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叫什么名子?地骨皮什么皮?地骨皮。。。
嘀咕什么?——大地的地,伤筋断骨的骨,皮肉的皮,地骨皮是也!
哦,让我想想,有地骨这东西吗,能吃吗,好吃不,为什么就要皮,肉呢?
地骨皮原生植物—枸杞
在第一次碰到地骨皮这味药的时候,下意识就在思考:像什么桑白皮、牡丹皮、苦楝皮、枣皮之类的名字,一听就大概知道是什么了。地骨皮,完全没概念。首先这“地骨”,听起来就不像正常的植物。直到看到它的别名:枸杞根皮、山枸杞皮也称作地铺,又做地节。
这立马就懂了——哦,原来是枸杞的根皮啊,这枸杞还不是路人皆知的东西嘛,有必要这样为难一位中药小白吗。
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想想,地骨皮要真用枸杞根皮作为大名使用的话,那就体现不出古人起名时的文化韵味了。比如王二小肯定没有王仲之听起来有水平,虽然都是一个意思……
作为一个好学的中药小白,就这样被这有文化的名字给吸引了,决定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下面就是成果。
地骨皮也就是枸杞的根皮。在老百姓眼里,地骨皮可没有枸杞那样驰名,也不像枸杞那样,被人追捧用来养阴明目,保健食用。但在医家眼中,地骨皮是一味为数不多的具有甘寒清润、益肾阴生髓、退虚热的佳品。而这就有许多讲头在里面了,现在就一一道来。
在中药里,清热药很多,怎么个多法呢。那就犹如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就这样可以表现出清热药在中药大家族的那个多法。举个鲜活的例子,中国人常喜欢说的一个病是:上火。那么多的火,这自然就会有针对清各种火的药出来。
这地骨皮也就是清热药里的一员。可它被古代医家大大称赞可不止是清热药,因那等于没特色。
下面就引用一段古代医家的夸赞之话:“地骨皮,非黄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虽入肾而不凉肾,止入肾而凉骨耳,凉肾必至泄肾而伤胃,凉骨反能益肾而生髓,黄柏、知母泄肾伤胃,故断不可多用以取败也,骨皮益肾生髓,断不可少用而图功。欲退阴虚火动,骨蒸劳热之症,用补阴之药,加地骨皮或五钱或一两,始能凉骨中之髓,而去骨中之热也。”——《本草新编》
同城君可不是因为凑字数,故意引用这么一大段的。因这夸赞地骨皮的段落简直就应给满分!来看这一开头,先就来了个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要是懂一点中药的就知道,黄柏、知母在清热药里算的上是一线明星了,还都入肾经,可以清肾之虚火,并且有一些益肾阴的作用。
而这段话主要内容大致就在对比中概括了地骨皮的优秀:
地骨皮饮片摄于深圳汉古中医馆,by半夏
1
这黄柏和知母同志清热凉肾的工作很出色,上头表示给予肯定。但是——易伤“和气”,这凉肾还带着泄肾伤胃的弊端。
2
地骨皮同志既能够清肾之虚火,又能够益肾生髓。尤其是具有创造性的还能够凉骨,透骨之热。打破常规,不直接灭火,而是给易燃物降温,让其烧不起来。这是相当的不错啊,这才是榜样啊!
3
要是碰到阴虚造成的上火,尤其是骨蒸发热(注:自我感觉骨节处由内而外隐隐发热的不适症状),虚劳发热,在用补阴药的同时,加上地骨皮一同使用有奇效,专业人应加大剂量用它。
总结一下地骨皮之特色就在于它的甘寒清润之能,加上又能凉骨透热不伤正气。所以怎能不讨医家赞赏呢?
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地骨)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这就是告诉大家,地骨皮性甘淡而寒,针对人体下焦虚火上炎,如退肝肾虚热的功效。
其实地骨皮不止针对肝肾虚火,还能清肺热,导气火,引皮肤水气顺流而下来泄火,同时它甘寒之性又不会损伤人体的有用的津液,这也是它优势功效。
最后从这地骨皮上也可以略略的窥视出,中医眼里的好药观,这与民间市场的看法大有出入。直白的说就是:好药,不一定是贵药,贵药不一定是好药;名药不一定是好药,好药也不一定有名。投射到这对典型例子:地骨皮和枸杞。地骨皮犹如老戏骨低调有内涵,而枸杞更像小鲜肉,路人皆知,更博人眼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