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药地骨皮少阳三焦凉内热,搜不定

味甘;性寒

归肺;肾经

地骨皮,作为“清虚热药”的第三位被讲述的药材,与我们之前讲述过的丹皮(轻点击左侧可看“丹皮”的文章)同样是植物的根皮。而与之不同的是,地骨皮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植株“枸杞”的根皮。提到枸杞,大家想必非常熟悉了,“保温杯里泡枸杞”这句歌词儿已经被用于我们这群青壮年跨入“养生行列”的写照。那清甜的味道,和干嚼枸杞(干)的爽劲儿,不亚于吃普通零食的乐趣(怎么样?有呐味儿了吧)。今天虽不主要论述“枸杞”,但日后枸杞篇章还会cue到本篇内容。

图片来自网络

枸杞根,又被称为“仙人杖”,多年生枸杞根晒干抛光后,多见于古玩市场,作为“古文物拐杖”的收藏用途。

图片来自网络,大家不要害怕中间的“眼睛”,那是人为镶嵌上去的

而地骨皮,在中药书中被记载,其有清虚热、泻肺火和凉血的功效,主治阴虚劳热、骨蒸盗汗、小儿疳积发热、肺热喘咳、吐血、衄血、尿血和消渴等病症。在从古至今的草药书中对其讨论甚多,我们今天将对其进行格物和重新认识,能让我们在临床上更加灵活地运用祂吗?

还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药的请看前篇:

妄想一弹:植物为什么可以做药

理论二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

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地骨皮的生长环境和生理(产地与格物)

地骨皮为植株“枸杞”的根皮,枸杞为茄科、枸杞属、多分枝、多年生灌木,野生一般高为0.5~1m,人工种植修剪者可高达2m。喜冷凉气候(植株整体性温),耐寒力很强(从种子、苗到整株均耐寒,不仅仅是根深的缘故)。当气温稳定通过7℃左右时,种子即可萌发(得春生之气早),幼苗可抵抗-3℃低温,成熟植株在-25℃越冬无冻害。光照充足,则枸杞枝条生长健壮,其多生长在碱性土和砂质壤土,最适合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上栽培。

图片来自网络

枸杞根系发达(吸水保水能力强),抗旱能力强(提示对治阴虚之证),在干旱荒漠地仍能生长。积水则烂根,故南方雨水多、气温高的地区均不宜枸杞植株的生长。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南部以及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各省区;另外,宁夏枸杞作为西北野生枸杞的演化品种,其枸杞(果)质量优而为世人喜好,果先甜后微苦。而新疆枸杞则因昼夜温差大而果甜更甚,少了苦味而有所区别。

图片来自“秒懂百科”截屏,蓝色区为普通(中华)枸杞、红色宁夏枸杞种植区

主枝较粗,栽培者主枝直径可达10~20cm。分枝细密,新生及生花果的枝条相对较细、截面圆形,其表面有纵条纹和细尖的棘刺(枝茎为植株的震位,枸杞植株的震位明显多了疏通、振荡刺激之意)。形似荆棘,其无毛而微有光泽,古时有将其枝条做成荆棘条、鞭笞用(感觉有点痛)。整枝常呈弓状弯曲(见标题图)或俯垂,色淡灰。

图片来自网络,看枝条的纵条纹和棘刺

叶互生或簇生,长条卵圆状,顶端短渐尖或急尖,略带肉质,除中轴外、叶脉不明显。叶为植株的巽位,巽带少许坤性(肉质),提示巽离合位生土之象,反过来可知植株之“温”。

图片来自网络

虽说是先花后果,但枸杞的花果期较长,一般从5月到10月边开花边结果,采摘果实时成熟一批采摘一批。这种丰盛,充满喜悦。

图片来自网络

花腋生单朵或顶生簇生,腋生提示可入淋巴,顶生为花之正位(离)。花为紫色(属乾、阳金),花蕊色白(属兑、阴金),而花本位为离,枸杞花却能直表金性(乾兑为金),提示植株入药可益肺金之性。果为红色(属离火),除了意味着乾火(元阳、肾阳)之外,也提示植株入药能深入营血分。

图片来自网络

枸杞为其果实,枸杞内部的种子程黄色肾形,估计大家没观察过吧。种子为植株的乾坎位,肾形种子强烈提示其入肾经、色黄属土,火红的果肉象离性温,难怪其整株耐寒力如此强悍。

我们回过头来,观察一下枸杞根——它的皮就是今天的主角“地骨皮”。

图片来自网络

枸杞根分枝多且粗壮,垂直向地下深深生长。前面曾叙述到“仙人杖”的称呼,大家可以观察到多年生的枸杞根不仅粗壮,而且还有旋转生长的态势,不这样旋转,如何能不断深入土层?其“地骨”之称谓,可见其强硬。

地骨皮虽说是一年四季均可采摘,当以春天升发之时采摘则地骨皮质量为佳,但大多数为秋后果实摘完了再收根,而古籍中亦有冬采根的说法,故两种采收时间均可考虑。

根为植株的艮位,而深入大地、提示“艮性”充足,吸水力强、其所供给的茎枝震性强悍,则提示其根向上生长力之强(强艮升发)。与丹皮同样、枸杞根的中心是木质部,环抱震木的根皮,则与其温性、升力相制,故枸杞根皮略带寒性。

图片来自网络

不同于丹皮的是,地骨皮内色黄白,为土性、金性兼得之象,而非“全收、白凉”之感。结合地骨皮味甘、性寒,我们不难对其进行药用属性的总结:禀冬春之气升发,深入脾土之中,破而旋、开发土性,能入营血分,入肺、肾经,寒中有甘、清肝肾之热同时带补性,汲坎位之水以滋肝木故能沟通肝肾,为肾、肝、肺提供水液传递的桥梁。

历代医家评述按

注:经文均为本草类权威古籍,可有查证。

对地骨皮的格物及作用分析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疗在表无定之风邪,退传尸有汗之骨蒸,除热清肺,止嗽解渴,凉血凉骨,利二便……入肾,又入肺者,盖以其为表则其用在表,肺主皮毛,所以入二经。

《汤液本草》:《象》云∶解骨蒸、肌热,主风湿痹,消渴,坚筋骨……《心》云∶去肌热及骨中之热。《珍》云∶凉血、凉骨。《本草》云∶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药性论》云……主肾家风,益精气。

《本草备要》:降肺中伏火,泻肝、肾虚热,能凉血而补正气。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

《冯氏锦囊秘录》:治在里无定风邪者,谓肾水不足则火旺,肝木不宁则风淫,风热内生,不与外感同类也……为肾家之剂,热淫于内,泻以甘寒,地骨皮是也。

《顾松园医镜》:主肝、肾虚热,为三焦气分之药。又能降肺中伏火。

《本草求真》:地骨皮之甘淡微寒,深得补阴退热之义矣……此为表里上下皆治之药,而于下为尤切焉。

《本草便读》:退伏热以除蒸,深入黄泉,下归肾部,降肺火而定喘,甘寒白色,清肃金家。

《本草择要纲目》:去胞中火退热(余与上述医家类同、故略)。

按:总结古人的格物与主治的讨论——地骨皮为三焦气分之药、表里上下皆治:上清肃肺金伏热、深入三焦水道故除五内热邪、泻肝胆虚热、下归于肾而能凉血;主治热淫于内、而产生的表里(从骨至表)无定之风邪;强阴强骨、利大小肠(二便)。“清无定之风邪”与其走三焦、利阴有关,除此之外,与本文格物完全一致。

关于临床运用

《本草求真》:与丹皮同治骨蒸之剂。但丹皮味辛,能治无汗骨蒸。此属味甘,能治有汗骨蒸。

《本草撮要》:得麦冬、小麦治劳渴;得青蒿子治虚热;得生地酒煮服治带下;若吐血尿血,捣鲜汁服效;妇人阴肿或生疮,以之煎水频洗良。

《滇南本草》:治肺热劳烧,骨蒸发热,诸经客热。

按:《本草求真》比对了丹皮和地骨皮,解释“有汗”与“无汗”骨蒸潮热的所治区别(丹皮辛、地骨皮甘),临床参考意义大。

《本草撮要》中提出用药搭配法,均在各种燥热之证上搭配使用地骨皮,其中带下(与生地酒煮服)、妇人阴肿(煎汤外洗),值得临床多加灵活运用。

《滇南本草》是云南本地传统民族医学用药对地骨皮的认知使用,基本与其他古籍类似,其中“诸经客热”所治提示和高亮地骨皮“三焦气分之药”的归属。

关于炮制和禁忌

《本草备要》:甘草水浸一宿用(中寒者,忌地骨皮)。

《医学入门》:有痼疾人勿用……忌铁。

《药性切用》:米泔饮泡用。

《药鉴》:表寒忌用。

按:因为枸杞植株耐寒并生长在寒冷的北部,其根深入土地、根皮性寒,入药可从除五脏之热、诸经客热,故仍不适宜“中焦虚寒”的病人服用。《医学入门》提出的“痼疾人勿用”,考虑痼疾多寒故。《药鉴》中提出“表寒忌用”,指外感风寒表证初期,外寒为主,非内生邪热,故使用地骨皮不对证。《本草备要》及《药性切用》中提出的甘草水和米泔饮,均为中和寒性的炮制方法。

忌铁,煮药是记得提醒病人不要用铁器煮药。

总结地骨皮的特性

地骨皮禀冬春之气升发,深入脾土之中,破而旋、开发土性,能入营血分,入肺、肾经,寒中有甘、清肝肾之热同时带补性,汲坎位之水以滋肝木故能沟通肝肾,为肾、肝、肺提供水液传递的桥梁。

(古人格物及讨论)地骨皮为三焦气分之药、表里上下皆治:上清肃肺金伏热、深入三焦水道故除五内热邪、泻肝胆虚热、下归于肾而能凉血;主治热淫于内、而产生的表里(从骨至表)无定之风邪;强阴强骨、利大小肠(二便)。“清无定之风邪”与其走三焦、利阴有关,除此之外,与本文格物完全一致。

因为枸杞植株耐寒并生长在寒冷的北部,其根深入土地、根皮性寒,入药可从除五脏之热、诸经客热,故仍不适宜“中焦虚寒”的病人服用。《医学入门》提出的“痼疾人勿用”,考虑痼疾多寒故。《药鉴》中提出“表寒忌用”,指外感风寒表证初期,外寒为主,非内生邪热,故使用地骨皮不对证。《本草备要》及《药性切用》中提出的甘草水和米泔饮,均为中和寒性的炮制方法。

忌铁,煮药是记得提醒病人不要用铁器煮药。

往期文章欢迎点阅:

细说中药——解表散寒药汇总篇

细说中药

发散风热药总结(八卦)

细说中药

清热泻火药总结(卦位)

细说中药

清热燥湿药总结

细说中药

清热解毒药的总结(卦位)

细说中药

清热凉血药总结(八卦)

细说中药

青蒿——少阳枢机骨伏热,搜风祛瘀陈出新

细说中药

白薇——维冲任热淫于内,利下湿引阳入阴

熊大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gupia.com/dpgz/152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