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产后宜用“生化汤”
作者/刘云鹏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世家第五代传人,荆州八大名医之一,刘氏妇科代表性医家
刘老幼承家学,深受其父著名老中医刘哲人先生的熏陶。在临证中,刘老锐意创新,不落前人窠臼,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不抱门户之见。他对伤寒和后世时方都能潜心研究,探微索隐,洞察其组方规律,从中悟出新意,运用于临床。
从20世纪50年代起,刘老着意研究妇科,于经孕诸疾,造诣尤深。刘老不轻用补法,常谓“祛邪即所以扶正”。故刘老处方,多以清灵见长。曾尝治一带下病,多医均以脾虚气陷,处方完带、六君之辈不效。至刘老诊视,断其仍系湿热留恋,以黄芩滑石汤,寥寥数味,连服数剂竟愈。至于妇科其他疾患,刘老如认定气血不足,乃放手使用大补气血之剂,他用“安奠二天汤”加减治疗习惯性流产,更是有口皆碑。
刘老临证,特别注意望、闻、问、切四诊,力求做到辨证准确,曾治一血崩患者,2个月来,出血淫淫不绝,西医诊为“子宫内膜增殖症”。曾服黑蒲黄散、归脾汤等药不效,刘老接诊,据其舌、脉、症状,认定系“脾虚阴伤,冲任不固”,师仲景黄土汤意,以姜炭易附子,赤石脂易灶心土,加白芍、黄柏,不数剂而安。其辨证之精确,用药之谨严,于此可见。
疾病,言其为虚者颇多,总谓产后阴血骤下,百脉俱虚,此时应大补气血为主,虽有杂证,从缓治之。临床产后失血过多,确属正虚,然产后气既亏,胞络受损,血液运行不畅,难免瘀血停留。且瘀浊败物,易阻胞中,乃成产后诸疾。其病理特点,为虚中有瘀,故治疗原则,不能专用补法,更不能拘于产后无热之论,净用温热之剂以养血补气。
临床所见,专用补法,非徒无益于产后之虛,反致瘀血更难消除。是以治当祛瘀为先,在消瘀中行补,寓补于祛邪之中。因产后瘀血当消,而新血又当生,专用补法则瘀血更滞,专用消剂则新血难生,祛瘀生新才是治疗产后病的大法。
清代妇科大师傅青主,治产后病多以生化汤为主,取其祛瘀生新之性,其方行中有补,能生能化,因药性功用而立名,此方原出于钱氏世传,傅青主去热地而增童便、黄酒,重新料的药物分量,重用当归为君,取其辛香走窜、甘温而润之长,既能活血祛瘀,又可生化新血。川芎辛温行血中之气,入活血队中能行血散痰,入补血剂内使补而不滞,配入本方重在活血逐瘀,桃仁苦平,能逐瘀镇痛,三味合用,以通为主,取其活血行气,祛换生新,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缓急补中。黑姜入伍,尤寓深意,入多畏大辛大热,不敢贸然使用,其实干姜炮黑,则辛热之性大减,况所用不多,仅3-6g,则辛热之性更小,有止血之功而无凝滞之弊。且产后血去阴伤,虚热者多,实热者少,炮姜之用,正合热因热用之理。方中更增黄酒助血液之流通,童便引败血以下行。
我每于方中加香附以调气,气行则血行,入益母草以活血,活则瘀去。全方直入血分,有通有补,以通为主;有生有化,以化为要;月于经期、产后诸疾,最为相宜。产后以生化汤为主方,取其去瘀生新,其辨证以瘀为主。瘀血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拒按,血下痛减,如此反复发作,直至瘀血去尽而后已。
我认为产后恶露为瘀浊败物,而正常经血既已离经,亦应视为瘀浊败物,其病机是一致的,均属瘀血为患,均当消而去之。故产后腹痛和经期小腹痛,均用生化汤治之。
因此,每逢妇女经期为病,无论有无他症,一见疼痛,即以祛瘀活血为先,再随证加减,务使经行通畅,血液运行正常,以达到祛瘀生新的目的。我科推而广之,于小产或刮官之后,运用生化汤善后,已成常规。
病例一:熊某某,女,31岁,已婚,沙市市造纸厂工人。
[初诊]年4月13日。
[病史]患者因“先兆流产”伴发热,于今年1月8日自然流产,当天刮宫,3天后又清宫,此后恶露如咖啡色,至今淋漓不断。并述于2月28日、3月28日如行经样,阴道出血增多2次。现腰痛,小腹隐痛,阴道出血量少,色暗红。
[查体]脉搏72次/分。舌色淡略暗,舌苔灰略黄,脉沉弦软。
[辨证论治]证属瘀血阻滞胞宫。治宜活血祛瘀。
[方药]生化汤加减。
酒当归24g,川芎9g,桃仁9g,炮姜6g,甘草3g,续断12g,益母草15g,制香附12g,赤芍9g,丹参15g,炒杜仲9g,蒲黄炭9g,茜草9g,花蕊石15g。3剂。
二诊:4月16日。阴道出血已减七八成,现仅白带中有少许血丝,偶于阴道中流出点滴黄水。患者服上方后,仍觉腰胀,小腹胀,有时胸胀,纳食、二便正常,脉沉弦软。守上方加乌药9g。4剂。舌苔灰色,色淡暗。
三诊:4月21日。腰腹胀痛减轻,但恶露仍未净,量少色暗,余症同前。患者服药后,色淡暗,舌苔灰色,脉沉弦软。仍宗前法加减如下。
炮姜6g,酒当归24g,甘草3g,川芎9g,桃仁9g,益母草15g,制香附12g,赤芍9g,丹参15g,续断12g,炒杜仲9g,蒲黄炭9g,五灵脂9g。3剂。
1年后随访,患者诉服上药后又抄服上方3剂,从阴道内排出一暗红色血
块,恶露遂止。后经行正常。
病例二:李某某,女,31岁,已婚,家住沙市市邵家巷11号。
[初诊]年7月20日。
[病史]患者于15岁月经初潮,每25天左右行经一次,经量特多,经期约14天左右,前7天量多,后7天经色淡红如水。每于经前7天开始小腹痛。本次月经7月18日来潮,现经量特多,色红。感小腹痛,口干喜冷,烦躁易怒。
[查体]脉搏80次/分。舌色红,舌苔黄,脉弦。
[辨证论治]证属血热挟瘀。治宜清热养阴,佐以化瘀。
[方药]清经汤加减。
炒白芍9g,地骨皮9g,炒青蒿9g,茯苓9g,地黄炭9g,黄柏9g,丹皮9g,紫草根15g,丹参12g,枳壳9g,蒲黄炭9g,续断9g。3剂。
二诊:8月13日。患者服上方3剂后,经量减少,但未能来继续治疗,仍持续10余日方净,本次月经8月11日,提前1周来潮,经量较多,伴腰腹胀痛。本次经潮时口干喜冷,烦躁易怒等疾病均未发作。脉沉弦,74次/分。舌色红,舌苔灰黄。
证属热渐清,阴得养,瘀血未去。治宜活血化瘀,佐以清热。予生化汤加减,用药如下。
炮姜6g,当归9g,甘草3g,川芎9g,桃仁9g,蒲黄炭9g,五灵脂9g,益母草12g,续断9g,炒栀子9g,丹皮9g。2剂。
三诊:8月15日。患者服上方后,经量明显减少,小腹疼痛减轻。脉搏74次/分。舌色红,舌苔黄,脉沉弦。守上方2剂。
四诊:9月10日。患者服上方后,腹痛渐止,经行7天即结束。上次月经8月11日,本次月经9月8日,仅提前3天来潮。现腰痛,小腹痛,经量一般,二便尚可。脉搏74次/分。舌色红,舌苔薄,脉弦软。上法已收显效,继宜话血化瘀为治。予生化汤加减,用药如下。
丹皮9g,酒当归24g,甘草3g,川芎9g,桃仁9g,益母草15g,丹参18g,蒲黄炭9g,续断12g,贯仲炭15g,炒栀子9g,炒白芍18g。4剂。
半年后随访,患者诉经以上治疗后,月经不再先期而潮,经量正常,经前腰腹亦不疼痛。
病例三:刘某某,女,28岁,已婚,沙市市棉纺织印染厂工人。
[初诊]年5月10日。
[病史]患者于4月16日足月顺产一婴,产后阴道出血淋漓不断,量少色暗,至今未尽,并感小腹及腰疼痛。
[查体]脉搏78次/分。舌色淡红略暗,舌苔薄黄,脉沉弦软。
[辨证论治]证属瘀血阻滞胞脉。治宜活血祛瘀生新。
[方药]生化汤加减。
川芎9g,酒当归24g,桃仁9g,姜炭6g,甘草3g,蒲黄9g,五灵脂9g,川牛膝9g,续断9g,制香附12g,益母草15g。2剂。
二诊:5月12日。患者服药后,阴道出血减少,腰腹疼痛减轻。脉搏76次/分。舌色淡红,舌苔薄黄,脉沉弦软。守上方2剂。
1年后随访,患者诉经以上治疗后,阴道不再出血,腰腹亦不疼痛,以后月经正常。
体会
经期、产后瘀血证极多,其治应以祛瘀为法。即使兼虚者,亦莫忘祛察,当喻补于攻之中,瘀血去,新血生,正气乃复。故此间用生化汤最为合适。生化汤之用,应灵活变通,随证加减,勿拘泥于原方,而失其变化之妙。如患者熊某某因自然流产刮宫、清宫,术后阴道出血淋漓不断,已达3个月有余。感腰痛,小腹隐痛,证属血瘀之中兼见血虚、肾虚之象。治宜祛瘀之中佐以扶正为法,乃于生化汤加赤芍、丹参等以活血养血,续断、杜仲炭等以补肾治腰痛,并用香附、蒲黄炭、茜草等以调气活血止血,祛邪与扶正并举,服药数剂,恶露遂止。
再如李某某,月经先期而潮,经行半月方止。症见经来量多,口干喜冷,烦躁易怒,小腹疼痛,系血热扶瘀之症,初诊投清经汤加减以清热活血化瘀。3剂后,血热渐清,但瘀血未活,二诊时即以生化汤为主,以活血祛瘀,仍加入炒栀子、丹皮等以清热凉血,前后四诊,活血祛瘀宗旨不变,收到了效果。
如患者刘某,产后恶露不尽,仍属療血为患,故用生化汤加减。仅服药4剂,药到病除。
生化汤除旧生新,虚实兼顾,寓补于攻之中,为经期、产后诸疾之良方。我于临床之中,凡遇经期、产后及刮宫术后瘀血为患者,以生化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选自《刘云鹏妇科治验》,刘云鹏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