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清热的药物配伍,用于清热剂,治疗里热证,其特点是治热而挟湿之证,所谓“寒以清热,苦以燥湿”,这与“寒凉清热”是有所不同的。里热之证,一般以中焦病为主。但从苦寒清热药的功能来看,尤其是经过适当的配伍以后,适应的范围是很广的,即能突出解决某一种热证而又不局限于此,因此,苦寒清热的配伍运用,可从上中下三焦以及脏腑的里热证来分别讨论。
栀子与豆豉的结合,是苦寒与凉散的完美结合。它们能够有效地宣泄胸脘的郁热,对于治疗身热、心中懊、烦躁不眠、胸脘痞闷以及饥而不欲食等症状具有显著效果。如果再加上枳实的苦泄导滞作用,那么对于治疗郁热挟痰浊食滞、心烦腹满等症会有更好的疗效。栀子、枳实与厚朴的联合使用,能够清热散结破滞。对于治疗热与气结、实滞较重、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等症状具有显著效果。这些用药方法,在栀子豉汤、枳实栀子豉汤和栀子厚朴汤等中药方剂中都有所体现。而上述的各种证候,有的出现在胸中、脘中,甚至于腹部,病情各有差异,但重点仍在于胃中郁热,所以药用苦寒泄热的方法是一致的。此外,黄芩与栀子的结合,能够清泄肺热;桑皮与地骨皮的配伍,黄芩与贝母的联合,以及知母与贝母的搭配,都能清润肺燥而化痰热。这些配伍方法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多黄稠、小便不利等症状。大黄与黄连的组合(麻沸汤渍饮)以及大黄、黄连与黄芩的联合(三味同煎),都能清泻胸脘郁热。对于治疗胸脘痞烦、口干舌干、热升迫血、吐血衄血等症状具有显著效果。这些方剂如诸泻心汤等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黄连、黄芩和黄柏与栀子的配伍,是苦寒清热的重剂。它能泻火解毒,导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对于治疗一切火热、火毒之证具有显著效果。例如头痛目赤、烦躁狂乱、口燥咽干、火热干呕、谵语不眠、热盛迫血、吐血衄血、发斑发黄以及外科疮疡疔毒等症状,黄连解毒汤等方剂就是针对这些症状的有效治疗方法。此外,黄连、木通与竹叶的组合,能够清泻心火。对于治疗心经热盛、面赤口渴饮冷、心胸烦热不眠等症状具有显著效果。龙胆草、黄芩与栀子的配伍,能够泻肝胆实火,治疗肝经热盛、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肿痛等症状。石膏、栀子与藿香、防风的联合,能够清泻脾胃湿热,治疗脾胃伏热、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饥等症状。而黄柏与知母的配伍,能够坚阴清热,治疗下焦阴火、潮热骨蒸、遗精腰酸、足膝疼热等症状。
苦寒清热的适应证范围非常广泛,能够治疗伤寒、温病以及各种杂病的热证。然而,在外感病中,苦寒清热的运用需要特别谨慎。当表证已经出汗但热仍未退,或者里证热势炽烈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苦寒清热的运用最为适宜。这些药物都是在清法的治疗原则下配伍使用的,具体的名称如“泄热”、“泻火”、“解毒”等,可以用来描述苦寒药运用时多寡轻重的程度,而适应证的病情轻重也有所不同。热证通常在气分阶段较为常见,但如果病情发展,也可能传入营分或血分。因此,在应用苦寒清热药时,需要扩大配伍范围。例如,对于入营分的热邪,可以使用透热转气的方法;而对于入血分的热邪,则需采用凉血散血的方法。同样使用苦寒药,但与病情相应的配伍药物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清营、凉血等。值得注意的是,苦寒药虽然可以清热,但少量应用还可以起到健胃的作用。然而,苦寒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即“苦寒败胃”。为了调和苦寒药的弊端,可以在栀子豉汤中加用甘草,在导赤散中加入生地、甘草,在龙胆泻肝汤中使用当归、生地等。此外,当苦寒药与病证相符合时,如果出现服药后即刻呕吐或无法纳药的情况,这称为“寒热格拒”,此时可以在清热药中加入少量辛温的升降药物,如生姜汁或吴茱萸等,或者采用凉药热服的方法进行反佐。
#2月图文动态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