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卡力孜然 http://m.39.net/pf/a_4447658.html
发热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它既是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又是疾病发展转化的重要指征。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37.1℃就是发热,37.3~38℃是低烧,38.1~40℃是高烧。40℃以上随时有生命危险。临床中发热证非常多见,原因众多,有恶寒发热、恶风发热、寒战发热、寒热往来、骨蒸潮热、突然高热、间隔发热、持续发热、低热等不同。现代医学一般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又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等类型。不管何种发热,西医总是以运用退热、消炎药为主,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发热患者,却效果不理想。
中医内科认为,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外感发热是因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般与恶寒并存的一种发热;而内伤发热则是不因感受外邪所引起的发热,大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但有少数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测体温并不升高,也属内伤发热。不论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在某种情况下及时除热是治疗的关键,也是防止疾病传变的重要措施。但临床中许多患者服用西药退烧药或打退针,甚至输液、用激素药后仍不能退热,或退热后又很快复发,在发热原因不明情况下,现代医学往往诊断为“发热待查”。然而,在治疗这类反复发热病人中,注意排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等疾病是必要的。但对许多发热患者,中医通过审因论治,辨证用药,消除发热产生的病理机制,往往收到满意效果。特别对一些寒热往来、反复发热不退者,治疗优势明显。今举例示之。
:宋某某,女,51岁,费县。年9月5日初诊:自述低热、自汗5年余。患者经常感冒,每次感冒必发低烧,每次低热一般需要治疗1个多月才能痊愈,但很快又复发。5年来,患者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低热一直不能根除,病人苦不堪言。刻诊:患者面色红润,呈醉酒貌,烦躁不安,感觉全身热烫,但检查体温一般均不超过37℃,口干不欲饮,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大小便正常。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略低,淋巴细胞略高,其他指标正常。西医曾诊断“发热待查”,经输液打针(药物不详)多日不效。舌红苔薄黄,右脉沉弦,左脉沉细。处方:柴胡15克半夏12克人参15克黄芪30克地骨皮15克青蒿20克丹皮15克知母15克栀子12克鳖甲10克当归20克黄芩10克淡竹叶5克莲子心5克甘草12克3剂,中药配方颗粒,每天分3次冲服。9月7日二诊:面色不红润,气色恢复如常人。自述服药后热除病消,诸症若失,食欲大增,睡眠良好,已无任何不适。舌淡红苔薄黄,脉和缓有力。上方再进3剂,每日分2次冲服,以巩固疗效。3月后回访,未再复发。
:李某某,女,29岁,兰山区。年8月28日初诊:产后3月余,低热10余天,下午加重,睡眠后可缓解,但早晨又起热。化验检查无异常,经西药治疗不效。患者全身乏力,食欲可,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处方:柴胡15克半夏15克党参15克黄芩12克青蒿20克银柴胡12克丹皮15克羌活15克黄芪20克白术20克防风15克生姜10克大枣15克甘草10克5付冲服。9月6日二诊:自述服药第二天低热即退去,但仍全身乏力,腰膝酸软,其他如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处方:黄芪30克桂枝20克当归20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鸡血藤30克鹿角胶10克炙甘草10克5付冲服。9月11日三诊:感觉身体有力,但因食鸡蛋过多致腹泻数次,其他如常,舌淡苔薄黄,脉沉细有力。上方人参改为10克、白术20克,加砂仁10克5付冲服。2月后回访,患者病愈后未再发热。
:刘某某,女,65岁,临沂市。年12月13日初诊:低热3月余,开始感冒咳嗽,打针服药治疗7天,咳嗽愈,但低热不退,一般开始发热从上午9点到夜里23点,体温在37.3℃左右,低热时全身不适,有时恶心欲吐,患者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处方:青蒿30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竹茹15克陈皮15克半夏15克茯苓15克党参20克柴胡15克银柴胡12克丹皮15克羌活15克生地15克秦艽15克鳖甲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7付冲服。
12月20日二诊:诸症大减,体温在36.2~36.7℃之间,惟手心有时感热,口干,有时干呕,舌红苔薄白,脉弦数。自述以前中西药用了不少,但都不管用,服中药7付后,感觉基本好了,自感不用药也可以。建议再服7剂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闵某某,女,50岁,费县。年7月1日初诊:寒热往往来1月余,有时发热达39.5℃度,患者睡眠可,大便干,小便黄,月经正常,头昏沉,全身无力,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尿常规正常,血常规检查:中性80.5,胸CT:双肺纹理增多。询问病史:患者20年前曾做胆囊全切手术,开始一、二年因身体虚弱曾经常感冒发热。
处方:柴胡15克半夏15克人参10克黄芩15克青蒿30克羌活15克防风12克白芷15克川芎15克生地20克栀子15克陈皮15克丹皮15克鳖甲15克竹茹15克地骨皮15克甘草10克大枣10克5付水煎服。
7月6日二诊:服中药第二天仍有热,最高达39.5℃,于是早、晚各打一退烧针退热,第3天以后未再发热,食欲大增,睡眠较好,其他如常,上方再予7付。随访至今未再复热。
:例1患者低烧反复发作,西医诊断“发热待查”,虽经输液打针及中西药治疗一直不能根除,通过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合参,辨证为“少阳为病、气阴两虚”,以小柴胡汤为主方,随证加入蒿芩清胆汤、青蒿鳖甲汤等方之义,结果取效迅捷。
例2患者为产后发热,但产后发热也有高热与低热之分。高热多为产褥感染,恶露不下等引起,为实热证。低热多为产后气血不足所致,为虚热证。本病例虽为虚热证,但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一诊采用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玉屏风散等合方治其标,二、三诊以十全大补汤加减治其本。通过标本兼治,竟收全功。
例3患者为外感所发,久治不愈,邪热入里,导致阴虚内热,少阳为病,发为低热,西医称为“功能性低热”,故以蒿芩清胆汤、清骨散等方滋阴清热,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更加羌活、生地祛湿解表,养阴退热。诸方合用,诸药协同,相得益彰,故效若桴鼓。
例4患者辨证为太阳、少阳合病,患者身体虚弱,寒热往来,有时发高热,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祛除半表半里之邪;更加蒿芩清胆汤、青蒿鳖甲汤清肝利胆,滋阴清热;加九味羌活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诸方合用,相得益彰,故取效迅速。
总之,中医认为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多种,有阳虚、阴虚、气虚、外感、瘀血、痰湿等,但临床中往往相兼出现,所以必须辨证准确,方能对证下药。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一般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烧,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阳虚发热为阳气亏虚,火不归原所致的虚热。阴虚发热是由于阴虚导致使阳气相对亢盛,因此出现低热、烦躁、口渴等虚热表现。气虚发热多由脾胃气虚所引起,李杲《脾胃论》曰“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而发热。湿痰发热,为湿痰内郁而致之发热。《证治汇补·发热》:“痰证发热,向夜大作,天明渐止,必兼胸膈不快,恶心,不食”。瘀血发热为瘀血所致,《伤寒全生集·辨内伤瘀血证发热状类伤寒》谓:“凡跌仆损伤,或被人踢打,或物相撞,或致挫闪,一时不觉,过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十数日或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湿阻发热,发热不甚,午后明显,热难速已,或身热不扬,胸闷脘痞,头重如裹,身重而累,不欲饮食,渴而不欲饮,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肝郁发热一般发热不甚,或午后低热,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抑郁不欢,喜叹息,或烦躁易怒,或兼胸胁胀痛,口苦咽干,泛恶欲呕,或妇女月经不调,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数。中医正是根据发热产生的不同病因病理,审因论治,对证下药,所以针对性强,从而达到治根治本,治愈后不再复热目的。
附:中医除热十八法临床应用探析(笔者发表于年第4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学术论文)发热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它既是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又是疾病发展转化的重要指征。中医认为,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热发热两大类。外感发热是因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般与恶寒并存的一种发热,而内伤发热则是不因感受外邪所引起的发热,大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但有少数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测体温并不升高,也属内伤发热。不论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在某种情况下及时除热是治疗的关键,也是防止疾病传变的重要措施。因此,清热退烧是中医非常重视的治法。今就中医除热诸法略陈管见。1辛温清热法即用辛温解表药以解除风寒表邪热证的一种治法。病人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类,常用药如麻黄、桂枝、紫苏、细辛、白芷、羌活、细辛等。2辛凉透热法即用辛凉透达药物解除风热表证的一种治法。患者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鼻流浊涕,苔薄黄,脉浮数等。代表方如银翘散、桑菊饮类,常用药如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蝉蜕等。3泻火清热法即用苦寒泻火之品解除气分热邪的一种治法。患者常见高热、口渴、汗出、烦燥、谵语、脉洪大等实热。代表方如白虎汤类,常用药如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竹叶等。4祛湿退热法即用燥湿泻热之品以疗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一种治法。患者常见发热、胸痞、舌苔黄腻、小便短少黄赤等。代表方如黄连解毒汤、三仁汤,常用药如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苡仁、滑石、通草等。5清营凉血法即用凉血清营的药物解除营血分实热证的一种治法。病人身热口干,渴不欲饮,发斑发疹、或吐血、衄血、便血,舌绛,烦燥、神昏谵语等。代表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等,常用药如生地、丹皮、赤芍、水牛角、玄参、紫草等。6养阴清热法即利用滋阴清热作用的药物以清除虚热证的一种治法,病人常为温热病后期,低热不退,口干咽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甚则午后发热,手足心热,颧红盗汗,骨蒸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代表方如清骨散、青蒿鳖甲汤等,常用药如生地、山萸肉、地骨皮、白薇、银柴胡、鳖甲、胡黄连、青蒿等。7清热解毒法即用解毒清热的一些药物,用以治疗各种热毒证,如痈疮、丹毒、斑疹、咽喉肿痛及疫毒痢等病的一种治法。从现代医学讲,这类药物具有杀菌抗病毒的作用,兼有解热、消炎作用,可治疗多种化脓性与感染性疾患。代表方如五味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常用药如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板蓝根、玄参、白头翁、马齿苋、山豆根、射干等。8通腑泻热法即以苦寒攻下的药物通利大便达到通便泻热的一种治法。本法常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之阳明腑实证,患者高热不退,谵语发狂,大便燥结,腹满胀痛,苔黄燥,脉洪沉实。代表方如大承气汤、泻心汤等,常用药如大黄、芒硝、潘泻叶、黄连、枳实、厚朴等。9甘温除热法即用甘温益气之品治疗因气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本法常用于因体虚而大热患者,有“甘温除大热”之说。病人热势或低或高,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体倦乏力,头晕懒言,汗出、食欲不振,舌淡苔黄,脉大而虚等。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常用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炙甘草等。10和解退热法即用和解少阳的药物清退半表半里之寒热往来的一种治法。患者表现为寒热往来,口苦烦躁,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薄,脉弦等。代表方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等,常用药如柴胡、半夏、青蒿、常山、黄芩、陈皮、枳实、竹茹等。11泻肝清火法即用清肝泻火之剂以清肝火上炎的一种治法。病人表现为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渴喜冷饮,口舌生疮,头痛目赤,胁痛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代表方如龙胆泻肝汤、化肝煎等。常用药如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车前子、泽泻、生地等。12凉开清热法即用清热开窍的药物以治疗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热闭证的一种治法。症见温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渴唇焦,尿赤便秘,甚者高热痉厥等。代表方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常用药如牛黄、麝香、水牛角、冰片、朱砂等。13解表清里法即以解表和清里的药物治疗外有表邪内热炽盛的治法,亦即表里双解。症见壮热无汗、烦躁口渴、或身热下利,口干而渴,苔黄脉数等。代表方如葛根芩连汤、大柴胡汤等,常用药如葛根、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柴胡、大黄、石膏等。14祛暑清热法即用辛凉轻剂清解暑热之邪以达到退热目的的一种治法。用于身热烦渴,汗出体倦,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头目不清,舌红苔腻等症患者。代表方如六一散、清暑益气汤等,常用药如滑石、西瓜翠衣、荷叶、竹叶、银花、葛根、石斛、知母、甘草等。15益火退热法即以温热之剂治疗阳虚发热的一种治法。患者因阳虚元阳败竭,火不归元、虚阳外浮而见发热,常伴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等。代表方如右归饮、金匮肾气丸等。常用药如熟地、山茱萸、鹿角胶、杜仲、肉桂、附子、牛膝等。16化瘀除热法即以活血化瘀的药物解除因瘀血而致发热的一种治法。《医林改错》指出瘀血发热常表现为“身外凉,心里热”、“晚发一阵热”以及午后和前半夜发热等情况。病人常有口干咽燥但不多饮、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黯黑,舌紫暗,脉涩。代表方如血府逐血汤为主要方剂,常用药如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牛膝、元胡、丹参等。17疏肝泻热法即以疏肝理脾、清肝泻热的药物解除肝郁化热的一种治法。患者常低热或午后潮热,发热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病人精神抑郁、胸胁胀满、乳房发胀,烦躁易怒,苔黄脉弦数等。代表方如丹栀逍遥散。常用药如丹皮、栀子、柴胡、香附、薄荷、黄芩、郁金、龙胆草等。18养血退热法即以益气养血之品治疗血虚发热的一种治法。患者发热常表现低热,伴头晕眼花、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口唇色淡,舌淡脉弱。代表方如归脾汤,常用药如黄芪、党参、当归、熟地、何首乌、炙甘草、白术、茯苓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