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脏在五行属于金,对应的颜色是白色,在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当中记载了一个名叫“泻白散”的方子。从方名当中就可以看出这个方子的作用,用清泻之法治疗肺部热证,具体是怎么样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泻白散
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清脏腑热,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泻白散主治肺热喘咳证,造成这个病证的原因主要是肺部有伏火郁热,我们知道肺主呼吸之气,应当保持清肃下降的状态,当腹部有伏火郁结,就会扰动肺气,则出现肺气不降而发为咳喘。
肺在体合于皮毛,肺伏火向外蒸腾至皮肤,所以会出现皮肤蒸热。肺五行属金,一日之中旺于酉时(下午5时正至下午7时正),这个时候古人称为“日晡”,此时肺部伏火逐渐伤及阴分,所以每当日晡时分热势更重,它的特点是轻按皮肤觉得有发热、久按若无。与阳明热证的蒸蒸发热,越按越热的情况不同,需要仔细辨别。舌红苔黄,脉细数是热血逐渐伤及阴分的表现。
这首方子记载在古代儿科医书上,创立的时候是依据小儿的“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及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生理特点,对于肺部伏火,并不选用作用猛烈的苦寒凉遏药物,而是选用作用缓和的清泄药物。
泻白散的组成非常简单只有三味药,分别是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在煎煮的时候强调要加入“粳米一撮”。肺气失宣,火热郁结于肺所致,治疗以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为主。方中肺气失宣,故见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外蒸于皮毛,故皮肤蒸热(轻按觉热,久按若无,由热伏阴分所致)。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为君药。地骨皮甘寒,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粳米,炙甘草养胃和中,为佐使药。
这个方子的组成当中主用甘寒,清中有润,泻中有补,通过培植脾土而间接滋生肺金,既不是简单的清透肺中实热以治标,也不是单独滋阴润肺以治本,而是标本兼顾,祛邪而不伤及正气,符合肺脏的生理特性。、
肺经热重者,可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阴虚潮热者,加银柴胡、鳖甲滋阴退热;热伤阴津,烦热口渴者,加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白癜风有什么好偏方有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