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懿
荻花01卷首
秋天的序曲是从晚风吹荡芦苇开始的。
山川和草原在夕阳下非常宁静,芦苇在晚风中欢乐的鸣唱,诗人贾岛只用一句“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便把浓浓的秋意渲染了出来。
秋天是金色的,是丰收的,是喜悦的,更是萧瑟的,草木们经过春夏秋三季的生长,达到了一生中的巅峰。
当秋风把它们的果实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时,它们的生命将进入下一个轮回,它们将枯萎,将落叶,将休眠或者死亡,以度过寒冷的冬天,如此轮回,生生不息。
芦苇便是这万千草木中的一种,它们以极其普通的方式热烈而又灿烂地活在地球上,是地球上数量庞大”植物公民“之一,它们肆意而又野蛮的生长着,除了森林外,到处可见它们的身影。
02芦苇史记
古时称芦苇为蒹葭,其实蒹和葭是两种植物,“蒹”是荻,“葭”是芦苇,《本草纲目》中有记载。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芦苇和荻都称为芦苇,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
芦苇清代学者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强脆而心实者为荻,柔纤而中虚者为苇。”
吴其濬说根茎实心强脆的是荻,根茎柔软细长而中空是芦苇,中医上的称为芦根。
芦苇植株高约3到4米,叶片较宽,似竹叶,比竹子长得多,多生长在水边和湿地。
而荻相对矮小,植株大约0.5-2米,叶片狭长披针形,边缘锋利,多生长在高坡上。
在我国南方地区,人们习惯称荻为芦茅,我的家乡醴陵便是。我猜古人之所以给它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叶片像一把锋利的长矛。
荻花和芦苇花的差异更为明显,荻花花序舒展,对生于各个分支上,花穗呈黄白色,远远望去像羽毛;芦苇的花序在各个分支顶端呈分叉状,花穗接近麻色,远远望去,像是一根狼牙棒。
03芦苇的用途广泛
从古至今,劳动人们对芦苇和荻十分喜爱,因为它们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用途广泛。
荻、芦苇中纤维素含量高,质地坚韧,可用于造纸和给牲畜当饲料。
在古代,人们会将芦苇和荻的枝条浸水后编制成“苇席”或“苇帘”,用它们铺炕、盖房,或做门帘,直到今天,西北一带仍有一些农民家里坚持用苇帘做门帘。
在古代西北地区,戍边的将士们用荻草段和着泥士,夯筑城墙及护堤,以增加建筑强度。
而芦苇穗和荻穗都可以制作扫帚,芦苇花的花絮可以用来充填枕头。
古人还用芦苇叶和茎杆做成一种特殊的笛子——芦笛,后来芦笛又演化成长笛和单簧管。
每年初春时节,古人还喜欢将鲜嫩的芦芽当作时令蔬菜食用,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的端午人们习惯用新鲜的芦苇叶包粽子。
芦苇还是一味上好的清热泻火药,全草入药,《本草纲目》中记载道:
芦
释名:亦名苇、葭。花名蓬,笋名(音拳)。初生的苇叫葭,未开花时叫芦,长成后叫苇。
气味:
(根)甘、寒、无毒。
(笋)小苦、冷、无毒。
(茎、叶)甘、寒、无毒。
(蓬)甘、寒、无毒。
主治:
1.骨蒸肺痿(肺结核)。用芦根、麦门冬、地骨皮、生姜各十两,梧皮、茯苓各五两,加水二斗,煮成八升,去渣。分五次服。得汗即愈。
2.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用芦根五两,锉小,加水三大碗,煮取二碗,去渣,温服。
3.反胃上气。用芦根、茅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次服。
4.霍乱烦闷。用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又方:芦叶一把,水煎服。
5.吐血不止。用芦苇茎外皮烧灰(存性),研细,加蚌粉少许,拌匀。每服一、二钱,麦门冬汤送下。三服见产。
6.肺壅咳嗽,微热。用芦苇茎(切小)二升,加水二斗,煮成五升,再加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成二升服下,吐出脓血即愈。此方名“苇茎汤”。
7.背疮溃烂。用陈芦叶为末,先以葱椒汤洗净患处,然后把药末敷上。
8.中鱼、蟹毒。用芦根煮汁服。
9.诸般血病。用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04芦苇生在秋风中,活在诗意里
芦苇秋季开花,茎叶清瘦飘逸,花序苍茫优雅,是秋天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夕阳下被风吹拂的芦苇如同一首灵动绝美的诗。
芦苇与落叶一起谱写着秋天的萧瑟,肃杀,成熟与衰败,是古往今来诗人们借景抒情,伤春悲秋的素材之一。
最早记录芦苇的是《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芦苇苍苍,露水变成霜。我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茂盛,露水尚未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高又陡。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芦苇繁茂,露滴尚未干。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蒹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至今有争议,有人说是暗讽秦襄公不用周王朝礼制(简称周礼)来治理他的国家,全诗大意是不用周礼治理国家,国家必定礼崩乐坏,走至灭亡,而顺从周礼,国运将昌盛繁荣,周礼是诗中的”伊人“。
也有人说《蒹葭》是一首招贤诗,全诗隐喻贤士不可得,贤士就像那水中央的伊人一般可遇不可求。
而现代人多将《蒹葭》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解析,喻示着爱情和爱人的可遇不可求。
无论是古人将《蒹葭》理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还是现代人视其为一首爱情诗,全诗都给人一种朦胧而又求而不得之美,诗中以水、芦苇、霜、露等景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就像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读起来意蕴十足,又朗朗上口。
唐代诗人杜甫也曾写过一首《蒹葭》诗:
蒹葭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唐肃宗乾元二年()立秋之后,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见到被秋风摧折的蒹葭作的一首诗。
诗人看到芦花才盛开便被吹落进湖中,感慨芦苇柔弱,春风一吹都折断,又怎么经得起苍凉的秋风,又怎么挺过那白露后的秋霜,再想着自己的遭遇竟和那秋风中的芦苇一模一样,不禁感叹。
全诗以《诗经》中的蒹葭,寄寓了诗人深沉的身世之叹和贤人失志之感,运笔精妙,状物生动,寄托深远。
芦
苇
草木记
藉由文字、诗词点绘植物生命
以草木之心洞悉天地间的智慧
END