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地骨皮
2.5.2.1释名习性
枸杞的根皮,入土极深,皮亦极厚,力能至骨,故名地骨皮。
2.5.2.2加工炮制
初春或秋后采挖,剥下根皮,晒干。
炒制:铁锅烧热,加入麦麸,炒至冒烟,再加入地骨皮片,炒至微黄色,筛去麦麸即可。
2.5.2.3性味归经
甘淡苦寒,入肝肺肾三焦四经。
2.5.2.4功效
1)凉血止血:地骨皮性寒,善入血分,凡不因风寒而热在精髓阴分者最相宜。
2)清热退蒸:地骨皮甘淡,善清虚热,用于阴虚血热,骨蒸潮热及盗汗。
3)清泄肺热:肝气以升为和,肺气以降为顺;肝升太过,肺降不及皆生祸患。地骨皮甘淡而寒,入肝肺二经,为阴分药,养肝血可泻过升之肝气,滋肺阴以清不降之肺气。用治肺热咳喘,一举得效。
4)清热滋阴:主治内热消渴,消渴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临床多见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黄脉数。地骨皮甘淡而寒,专入阴分,益阴泻火,用治消渴。
5)清热解毒:地骨皮苦寒,苦能泻火,寒能清热。
2.5.2.5鉴别应用
丹皮与地骨皮都能退骨蒸。
丹皮:丹皮味辛,清散力强,清热凉血,以治无汗之骨蒸。
地骨皮:味甘,清中有补,以治有汗之骨蒸。
地骨皮与白薇均有退虚热之功效。用于阴虚劳热、低热。
白薇:可透达虚热,由内而外。
地骨皮:只能凉血清热于内,不能透达于外。
2.5.2.6《本经》性味
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长生不老,耐寒暑,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气味苦寒,主去骨热消渴。为上品药。(枸杞)
2.5.2.7各论
《名医别录》: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
《汤液本草》:解骨蒸肌热,主风湿痹,消渴,坚筋骨,去骨,用根皮。
《本草纲目》:地骨皮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泄以甘寒也。枸杞子则甘平而润,性善滋补,不能退热,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本草汇言》:骨中火热为眚sheng,煎妁真阴,以地中之骨皮,甘寒清润,不泥不滞,非地黄麦冬同流。
《药品化义》:地骨皮,外祛无定虚邪,内除有汗骨蒸,上理头风,中去胸胁气,下利大小肠,通能奏效。
2.5.2.8冉论
本经枸杞乃根苗花子而言,性味苦寒。今则用子曰枸杞子,用根曰地骨皮。根则味苦较厚,性寒较重;子则苦少甘多,性寒较轻。本经功用大抵为交通心肾,除热益阴。
其以苦寒之品而疗周痹风湿之功,何也?夫风寒湿合而成痹,是言其因,若未化热则辛温足以治之;若已化热则非甘寒润液,柔筋透络不可。热甚则关节炎硬,液汁灼干,非苦寒不足以折之。予向谓由药理可以推识治疗,由治疗可以推识病理。
忆前参末考试武汉医生,药学题为桂辛附,本辛温药,而本经谓其主上气;枸杞牛膝本苦寒药,本经谓其除湿痹,试详其义?全场哗然,谓桂下脱落一字,究竟是桂枝还是肉桂。枸杞甘温并非苦寒,故曰甘枸杞,乡人呼为甜菜云。此题系从本经精义着眼,原欲瞻其学识,不意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5.2.9配伍应用
1)配丹皮:二者均为去骨蒸劳热药。丹皮性寒,味苦而辛,善透血中伏热,凉血而除无汗之骨蒸;地骨皮甘寒,善清阴中之虚热。益阴而退有汗之骨蒸。阴虚则无汗,血热则有汗。但临床上阴虚和血热常并见,故二者同用可加强退热除蒸的作用。故凡阴虚血热导致的午后潮热、两颧发红、手足心热、骨蒸烦躁,无论有汗无汗皆可应用。
2)配白薇:白薇苦咸大寒,清热凉血之功较强。可用于清透实热,更用于清虚热。地骨皮甘淡性寒,长于滋阴退虚热。二药皆入血分。白薇善走阳明经,偏清肠胃之热,能透邪外达;地骨皮善走肺肾二经,偏清肺热,能除热于内。白薇走而不守,地骨皮守而不走,二药相伍,透邪与清里并用,加强退虚热之效。
3)配桑白皮:桑白皮甘寒,地骨皮苦寒,皆可入肺清肺热。桑白皮质润而辛,润燥泄肺,偏入气分;地骨皮质轻而寒,轻以去实,寒以胜热,善入血分,主泻肺中伏火。二药相须,一气一血穴,具有清肺热而不伤阴,护阴而不恋邪的特点。
4)配浮小麦:地骨皮甘寒,入阴分血分,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而治骨蒸劳热;浮小麦去心经虚热而止汗。二药一滋肾阴,一泻心火,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肾双补,养阴敛汗。对于阴虚火旺,心烦盗汗等均可选用。
5)配白茅根:二药均为甘寒之品,入血分。能凉血止血,常相须为用。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尿血等。
2.5.2.10禁忌
-。
2.5.3西瓜
2.5.3.1释名习性
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瓤,药用其皮,故名西瓜皮或西瓜翠衣。
2.5.3.2加工炮制
切去内层柔软部分,洗净晒干。。
2.5.3.3性味归经
甘淡寒,入心肺脾胃膀胱经。
2.5.3.4功效
1)清热解暑:能解太阳、阳明及热病大渴。有天生白虎汤之称。
2)清利小便: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
3)清热止痛:入肺经,清肺热,用治大肠湿热,便脓血。
2.5.3.5鉴别应用
西瓜瓤:专清肺胃暑热,有天然白虎汤之称。
西瓜翠衣:能解皮肤间热。
西瓜霜:(在西瓜上开一小口,纳入玄明粉,孔仍盖好,挂于通风处,日后西瓜外面发出之白霜)治咽喉肿痛。
2.5.3.6各论
《本草纲目》: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有人苦目病,或令以西瓜切片,日日服之,遂愈。以其性冷降火之故也。
《本经逢原》: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明、中暍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而春夏伏气发温热病,得隔年收藏者啖之,如汤沃雪。尤是世医常以之治冬时伤寒坏病烦渴,从未见其得愈者,良由不达天时,不明郁发之故尔。
2.5.3.7配伍应用
1)配竹叶:西瓜甘寒,入心经,能清热解暑,主治暑热烦渴,清心火。竹叶甘寒,入心经,清热除烦用于热病烦热口渴,清心除烦,生津。二药相伍,清心除烦,止渴生津力强。
2)配石膏:西瓜甘寒,主治热入阳明,气阴两伤,石膏辛寒,清热除烦止渴,用于温病邪在气分。二药相伍,一偏清一偏泻,用治气阴两伤之里热亢胜证。
3)配黄连:黄连苦寒,清热泻火解毒,主治胃肠湿热所致腹泻、痢疾,去中焦湿热;西瓜甘寒,清热止痢。二药相合,清肠止痢之效大增。
4)配麦冬:麦冬甘寒,清心除烦,养阴生津。二药相伍一偏生津,一偏清火。麦冬守而不走,西瓜走而不守,增强清心生津之效。
2.5.3.8禁忌
中寒湿胜者忌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