为痰饮,咳喘。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