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应该没人不知道吧,现在保温杯里不放几颗枸杞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懂养生。虽然这只是调侃,但是枸杞有很好的滋补效果却是不假。
枸杞被称为“却老子”,可以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是传统的滋补佳品。但是不被熟知的是,枸杞深埋在地下的根皮——地骨皮也是宝贝。
李东垣就曾说过:“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意思就是,地骨皮深埋地下,采集地气精华,是补阴的佳品。
关于地骨皮名字的来源,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相传在清朝年间,一日,慈禧太后突然感觉好像发烧了,一阵一阵地出汗,朝廷御医战战兢兢,但是都束手无策。这时,有位钱将军告诉御医们说,自己的母亲也曾有过类似的症状,是被一个土郎中挖出来的枸杞根治好的。于是御医们就找来了枸杞根,按照将军的吩咐,剥下根皮,煎汤给太后服用。几日后,慈禧太后真的就退热身清,大病痊愈了。于是太后就召见了这位钱将军,询问他用的是何种灵丹妙药。钱将军暗自斟酌,觉得“枸”于“狗”同音,为避免大不敬,就选了个吉利的名字,称其为“地骨皮”。太后听后欣然称赞说:“好!我吃了地骨皮,可与天地同寿。”从此,枸杞皮便叫做地骨皮了。
《本草纲目》中写道,“枸杞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其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其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枸杞善滋补,地骨皮善退热,尤其长于退骨蒸之潮热。枸杞与地骨皮,虽然本自同根生,但是功效却大有不同。
所以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不止眼前的枸杞,还有深埋地下、善退虚热的地骨皮
药典之言
甘,寒。归肺、肝、肾经。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
配伍
《本草撮要》:味甘淡,微苦,入手太阴经,功专退热除烦。得麦冬、小麦治劳渴;得青蒿子治虚热;得生地酒煮服治带下。若吐血尿血,捣鲜汁服效,妇人阴肿或生疮,以之煎水频洗良。
《本草纲目》:壮筋骨,补精髓。用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细曲,照常法酿酒,待熟澄清,每日饮三碗。此方名“地骨酒”。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纯阴。凉血之妙剂也。去皮肤上风邪,除骨节间劳热。君四物汤鹿角胶佐以丹皮,治妇人骨蒸最妙。佐解毒汤生地黄臣以茜根,治痘家热毒为良。又治足少阴手少阳有汗而骨蒸者。
《滇南本草》枸杞尖作菜食,和鸡蛋炒吃,治少年妇人白带。
禁忌
《医学入门》:忌铁。
《本草汇言》:虚劳火旺而脾胃薄弱,食少泄泻者宜减之。
《本草正》:假热者勿用。
《本草撮要》:中寒及便溏者忌。
《药鉴》:表寒忌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