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宜恒趣说方剂泻白散赶白骨精甘草

泻白散这张方子又是钱乙的,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从方名上来看,这张方子泻的是肺热,为什么这么说呢?白色入肺经,所以所谓泻白就是清肺热,而后面的泻黄散,自然就是泻脾胃中焦的热,我说了好几张方子都是从方名来分析入手,很多同学注意到了没有,如果注意到了,我们以后看方子的时候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泻白散这张方子的药物组成比较简单,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看到粳米有没有想到白虎汤?那么多的方子里,大概也就是泻白散和白虎汤里有粳米,而甘草也是白虎汤里的一味药,所以很清楚,泻白散和白虎汤就差两味药,但是白虎汤我们知道治疗的阳明经气证,泻白散却只是清肺热,因此主治范围不同。

既然泻白散是泻肺热的,那么肺热会有什么症状呢?还是一气周流模式,小圆圈。

?

我们来看下这张图,心火下沿之后,火生土,土生金,肺为辛金,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应该要往下走,但是邪热逼迫肺气,导致这个气不往下走,却往上走,这样一来,自然首先出现的就是气急了,气急了之后咳嗽啊,气喘啊都跟着会有所出现。这是一个,第二个,那么本来应该土生金的,现在金气不向下走相反往上走,自然就要去欺“母”,于是脾胃也跟着有热,戊土(胃)受热,自然相与表里的己土(脾)也会受到影响,而脾胃有病,在舌苔上肯定就是黄苔,脉象上必然是数脉了。

泻白散和白虎汤的区别还在于一个气虚而面浮,我们说中焦受邪,自然气机不调。大家在高中的时候肯定学过地理,地理有一个术语叫做逆温现象,本来我们的这个世界,随着高度的升高,温度就会下降的,所以越往上越冷,你去问问一个住四十楼的人和住一楼的人,是不是四十楼的风大,而一楼的风小,这个就是气压差,所以上冷下热是常态,而现在颠倒过来了,变成了上热下冷,变成了逆温了,于是空气的流通速度就变慢了,在我们人体也是一样啊,你看肺部受热邪之后,热往上走了,心火本来就是热的,现在再给你添一把火,于是这个火就烧到了头面部去了,因此面部浮肿就出现了。

罗里吧嗦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这个圆圈,肺属金,金性凉,所以肺气要宣发,但是肺气要往下走,也就是“肃降”,那么怎么治疗呢?“热者寒之”,因此我们看桑白皮,泻肺中之热,还有利水,泄水的功效。那么这种肺热我们要让它从哪里出去呢?所以就是金生水,要从水道出去,而且肺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里说“肺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是不是这张图一目了然。可是这里就产生问题了,什么问题?本来这个肺金的热要从肾水走的,但是现在这个热不往下往上了,那么是不是肾水也会出问题,所以从来不会单方面出问题,肯定是双向的。既然肾水出问题了,通调水道就有问题,小便就肯定有问题,你想啊,一个瀑布的水本来就要留下来的,但是现在瀑布的上游却着了火,把瀑布的水给烧干了,你说下面还会不会有水,肯定水要少或者就没了,那么这些水是不是就被热给蒸发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局部的水蒸气,这种水蒸气在我们中医里是不是就变成了有形的痰饮。因此,桑白皮这里不仅是利水,还有消痰的意思在里面,否则你看我们止咳露里都配伍有桑白皮,就是这么个意思。

再看地骨皮,地骨皮本身也是甘寒之品,能够治疗“骨蒸潮热”,有经验的中医师都知道的“有汗用地骨,无汗用丹皮”,如果有同学跟我一样喜欢猜名字的,我们来看看地骨皮的这个名字就很有意思,从天地来说,天为阳,地为阴,从皮毛筋骨来说,骨在里,可现在又叫骨皮,皮又是在表,所以说这个药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既可以清里面的热,又可以清肌表的热。既然地骨皮可以泻里面的火,也就是肺火,那么“骨”在这里是什么,就是我们说的阴分,比肺还要里面的东西了,因此我们说地骨皮“生津养阴”的作用就是这样了。然后话又要再说回来,既然地骨皮的清热作用那么好,那么在使用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它的寒凉之性会损伤到脾胃,导致脾胃虚寒,因此如果病人有大便溏泄的症状,就不要用了。如果真的要用地骨皮,就要用蜜炙法来,什么是蜜炙法呢?就是把地骨皮浸泡在蜜水里,然后在锅子中加热,炙烤一下就好,这样地骨皮的寒凉之性因为被蜜水给包围,药性就可以缓和一些,另外,骨蒸潮热的患者在治疗中往往是滋阴、养阴、清热、降火,可有些患者是脾胃虚寒的,在使用地骨皮的同时,就要加入健脾止泻的药物,上面说到的桑白皮其实现在很多也都是蜜炙的了,就是为了缓和它的寒性。所以,桑白皮也好,地骨皮也好,两药合用,就可以清肺中的热。

下面有一个问题,大家来想想,这种肺中的热是实热还是虚热?当然是虚热,为什么是虚热?因为肺气本来是要肃降的,但是现在往上走了,是不是气机失调了,所以这里的虚是一种气虚,而这里的热,有可以是外感而生的热,也可以使内伤所致的热,那么泻白散往往针对的是外感的后期。这里要提到一种内伤导致的热,是什么呢?一个患者常年生病,身体不适很好,但是又爱生闷气,导致肝火旺盛,这个时候就会气机不调了,本来是左升右降的,现在反过来了,因此我们要注意到。

既然地骨皮和桑白皮用来清肺中之热,泻肺中之火,止咳平喘,我们又说这种热是一种虚热,虚是气虚,那么针对气虚我们自然要补气啊,这个气是什么气?卫气!那么卫气来源于哪里?当然是肺,而肺气又来源于脾胃,所以仿照白虎汤的思路,这里用甘草、粳米来护卫脾胃、清肺热。这里又有一个小窍门要跟同学们说,就是使用甘草,如果见到热像很旺的,那么用生甘草,如果热像不旺的,就用炙甘草就好了,为什么?因为炙甘草甘温,益气的作用比较好,而生甘草甘平,泻心火作用比较好,这是一个使用甘草的小窍门,大家注意了。

我们说这张方子是钱乙创造的,钱乙是谁?北宋著名的儿科大夫啊,所以这张方子在儿科使用的频率很大,一般如果感冒不好,出现了肺经伏热了,就可以用了。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小孩子发热往往用了清肺的药物,但是清肺的药用了以后,外感之邪没有赶跑,反而往里面跑了,怎么办?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有一点反佐药是不是会好一点呢?

我们在讲到白虎汤的时候讲到了麦冬、生地、玄参三味药组成的增液汤,所以麦冬也好,玄参也罢,都是滋阴药,过去强调“伤风咳嗽不能用麦冬”,就是说外感风寒了寒凉滋腻的药物不要用,用了就会留邪,但是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就是如果去了北方,外感风寒了,用点麦冬也没有关系,为什么会这样?一来北方气候干燥,二来冬天的时候北方供暖,屋子里也很燥热,所以反倒是要用点麦冬,平衡这种干燥了。

另外,粳米这味药,很多大夫都用山药去代替了,因为粳米在煎熬的时候容易粘,所以用山药代替了。还有如果肺热很旺,有外感了,往往在泻白散的基础上加一些透散的药物,咳嗽的很厉害了,舌尖舌边都是红色的,苔是白的,脉是数的,那么我们在清散风热的同时,用泻白散就更没问题了。

附方葶苈大枣泻肺汤实际上泻的是肺中的水饮,泻的肺中的惹,所以在用葶苈子的时候,用甜葶苈子比较好,如果是苦葶苈子就要注意它的苦寒,尤其是给小孩子用,另外大枣最好能够和甘草一起使用,这个也是仲景的一个思路,大枣除了补气之外,还有滋脾阴的作用,我们民间很多人都说吃大枣可以延年益寿,不是没有它的道理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gupia.com/dpzj/1520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