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拙作推出后,得到了朋友们的厚爱——转发超出了作者想象——袁汉民、曹有龙、王毅等科学家学者提出了具体修改细节和精彩照片。这里重新编排的就是在朋友们建议下修改过的新稿——请朋友们继续提出修改意见:再次感谢朋友们厚爱——这是好友们对枸杞的深深情缘!
试验
摄影王毅
万物争春之时,它淹没在郁郁葱葱之中,谁曾留意它那灰白色枝条上抽出来的新叶?岂不知,古人将这新叶敬称为“天精草”。不论是泡茶,亦或是下酒,均为难得的健康佳品。
百花斗艳之时,它淹没在姹紫嫣红之中,谁曾注视它那星星点点紫白相间的小花?其实,古人将这小花敬称为“长生草”。用它酿出的蜂蜜是长寿的极品。
麦黄杏熟之时,它淹没在瓜果飘香之中,谁曾注意它那密密麻麻的小果实是怎样一茬接一茬红透全身?尽管那小果实没有杏子酸,不如西瓜甜,可古人早就将它敬称为“健康之果”、“生命之果”、“成仙之果”。
大雪纷飞之时,它淹没在松柏的翠绿挺拔之中,谁曾留心它裸露着褐色的身躯迎风斗雪?其实,古人早就将它的身躯敬称为“仙人杖”,它的根皮是能够治多种疾病的“地骨皮”。
它,就是枸杞!
它,是在沃野、在荒漠、在山崖、在盐碱滩,随处可见的一种绿色灌木。结出的果实如同玛瑙般大小、玉坠般鲜活。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外面一层薄薄的保护皮包裹着里面厚厚的果肉。期间有如同油脂一般的果汁,中心是如同芝麻般大小的种子。因果实的不同颜色,被称为红枸杞、黑枸杞、白枸杞、黄枸杞。
摄影王毅
《本草纲目》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滋肾,润肺,明目”,“能泻肝肾虚热,能凉血而补正气,治五内邪热,吐血尿血,咳嗽消渴,外治肌热虚汗,上除头风痛,中平胸肋痛,下利大小肠”。
《草本汇言》记:“枸杞能使气可充(补气)、血可补(补血)、阳可生(壮阳)、阴可长(滋阴)、火可降(降火)、风湿可去(祛风湿),有十全之妙用焉。”
《中华本草》曰:“枸杞能养肝、滋肾、润肺。主治肝肾亏虚,头晕目眩,目视不清,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虚劳咳嗽,消渴引饮。”
科研试验表明:成熟的枸杞果实含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钾、钙、钠、锌、铁、铜、铬、锶、铅、镍、镉、钴、镁等。枸杞种子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天冬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丝氨酸(serine)、甘氨酸、谷氨酸(glutamicacid)、半胱氨酸(cysteine)、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苏氨酸(threonine)、组氨酸、酷氨酸、色氨酸、蛋氨酸(methionine)。
枸杞对人类有16大功效: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补肾、保肝、明目、养颜、健脑、排毒、保护生殖系统、抗辐射损伤。
枸杞能够治疗精血不足所致的视力减退、内障目昏、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耳聋、牙齿松动、须发早白、失眠多梦以及肝肾阴虚,潮热盗汗、消渴等病症。对癌细胞及艾滋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枸杞是健康养生、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极品且四季适用。
春天,万物复苏,人体阳气渐渐升发——枸杞味甘平补,单独服用,助人阳气生发。
夏日,烈日炎炎,人体燥热——枸杞味甘,如配伍菊花、金银花、绿茶等,饮用后心旷神怡,可滋阴明目,清除肝火。
秋季,空气干燥,人体皮肤起屑——吃枸杞,可以达到“酸甘化阴”之效。
冬季,天寒地冻,人体需要保暖——枸杞能够平补阳气,天天服用,有助于阳气生长,抵抗严寒,强身健体。
由于枸杞的果、籽、叶、皮、根等浑身上下,对人类来说都是有益的宝贝且生命力极强,自古就受到人类的推崇。殷商武丁、祖庚、帝乙、帝辛时代,甲骨卜辞皆有“杞”。甲骨文名家罗振玉据《说文解字》释词曰:“杞,枸杞也,从木,己声”。“禹兴于西羌”,而大禹族群以此地多产枸杞树为图腾。可见,枸杞见于史册,距今至少已有多年的历史。
世界各地都可以发现有野生枸杞的踪迹。目前世界上发现枸杞有80余种。全世界范围内,阿根廷、美国的枸杞品种最多。亚洲则以中国、韩国、日本最盛,中国则以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河北、山东最众。世界所有枸杞品种里,唯有中国的最好,中国则以宁夏的最佳,宁夏则以中宁的最为上乘。
国际科学研究认为南美是枸杞最早的发源地。但最早有文字记录枸杞的乃是中国的《山海经》、殷商甲骨文和《诗经》——
“翩翩者骓,载飞载止,集于苞(茂盛状)杞。王事靡靡,不遑将母。”(《小雅?四牡》);“陟坡北山,言采其枸。王事靡靡,忧我父母。”(《小雅·杖杜》);《小雅·南山有台》以桑、杨、李和枸杞等树木比兴,颂扬“君子”德高望重,祝福君子“万寿无疆,世代平安,子孙兴旺,保艾尔后”;“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南山有枸,北山有喻……乐只君子,保艾尔后。”《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在彼枸杞,显允君子,莫不令德。”这首诗记叙的是贵族举行宗庙落成典礼时,一位宾客以枸杞、红枣和梧桐等树比兴,颂扬“君子”高贵的身份、显赫的地位、敦厚的美德和英武潇洒的气质。
此后中国的唐诗宋词中有关枸杞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
唐代大诗人杜甫、孟郊、白居易、包佶、贯休等名流,利用“千年枸杞根”变灵犬、“王母杖”的传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浪漫诗文。孟郊在《井上枸杞架》诗中,说枸杞“深锁银泉甃,高叶架云空”,一下就将枸杞“不与凡木并,自将仙盖同”的不同凡响的气势烘托了出来,为“花杯承此饮,椿岁小无穷”奠定了歌咏基础。也就是说,喝了这样“高叶架云空”,“不与凡木并”的枸杞仙水,人一定会长生不老,不长生不老(椿岁)还由不了你!孟郊在《怀南岳隐士》中将枸杞与高雅的归隐生活、禅茶境界联系在一起,舒发自己对高雅宁静的追寻。包佶在《答窦拾遗卧病见寄》诗中、贯休在《送僧归天台寺》诗中,也是将枸杞推崇为仙家之服食。
宋代许多名人得益于枸杞的养生健体,他们以自身的体验写了很多赞颂枸杞养生益寿的诗文。从上层名流歌咏枸杞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枸杞养生功效之好,保健身价之高,种植之广泛,通过歌咏枸杞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以黄子木拄杖为子由生日之寿》诗中,通过赠送枸杞拐杖,写出了“贵从老夫手,往配先生几。相从归故山,不愧仙人杞”的赞颂枸杞的诗句,将枸杞拐杖视为神仙的“仙人杖”。他在《小圃五咏·枸杞》诗中说:“神药不自閟……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岁质。灵庞或夜吠,可见不可索。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苏轼将枸杞视为“神药”、“灵庞”,并将其与“朱明洞”中的“千岁”仙人联系到一起。杨万里在《尝枸杞》中用白描的手法记述自己很高兴地烹调、品尝枸杞“仙苗”的过程:“芥花菘菡饯春忙,夜吠仙苗喜晚尝。味抱土膏甘复脆,气含风露咽犹香。作齐淡著微施酪,芼茗临时莫过汤”,并由此回忆起当年采摘枸杞的场景:“却忆荆淡古城上,翠条红乳摘盈箱”。杨万里将过去、现在采摘、烹调、品尝枸杞的生活场景用文学语言饱含感情地呈现出来。
摄影:王毅
一丛丛枸杞树,一粒粒枸杞果,虽然不大啊,却凝聚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历史。
怎样撰写这样一部历史?
在编写依据上,本通史首先注重溯本求源,文献资料考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记载、历史书籍、历史著述、历史方志、乡邦文献等等——上至殷商甲骨文的记录,下至近代科研著述。然而,一部枸杞通史绝不仅仅体现在文献文物中,还要体现在文化上,包括历史文化、诗词歌赋、民间艺术、风土人情、科学研究等等。研究文化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实地实物考察,从而将资料和实地实物考察结合,并利用考古资料,得出真实自然的结论。
在内容分类上,本通史从枸杞的植物性特性、分类学、进展史、化学成分、养生、医药机理的科学研究等多方面详述枸杞的科学研究。同时,还详细介绍了枸杞质量体系、现代栽培技术、病虫害的防治、良种培育等多个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创新。
在区域地理上,本通史兼顾的是国内与国外的发展,综合的是国内各地主产区及美洲、欧洲、韩日、等多个地区的枸杞种植和科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成果。这是一部世界枸杞通史,而不仅仅是中国枸杞通史,更不是宁夏枸杞通史。当然,宁夏作为目前枸杞重要产地,绝大部分的枸杞史料必然在宁夏产生,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在编写体列上,本通史按照章节,以时间与事件为两个招标轴,一一展开:
第一章:枸杞史源,从史书及国际科研成果两方面讲述了枸杞的起源、分布、植物学特性等。基于史书记载,论述了重要原产地、枸杞的古籍记载、枸杞的地域考证、历史沿袭。
第二章:枸杞养生史,根据史书记载讲解了各个历史时期枸杞用于养生的记载,按照时间阶段划分成:远古时期、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民国时期。
第三章:枸杞医药史,从远古时期、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到现代,从国内到国际,论述了枸杞的化学成分、食用、药用、营养、保健等功能,梳理了医疗医药的研究及医药功能机理的科学研究。
第四章:枸杞栽培史,从枸杞的野生驯化到各朝各代以至现代的枸杞的栽培、园圃、种植技术的传承、创新及特色。
第五章:枸杞病虫害防治史,论述了枸杞病虫害的发现、种类及防治。并从传统法、化学农药、生物农药、机械化作业、绿色环保工程多个角度,论述了枸杞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第六章:枸杞良种选育史,从枸杞的种类、种植环境与条件出发,详细论述了宁夏、青海、新疆、韩国枸杞的良种选育历史。
第七章:枸杞传播及品牌形成史,论述了枸杞在国内外的传播历史,总结了枸杞品牌,尤其是宁夏枸杞品牌和中宁枸杞品牌形成的历史过程。
第八章:枸杞主产地的形成史,概括了枸杞国内外主产地的形成,包括宁夏枸杞主产地、青海枸杞主产地、甘肃枸杞主产地、新疆枸杞主产地、内蒙古枸杞主产地、河北枸杞主产地的形成历史。同时也简述了法国、日本、朝鲜、韩国、美国等地的枸杞主产地形成历史。
第九章:枸杞质量体系完善史,刊例了世界药典枸杞标准、中国药典枸杞标准、商品定级中国国家枸杞标准以及绿色有机枸杞标准。
第十章:枸杞科学研究史,介绍了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方枸杞研究中心,并详细简述了国内外枸杞的科研现状及科研成果。
第十一章:枸杞加工史,主要论述了历朝历代古书及专著中,对枸杞加工、枸杞酿酒的历史,同时也将现代枸杞加工、现代枸杞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第十二章:枸杞文化史,从枸杞的人本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著述文化、历史文化、诗词文化、艺术文化及文化节日几个方面全面梳理了枸杞文化历史。
摄影王毅
本通史与传统史书传记有着不同之处。一般的史书主要是历史的回顾,偏重于历史事件的记述。本通史不仅包括了枸杞历史的回顾,史书的记载,同时囊括了养生、医药、科学研究、种植、产地、品牌、病虫防治、饮食文化、诗词、艺术、产品等诸多方面的综述,力争尽显枸杞的前世今生与健康养生的方方面面。
摄影王毅
本通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权威性:参加编写本通史的作者,都是从事了多年枸杞工作的专家,甚至毕生都奋斗在枸杞事业——有从事枸杞栽培种植的,有从事枸杞良种培育的,有从事枸杞产业经营管理的,有从事枸杞深加工的,有从事枸杞医药功能研究的,有从事枸杞化学成分检测利用各种现代手段和方法检测化学成分的,有从事枸杞文化研究的,还有从事枸杞文物考古研究的。这些在旷野大地里种植生产枸杞、在实验室瓶瓶罐罐里研究枸杞、在古书史料堆里挖掘整理枸杞、在荒山野岭里实地考证考察枸杞的仁人志士,均是枸杞方面的权威专家。参与审阅本通史的专家组更是农业、植物、历史、文学、编辑方面的权威人士。
二、真实性:本通史所写内容是经过严格的实物考证以后才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有些是第一次向世人公布的,如崇悟山是宁夏香山及宁夏大香山与枸杞的原产地,《诗经》中的北山到底在哪里等等。这些都是考证者第一次将多年考证的心血成果拿到通史中对外公布。有着很强的真实性、可信性。
三、公正性:虽然枸杞产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不同的品牌印象,但本通史并不评价不同产地的枸杞优劣,同时尽量避免具体运营枸杞的企业单位,也不给个人专开章节作传——“不为企业打广告,不给个人作传记”是本通史的原则之一。目的就是力争保持通史的公正性。但由于相关枸杞产业技术,在发展史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相关枸杞品牌企业,以及绕不过去的具体相关人员——尽管少之又少,其用意也是为了叙述枸杞发展史中某阶段如实的来龙去脉。
四、开放性:本通史的编写没有局限于某地区、某国家、某大洲的目的,就是要将时间与事件这两条轴线彻底舒展开来——时间是从有人类文字记载以来,事件是全球每个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枸杞通史之全貌。
五、实用性:编写任何一部史书的目的,就是为人们的使用提供参考和方便。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摄影家,撰写30多万文字,分12个大章,拍摄数百幅图片,目的就是给人们提供方便。
六、可读性:本通史涉及到古代部分,文字尽量朝着古朴简洁的文风靠拢贴近。涉及到现代部分,文字全都使用喜闻乐见的现代文本——不管哪种文本,尽量使其内容丰富,能有情节有情节,能有故事有故事,且自然而然,文采飞扬,纲举目张,一目了然。
以上几点,是编纂者鼓足勇气,希望用创新精神,力争达到的目标。虽不敢奢望此通史能够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对司马迁《史记》评价语),但世界首部枸杞通史,最起码也要奔着这个目标而努力——我们自知此书远未达到设定的目标,敬请读者多多指正——如果能对世界枸杞的研究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参加编撰的各位将深感欣慰。
摄影王毅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宁夏林业局、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心、国家枸杞研究院等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忱。
通过编写此书,编撰者真正感悟到——
苍穹给了枸杞灵魂,大地给了枸杞生命,春风给了枸杞绚丽,雨露给了枸杞晶莹,阳光给了枸杞火红,寒冬给了枸杞刚毅——而枸杞实实在在地给了我们人类健康,给了我们人类生命的延伸!
如果您想身体健康活力四射,就请每天吃几粒枸杞——炽烈的血管里,准会流淌着朝气蓬勃的刚、毅、力。
如果您想长命百岁骨头硬朗,就请每天吃几粒枸杞——炽热的骨髓里,准会充满着顶天立地的精、神、气。
-11-17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