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以升阳散火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愈一发热患者,整理医案时在度娘上搜索了近代名家治疗长期发热的案例,读这些医案、医话,仿佛名家们在耳边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后学愚钝,收获良多。然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故将搜索内容摘录于此,与同道分享。
刘渡舟——血虚发热案
于××,女,30岁。年1月3日初诊。
发热数月不退,热度时高时低。医院检查,血色素10g%。白细胞/mm3,血小板7.8万/mm3,脾不大,诊断为“再生不良性贫血”。患者精神萎靡,头晕,乏力,时有齿衄,食欲减退,动则心慌,汗出。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证属血虚发热,
治则:益气养血
方剂:圣愈汤加味
当归20g白芍20g生地黄30g川芎10g
党参15g黄芪20g地骨皮12g
服七剂,发热即止,头晕、乏力、心慌,皆有好转。仍动则汗出,齿衄,原方去地骨皮,黄芪增至30克,并加阿胶10克。连服七剂,精神、饮食大有好转,汗出、齿衄皆愈。上方出入进退月余,血色素升至12.6g%,白细胞/mm3,血小板12.3万/mm3,发热未再发作。
[按语]血属阴,血虚不能涵养,则阳气浮越于外,导致发热。《证治汇补》说:“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对血虚发热,治以补血为主。然补血之途有二:一是直接补之,如投四物汤之类。二是间接补之,主要指的是补气以生血,这是治疗血虚不可缺少的一法,多以补脾肺之气为主。这是因为脾肺两脏在生成血液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脾运化水谷精微,提供血液化生的原料,需经过上焦开发,在肺气宣发谷气的作用之下(如肺司呼吸的作用),使精微氧化变成血液。《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由此可见,如补生血之源,当补脾肺之气为主。黄芪长于补肺气,党参善于扑脾气,二药可作为益气生血的首选之品。圣愈汤即由四物汤加党参、黄芪而成,临床常作为治疗血虚证的代表方剂。加地骨皮者,在于增强其养阴清热之力。凡属血虚发热者,无论男女老幼,服用本方,皆有较好的疗效。
胡希恕——长期午后低热案
熊某,女,56岁,年8月20目初诊。
3个月来,每目下午3~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汁出,舌苔薄白润,脉缓。
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爲太阳表证;脉缓,发热,汁出,爲营卫不和;发热、汗出,尤其午后定特发热,爲大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处方: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
结果:服2剂而解。
需要说明的是,本案未记录煎服法,胡老师对讲解桂枝汤方证有独特见解,可参见有关论述。这里要特别注意胡老师对《伤寒论》第54条的论述:"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长期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当是"先期时发汗",本案应是下午3点钟前服药。对此,胡老师特别指出,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神。
宋孝志——冬温转春温案女,40岁,医院住院病人。自诉去年农历十一月开始突然感冒,未出现恶寒,就发高烧41℃,住了30医院,烧才退下来。出院不几天又高烧39℃~40℃,又住院50天,经服中西药,高烧退到38℃多,再也无法退下去。经医院反复检查什么都没查出结果,细菌培养(一),但人日渐消瘦,食纳极差,也服了一些中药,胃口不开,舌上无苔,质淡红色,无表症,少津起刺,形体消瘦,疲倦,每日饭量3~4两,大便4~5天一次,不腹胀,脸色淡红(非真阳外越之象),脉沉细但不快,略带涩象。因为什么都查了,不像伤寒,但也定不下什么病名,热势目前多在38℃以上。医院说:“但愿先生诊断明确,予以调治。”
按中医辨证论治来分析,本病开始为冬温初好,出院后又适经水来潮,所以又开始发烧。这时季节变化,立春后发病,病由冬温转春温,当用四物汤合调胃承气汤(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大黄,芒硝,甘草,重用大黄)。“温病下不厌早”,服药后大便通,体温下降至37.2℃(开药三付,大便通,止后服)。
二诊:因患者又见轻度泌尿系感染,改用四物汤合五苓散(生地,当归,川芎,白芍,泽泻,茯苓,白术,桂枝,猪苓),服一付,体温降至36.9℃。医院再次做细菌培养,说培养出伤寒杆菌,将她收入传染病病房。不久又开始发烧,体温37.5℃,因已查出病原,院方认为不再烦请宋老,但热势日渐递增,病人经大夫同意,民主任批准,来宋老家中求诊,处以柴芩四物汤(柴胡,黄芩,生地,当归,川芎,白芍),开三付,服完二剂,热退出院。
宋老说:“若不服四物汤加调胃承气,血室之热不能清除,当初是里症,里证不能用柴胡,最后来求方是因胸满才改用柴芩四物汤,若再晚服中药四物调胃承气汤几天,病将趋于难治。为什么用四物汤呢?因为本病舌质红口干,口不渴,这是瘀血证,又大便45日一行,温病无表证,非用下法不能起沉疴。温病下不厌早,有表证也能用下法,大便稀也能用下法。按语:此案例在医院轰动很大,属一个特殊病例,又是冬温转春温案例,很有研究价值。宋老前后三次叮咛我,一定仔细推敲此案例。怕我不重视此案,所以在77年4月10日那一天,他亲自将此案口述,让我笔录下来,认真学习领会此病辨证论治之精华所在。
蒲辅周——低烧治疗经验
我治一病人年近七十,低烧8年,自诉开会或烦劳之后必然体温升高,静养不服药体温也能恢复正常。由此可知“阳气者,烦劳则张”是有根据的。“烦劳则张”实为阳虚,这个阳是指中焦脾胃之阳,亦谓之中气、中阳。虚则不内敛而外越,以致低烧。这样的低烧,用青蒿鳖甲汤多不见效,这是治疗阴虚发热的方。阴虚发热每至夜晚烦热、盗汗、热退无汗,有时微恶寒。久患内伤低烧有气虚、血虚之分,属气分者多,而属血分者少。“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都是病人自己的感觉。而这种低烧病人也有不觉发热、发冷,只觉疲乏无力、自汗、头晕,脉无力,体温偏高,一般是下午高,劳累之后往往高得更明显。
这种病人,我在北京、四川都治得不少,用药大体上是甘温除热法,轻则用补中益气汤,重则用当归补血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党参,即当归、黄芪、党参、甘草、小麦、大枣。若汗多用浮小麦。若脉弦细数、脾胃虚弱、疲乏嗜睡、体重、关节疼痛、口苦、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宜升阳益胃汤。这是夹湿热而为补中益气之变局,未离甘温之法。
曾治一女同志低烧已两年余,消化不好,不欲饮食,疲乏无力,身痛、关节疼痛,月经不正常,或前或后,多方调治无效。我用升阳益胃汤,总剂量十五两,研粗末,分为30包,每日煎服1包,服1个月后食欲渐好转,低烧亦渐降低,共进3料,连服3月而恢复健康,药费才2元钱。若脾胃虚,过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抑郁;或先有外感治疗不当,犯凉遏,误补,热郁于内,以致长期低烧,头晕、口苦,或见热如火燎,扪之灼手,宜升阳散火汤或火郁汤。这都是从升麻葛根汤套出来的,有升有散,升的是脾阳,散的是郁热,本“火郁发之”的理论。
因升阳散火汤中有人参、甘草、大枣,脾弱气虚、疲乏者用之;外感郁闭者用火郁汤,调和肝胆脾胃之功能,升散郁结之热,胸胁满可合用越鞠丸。低烧偏于血分者,体虚,脉细无力,月经量少色淡,男、妇、老、幼均可用圣愈汤加地骨皮,消化不好加神曲、荷叶。荷叶能平肝胆热,而升脾胃清气。脉弦细数,胁下痞,烦热甚,口苦,用丹栀逍遥散加香附、神曲、荷叶、胁痛加川芎。香附、川芎同用,肝胆郁气才能推得动,这就合了越鞠丸。胁痛甚可再加郁金,胁下有块用姜黄。低烧病人,苦寒药不宜多用,不仅伤脾败胃,苦寒太过亦化燥伤阴。另外慢性病尤其要重视胃气为本,内伤低烧,脾胃已弱,药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用之欲速不达,反伤中气。
精彩文章
中医辨治新冠肺炎恢复期案例一则
再读《伤寒论》麻黄升麻汤
验案分享——慢性胆囊炎
反其道而行之,温阳散饮治疗干燥性鼻炎
感谢中医,让我从不能下床到能干点轻活儿
验案分享——身痛十余年
刘渡舟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刘渡舟方证鉴别
刘渡舟先生应用平胃散及柴平煎经验
不忘初心,做个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